查看原文
其他

民办校的录取率与家庭出身:现在的家长,你准备好了吗?丨阳光

2017-05-07 阳光 南京城记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01

变态的民办录取率



这些天中国一二线中心城市,局部区域有热度,群众聚集在学校门口,三三两两,神情紧张,呈现出包围态势。
 

上海



杭州
 

南京


之前,楼市曾出现一个专有名词“得房率”,指“买房人数:房源数量”,像之前的河西中部、河西南等板块,4:1体现着旺盛的供需关系。我们称呼“疯狂”,丝毫不为过。


然而,与教育的热度相比,楼市这种量级根本不值一提,比如杭州市育才小学录取率(报名人数:录取人数),今年比例达21.6∶1,再创历史新高。





因数据不全,红色字体为参照2016招生人数,另每个班假设40人计算


因此,如果不那么随便、有一定教育要求、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的普通城市家庭而言,除了部分权贵,现实途径已经非常狭窄。



在上好学校这个层面,也就仅仅这两条相对有把握的路径(还有一条路径是公办名小拿出一小部分名额实行全区摇号,那真是天上掉馅饼,但没人寄希望于此)。


(一)常言道:上海民办好,上海普遍认民办,十五六个孩子录取1个的平均比例,但实际上,上海学区房也昂贵;


(二)南京学区房房价是公认的高,经常被公共知识分子、专家与人民群众喊着要打倒,呼吁“民办崛起”。但不能抹杀的事实是南京民办的疯狂并不亚于上海——南京普通家庭孩子想上南京民办,录取率看看吧,也就十二三个挑1个!


(三)即便在普遍被认为不大重视教育的广州,民办录取率普遍高于南京上海杭州,但平均5个孩子也只有1个的录取比例也很惊人。


好吧,如果说民办校,十几挑一,肝胆儿颤,那就公办学区房吧。


以南京为例:


2016入学人数汇总


而南京的出生人口:


公办学区房价:


一边是民办十几比一的录取率,另一边是昂贵的公办学区房,作为家长,你选择哪条路径?


02

录取标准:不仅孩子,还考家长、家族出身



那,这些民办校考什么呢?应该说,包括三个层面:考孩子、考家长、考家族。


(一)    考孩子的:
 

(二)考家长的:
   

(三)考家族出身的:





上海一位同学(来自南通)悲愤的笑吼:祖辈农民,新中国创始人,可以填吗?!


笑归笑,愤归愤,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了,美国的阶层固化与英国的伊顿公学一直很遥远,但今年的感觉,一下子近在咫尺。 


纽 约顶尖小学比进哈佛大学还难,私立小学有非常复杂的入学程序。 以Hunter College Elementary School这所小学为例,每一年,这所学校会在曼哈顿挑选25个女孩和25个男孩进入其学前班。据Inside Schools显示,这50个学生是从约25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录取率仅为2%。


公办解决基础教育,私立走精英道路,这是中国的必然之路吗?


03

必然性



很多家长不自觉的被挟裹在升学狂潮中,相互推挤着一路狂奔,但在这“不自觉”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必然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思维不走在更多竞争者之前,等待的必然是更大代价。


我只想说四个字:“世易时移”。


(一)现在的60后、70后。这 些人受教育阶段,中国还处于城乡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并不大,在上海住筒子楼,在北京住筒子楼,在南京、广州、长沙、南通、合肥都 住筒子楼。全国的学生在学校,读的就这么几本书,也没有普遍性规模性的课外培训机构,每家都几个孩子,根本顾不上,哪有什么精耕细作?教育纯靠天赋,同样 的教科书,拔尖的就拔尖了,城乡在考试面前几乎是同等机遇。


这一幕的结果:来自村镇和小地方的大量平民子弟,一路过滤与筛选,留在城市,成为社会的骨干与中坚,创造并享受时代的红利。


(二)80后、90后的成长阶段。城乡已经有所区别但并不明显,黄冈中学、启东中学等明星高中相继崛起,并已经有了奥数和其他全国性的竞赛,课外培训在大城市渐渐盛行。全国统一卷逐渐取消,上海北京享受直辖市的短暂高校名额红利(现在也消失了)。


这 个阶段,学习的天赋被勤奋刻苦、规划的应试之路取代,与其放羊式的赌天赋,不如老老实实的应试。于985/211高校而言,来自优质高中的比例进一步提 升,渐呈垄断趋势。这个阶段,个体的拼命学习与有效率的应试系统是主流,在江苏,县中模式大行其道。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成为一道很 现实的路线,逐步清晰;


(三)现在的00后。城 市与城市之间拉开了差距,城市与村镇更是壁垒分明,无论是家庭资产、收入、房价还是教育,这个鸿沟急遽扩大。有人说,现在小城的县中依然在高考层面领先, 此话不虚,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年参加高考的是90后。而现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的孩子,他们开花结果是在10年后。我们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孩子个体层 面的努力与勤奋,而是整个家庭绑上了学习战车,轰隆隆前进,父母与孩子齐头并进,大杀四方。学区房、课外培训,出国留学,哪怕家庭教育(全职太太,全身心 教育)哪一样不是城市中产的金钱绞肉机?背后,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财力、关注与精力。



有个说法,有钱人揪自己,穷人揪孩子。


此言谬矣,自己/家庭的提升与孩子的提升现在越来越一体化,自己强大,收入多、社会地位高、声望隆、人脉关系好,子女有出路的概率也大,寒门难出贵子是必然。


举手投足、言行举止、耳濡目染,一个自身失败的家庭,某种意义上,子女教育大概率不会成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硬道理。


与在美国的朋友聊天,他说只要知道对方孩子在哪个学校上学,对方过得如何就很清楚了,这比问收入多少、房子多贵要体面含蓄得多。


江湖弟子,少年老去。

诗与远方,岂敢轻易。


取消了幼升小、小升初考试,现在要考家长,要填写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工作单位、职位、第一学历及第一学历毕业院校,预示着未来赤裸裸的真相之路。如果自己混不好,出身平庸,又不会答题,以后孩子升学怎么办?


想象一下,几十年后,当孙子孙女长大,他们如何填写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