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俞闲话丨自尊自爱,自我努力,“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

俞敏洪 老俞闲话 2023-04-11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下面我们来讲《滕王阁序》的第三层次,也就是现在通常被分为的第三段。从“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开始,一直到“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段主要有两层表述:从“遥襟甫畅”到“极娱游于暇日”,主要讲参加聚会的主宾们,在滕王阁上心旷神怡、极尽欢愉之能事——吹箫、唱歌、饮酒、吟诗;第二层是由眼前的欢乐转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登高远望,听着琴瑟之音,展示着灿烂的文采,在“四美具,二难并”之后,突然产生了无奈的感叹:“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尽管“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但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古代的文人,最郁郁寡欢的是怀才不遇,尤其是不能被皇帝欣赏和使用。所谓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哪怕被皇帝贬谪,也是一种荣幸。但王勃现在的处境是,他是个“失路之人”,周围“尽是他乡之客”。从地理环境来说,南昌离开帝都已经很远,他还要前往交趾去看望父亲,现在在滕王阁上,“望长安于日下”,长安离得那么远,“目吴会于云间”,吴国的都城绍兴,也在云层之间,往东看地势倾斜,直至幽深的南海,往西看昆仑天柱高耸,天柱之上北极星遥远无比。人生尽管暂时尽欢,却不能得意。总有一种悲凉、一种壮阔,在内心不断浮现。王勃只有25岁,这种感悟,跟他自己人生起起伏伏的经历有很重要的关系。


  “遥襟甫畅”,“遥”是对“襟”的一个形容,是一种修饰。当人登高远望,目光所及地平线之外,胸襟一下子就自然舒畅起来,所以叫“遥襟甫畅”。“甫”就是顿时的意思,有的版本将“甫”也写成俯瞰的俯,意思是登高远望,俯瞰辽阔天地所产生的一种舒畅。


  “逸兴遄飞”,“逸兴”是超凡脱俗、不再被世俗事务所纠缠的那种兴致;或者暂时忘记了世俗事务的那种放松。有点像《岳阳楼记》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人高兴起来,手舞足蹈的感觉。“遄飞”,快速飞扬。“遄”,迅速,迅疾。形容高兴得要飞起来。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籁”,通常被解释为萧,尤其是排萧。“爽”是指发出了爽脆、清脆的声音。听到爽籁,好像清风就在身边升起,让人飘然清爽。“纤歌”,就是听起来婉转且让人柔肠百转的歌曲。“凝”,停止,歌声飘来不再流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也把凝的感觉写出来了。白云听到歌声也停下来了,“遏”就是停止不动。


  “籁”,其实通常不是指乐器,而是指某种好听的声音。有两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一个叫万籁俱寂,表示一点声音都没有;一个叫天籁之音,表示极好听的声音。“籁”,主要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齐物论》中有一个人物叫子綦,“南郭子綦”,在城南边住着一个叫子綦的人,对他的弟子子游说:“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人籁、地籁、天籁,一籁比一籁更高,形容人、地、天发出的声音。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句话包含了好几个典故。“睢园”,是指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边上修建的园林,据说里面种了无数竹子,也叫竹园,这就是“睢园绿竹”。梁孝王刘武是谁呢?是汉景帝的弟弟。刘武被封为梁王,梁的都城在睢阳,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七国之乱的时候,刘武率兵在商丘死守严防,挡住了七国乱军的进攻,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非常大。他的母亲是窦太后,窦太后也是汉景帝的母亲,所以刘武跟汉景帝是亲兄弟,窦太后喜欢刘武,一心想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刘武,所以他差一点就继承了汉景帝的位置。汉景帝自然不愿意,所以逐渐疏远刘武,刘武也心怀忧惧,很快就得热病死了。


  如果刘武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那后来就没汉武帝什么事情了,也就不可能有汉武帝后来征西域、讨匈奴,有霍去病、卫青等东征西讨的伟大战功。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大家讨论的很多,其中一个伟大的功劳,就是打通了整个西域,西域的几十个国家都臣服于汉朝,汉朝的影响力几乎到达了地中海边上。要是刘武当了皇帝,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要被改写。刘武是一个有着公子哥儿气质的人,开通西域,设立四郡(凉州、张掖、酒泉、敦煌),打得匈奴丢盔弃甲、离乡背井(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样的事情,刘武应该做不出来。所以有的时候,历史就是一种巧合。不同的人当皇帝,历史发展的走向就会不一样。


  争权夺利的事情,很明显就会带来人身危险。我们前面讲到唐朝的时候,唐太宗的兄弟们天天饮酒,赋诗作画,歌舞升平,远足登高,就是为了表明对政治不感兴趣。刘武为了向汉景帝表明对于皇位没有兴趣,也常常在睢园之中,跟一些文人高士饮酒赋诗,终日游玩。


(古睢水大概流域图,地图中的蓝线,红圈分别是流经的睢县、商丘睢水区、安徽濉溪县和江苏睢宁县。)


  睢园,我想今天应该是不在了,但在商丘市,有个区叫做梁园区。梁园和睢园是同一个园。睢,是指一条河,这条河叫睢水,在《水经注》中有这条河的记载。今天这条河已经没了,怎么会没的呢?是因为黄河决堤,把睢水的河道给淹没了。黄河的三次比较大的决堤,据历史考证,分别是1194年、1622年和1629年。睢水是从河南的开封开始,一路从西北方向慢慢往东南方向斜过去,最后流入淮河。从一些地名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流过的路径——商丘的睢县,安徽省的濉溪县、江苏的睢宁县。


(酒樽)


“气凌彭泽之樽”,就是讲陶渊明。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陶渊明留下了很多诗歌和文章,都说他自己喜欢喝酒,“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樽”,就是酒樽。李白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也是指酒樽。陶渊明喜欢喝酒,但现在“气凌彭泽之樽”——比陶渊明喝酒的气概还要大,更加的豪爽,是谁呢?当然是指今天在滕王阁上来聚会的这些主宾客人。


  “睢园绿竹”,把刘武在睢园的聚会,比作今天滕王阁上的聚会;“气凌彭泽之樽”,饮酒豪爽已经超过了陶渊明。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邺水”,就是今天的漳河,漳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著名的红旗渠,就是引的漳河水,从太行山引漳河水,进入红旗渠,来灌溉太行山下林县等干旱之地。漳河跟滕王阁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也是一个比喻。


(流经临漳县南边的漳河,也就是邺水)


  “邺”,曾经是曹魏的王都,曹魏的兴起,就是以“邺”为根据地的。曹操、曹丕和曹植,“三曹”,都是写文字的高手。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据说就是在邺这个地方写出来的。邺城为什么后来在历史上就没有了呢?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个皇帝叫司马邺,就是邺城的邺,他当上皇帝后,城市名称和地名都要避讳,就把邺城改名为临漳,也就是今天河北的临漳县。司马邺是西晋的末代皇帝,死的时候才十八岁,被汉赵皇帝刘聪杀害,连坟墓都没有留下来。西晋的灭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两件大事,一件是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北方乱成一锅粥;另外一件就是衣冠南渡,北方人民在战乱中实在待不下去了,涌到了南方,直接导致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好了,再回到邺城。曹操在邺城的邺水边上,造了很多的建筑,包括著名的铜雀台——杜牧有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邺城这个地方,曹操带着儿子和文人幕僚吟诗作画,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总是讽刺曹操,被曹操杀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里,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建安骨”指的就是三曹和七子。“朱华”是什么呢?是荷花。曹植的诗《公宴》中有“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在绿池中间,荷花冒了出来。


  所以“邺水朱华”,是将聚集在滕王阁上的这批人,阎都督、孟学士等,和曹魏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相比。


“光照临川之笔”,意思是指滕王阁上这帮人写出来的文字,比谢灵运还要厉害。“临川”背后隐含的是谢灵运。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朝廷官员。他的一生很奇特——喜欢旅游、喜欢佛教、喜欢参与政治,可能个性骄傲,还常常被人诬告有叛乱之心,最后也是因为被诬陷叛乱,掉了脑袋。谢灵运留下了很多传说,李白也非常喜欢谢灵运的文字。


  谢灵运非常有文采,他的诗歌突破了传统上以空洞词藻为核心的浮华,变得更加清丽,描写自然,把个人的感受和自然进行结合,加上他很喜欢旅游,而中国文人对旅游比较痴迷,所以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就比较大。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专门写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其中“脚著谢公屐”,就是指由谢灵运发明的一种爬山的屐,即木鞋子——往上爬山的时候能把脚后跟垫高;往下走的时候能把脚前掌垫高。


  刚才我们提到的李白的另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个“小谢”,不是指谢灵运,而是指谢灵运同宗的一个人,叫谢朓,他比谢灵运晚三十年左右。谢朓也是李白喜欢的诗人,李白喜欢谢灵运,也喜欢谢朓,都是谢家人物。谢家,在南北朝时期,是大家族。


  王勃对谢灵运应该也很熟悉。谢灵运担任过临川(就是今天江西临川)的官职,所以用“临川”代指谢灵运。


  临川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现在是江西抚州市的临川区。自从王勃写了“光照临川之笔”这句话以后,历史上就涌现了很多名人——王安石、汤显祖、晏殊、晏几道等,还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家盛中国,都来自于临川。今天在抚州临川区,有一座“抚州名人雕塑园”,将这个地方的历史名人塑成雕像,以显示这个地区的厉害。


  总结一下,“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两句话有四五个典故,其实意思很简单:即使是梁孝王刘武在睢水边上的聚会和曹操他们建安七子在邺水边上的聚会,都没有办法跟今天滕王阁的盛会相比;即使是陶渊明的酒量,谢灵运的文笔,也都没有办法跟今天滕王阁所来的这些嘉宾们相比,就是两句赞美之词。


  “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就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两句话大家非常熟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二难并”指什么呢?有两种解释:两件很难的事情并在一起发生了,通常是指高贵的主人和珍贵的客人来自各地,在这一天同时走到了一起。那么难的事情,那么多的朋友,居然聚在了一起,叫“二难并”。另一个解释是“良辰美景”是一难,“赏心乐事”是二难。有点像汤先祖说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很难的,居然也发生了。开心的事情和开心的人物,机缘巧合,聚在一起发生了。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这句字面解释也比较简单,“睇眄”就是用眼睛看。“中天”就是整个天地、天空。整个天空用眼睛看尽了。“睇眄”这两个字大家不是特别熟悉,是指人看东西顾盼、斜视,这里就是看的意思。刚才提到曹植,曹植有一篇杂文叫《七启》,中间有八个字“红颜宜笑,睇眄流光”,指女孩子顾盼流光、顾盼生辉,十分娇媚。“极娱游于暇日”,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远望,“娱游”开心到了极致的地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句也没有什么典故在里面,“天高地迥”,就是天高地远。“迥”是遥远,非常高远的意思。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迥然不同,也是指两个相差太远,完全不一样。看到天高地远,觉得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兴尽悲来”,人极致高兴以后,内心会产生悲伤,物极必反、兴尽悲来,终于认识到“盈虚”是有数的。“盈虚”是什么?月亮的圆亏叫做“盈虚”;生命的丰盛和衰败叫“盈虚”;事物的兴衰交替叫“盈虚”。所以“盈虚”是大自然和生命的循环,盈和虚的交替。《庄子·秋水》里有一句话:“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有数”,不是指数字的数,是指人的定数和命运。我们常说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或者叫命数。


  人站在高处,极目天高地远,看到宇宙无穷无尽;热闹非凡之时,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热闹的好日子也是有限的。


  接下来是“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继续讲很远的地方,但含义不一样了。长安和吴会,都是皇帝和王爷住的地方,表明自己离开核心政治权力很远,没有机会见到皇上,只能遥远地看和想。“日下”,太阳下山的地方,那是很远的地方,通常指代皇宫。“吴会”,是吴国的首都,绍兴曾经当过吴国的首都,所以“吴会”通常认为是绍兴。“云间”,在云层之间,也表示很远。


  长安和吴会,远到什么地步呢?“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往南看,地势到了头就变成了大海,“南溟”就是南海的意思。天地之广阔,大海深不可测、遥不可达。中国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往南走越走越低,到最后“南溟深”;往北走,越走越高,最后到了昆仑山,所以“天柱高而北辰远”。“天柱”,古人认为昆仑山上有一根铜柱,这根铜柱一直撑到天穹,把天给顶了起来,所以叫“天柱”。“北辰”,是指北极星,很遥远的星辰,象征皇帝。


  这两句话讲了中国的地理,也表达了一种空阔遥远的感觉,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感觉呢?到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我们就能够看明白:尽管我一心一意想为帝国服务、一心一意想去侍奉皇帝,但却离我好远好远……


(花木兰  资料图)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句话也是一直到今天大家还能够脱口而出的经典语言。“关山”,泛指阻挡人道路的山,重重叠叠的山脉;也可以是实指,通常是指今天六盘山的一部分小陇山。我们在读《木兰辞》的时候,中间有四句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里的“关山度若飞”,就是度过陇山,到边境抗击敌人。“关山难越”,就是阻挡我们生命障碍的山峦或困难,难以逾越过去。“谁悲失路之人”,失路之人谁会来悲伤?谁会去悲伤、同情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是王勃自己造出来的一个成语,今天已经用得非常普遍了。就像浮萍在水里面相逢,聚散无常。如果你在江南的河边待过,就会非常熟悉浮萍在水面漂浮、漂来漂去的景象,没有根基、聚散不定、四处游荡。


  人与人之间萍水相逢,原来都是不认识的,现在遇到了,明天大家又各奔东西,各奔前程,所以“尽是他乡之客”,人的关系不永恒、转瞬即逝。因此,引发人悲欢离合的心情,多少欢乐,瞬间就会消散。“兴尽悲来”,才是真实的情感。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最后两句是点题,“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胸怀着皇帝,“帝阍”是指皇帝宫殿的宫门,指代皇帝,一心一意想念着皇帝,但却见不着。“奉宣室以何年”,“宣室”是皇帝住的地方,通常是指汉朝未央宫的起居室,叫宣室,因为汉文帝曾经在宣室里面接见过贾谊,所以引申为皇帝接见大臣——我想到宣室那儿去侍奉皇帝,猴年马月才能去呢?这句对应了前面的“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再次表达了,尽管我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


  刚才提到了宣室,提到了贾谊,就稍微讲一讲这个故事。贾谊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因为在高中课本中,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如果大家文学知识丰富一点的话,还应该知道贾谊写过一篇《吊屈原赋》。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在《史记》中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两个人的合传。


  《过秦论》大家都很熟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是一个天才。我们都知道,天才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文采,包括今天在这里讲的王勃。10岁就会写东西,25岁写出了《滕王阁序》,到今天我们还在背诵。贾谊也是,18岁就非常著名,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汉文帝时期任了博士,但由于他的仗义执言、才华横溢,遭人妒忌,受到大臣周勃、灌婴——这些刘邦时代留下来的老臣的排挤。汉文帝为了保护贾谊,就把他下放到了长沙,去当了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  图片选自《历代名臣像解》)


  在长沙呆了三年,周勃他们去世,汉文帝又把贾谊召回了长安。召回长安后,让他去当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汉文帝特别喜欢,但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内疚,以泪洗面,抑郁成疾,过了两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33岁。


  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讲的汉文帝和贾谊在宣室对话的故事。从这首诗读出来,李商隐认为汉文帝不重视人才——半夜皇帝把大臣召到宣室去,不问治国的才略,而是问鬼神的事情。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贾谊回到长安后,汉文帝有一次跟他聊天,刚好有人来献祭,汉文帝就跟贾谊讨论鬼神的事情,而且越听越有味道,移动座位不断靠近贾谊。


  李商隐的这个责备,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汉文帝和贾谊,在那个时候,已经亲密到了什么都可以讨论的地步,不一定非要时时刻刻去讨论政治问题。举个例子,假如公司老总和下面一个有才能的员工,只是讨论公司的大政方针和发展,表明这两人关系发展得不怎么样,只能谈正事,不能谈心情。贾谊和汉文帝已经到了能够互相谈鬼神的地步,表明两人关系很好,后面贾谊一定会在有意无意间给汉文帝有关政治上的见解,这是一种更加和谐与信任的关系。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讲完了《滕王阁序》第三层次后,我们进入第四层次的讲解,从“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直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一段主要是感叹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不可把控、命运的瞬息万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即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依然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精神状态。


  前面我们在第三个层次讲到,那些像王勃一样的有识之士,离皇帝那么遥远,不被皇帝和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官僚阶层欣赏,甚至还受到排挤,以至于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却报国无门。这一段进一步阐明,其实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有时运,并不一定就会被重用,怀才不遇,可能是很多人的常态。


  这一段,出现了大量历史典故和人物,有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光提到的人名就差不多接近十人。有人会问,王勃怎么能够记住那么多人和事?其实并不难,因为王勃所提到的这些人和事,在他所处的唐朝,这些历史人物很多离他并不遥远,有点像今天我们一提到民国,就能够想起一堆人,提到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熟悉的人和事会更多。王勃那个时候,人类的知识相对来说比今天有限——他们从小到大要学的内容,翻来覆去就是那些经书,还有古代的一些典籍。在有限的范围,没有手机、电视等的干扰,也没有游戏可以打,他们要把这些东西弄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苏东坡从小到大,光是抄写《汉书》,就抄写了好几次。我们今天分心的事情比较多,光看手机的时间,可能就占到了我们生活的1/5,在学校要学习各种各样其他知识,也耗掉我们大量的时间,而且我们主要学习现代知识和关注当今信息,这些历史知识对我们而言就变得非常陌生了。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两个词语,现在已经变成了通用成语,大家都明白在说什么——运气不好,命运也不由自己掌握,在人生中遇到很多的困难,磕磕绊绊。“舛”是指错误、意外或者不顺。有另外一个成语叫“时乖运舛”,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意思一样,“齐”还有写成济南的“济”的。“齐”和“济”都是顺利、整齐、美好的意思。


  时运不好,命运不好。后面就开始举例子,连续举了四个人的例子: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变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表达,表明直到年纪大了,也没有人欣赏、没法得到高官厚禄、没法得到重用。


  “冯唐”这两个字大家比较熟悉。当今中国有个作家叫冯唐,跟我也比较熟悉,他在北大学的医学预科,然后到协和医院去学了医科,歪打正着从医生变成了小说家,现在还活跃在写作领域中。他的真名不叫冯唐,叫张海鹏。张海鹏在写小说的时候,觉得用自己的真名不合适,要起一个笔名,刚好读到了冯唐的故事,觉得冯唐活到了九十多岁挺好,就把自己的笔名起为“冯唐”,没想到一写成名,今天大家提起冯唐,已经忘了古代的冯唐,而记住了作家冯唐。


  冯唐是什么时候的人?是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历经三代皇帝的一个官员。他在汉文帝时候当郎官,年龄已经不小。郎官相当于今天的科长、处长这样的角色。


  汉文帝认识冯唐,因为汉文帝是从代郡被拉过来当皇帝的。代郡差不多在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冯唐父亲是当时在代郡做官的,所以应该跟汉文帝在一起工作过。


冯唐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跟汉文帝之间的故事。汉文帝跟冯唐在一起,讨论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领。冯唐告诉他,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领很有才能——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而搏髀(即大腿)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即冯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这是冯唐一段最有名的故事,汉文帝说“我要是得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害怕匈奴吗?”冯唐就说“我觉得你就算得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他们。”于是汉文帝就非常生气,起身回到了宫中,过了一会把冯唐招过去跟他说,“你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你说的这些话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就说“鄙人不知忌讳”,意思是我这个人直来直去。司马迁在写到冯唐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 就是说冯唐和汉文帝讨论廉颇、李牧这样的将帅,真有味道、真好玩。

  

  汉文帝时期,冯唐就是个小官;到了汉景帝时,汉景帝让冯唐去楚国做了楚国的丞相,这个官应该还算比较大了,但由于冯唐是个直来直去直性子的人,所以不久就被免职了,一免就是几十年。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征求贤良之士,就让人举荐天下贤才,有人就举荐了冯唐。但冯唐这时已经90多岁了,真是很高寿,但绝对不能做官了。冯唐虽老,也不失时机,抓住机会,把自己的儿子冯遂推荐了出去,也做了郎官。“冯唐易老”,就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故事。


(李广)


  “李广难封”,李广大家就更熟悉了。李广跟冯唐差不多都是汉武帝时期的人,都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李广在汉文帝在位时很年轻,在《史记》中,司马迁写李广写得很多,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李广的孙子是李陵。李陵和匈奴死战不敌,最后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去给李陵求情,汉武帝勃然大怒,给司马迁上了腐刑,把他阉割了。所以,当司马迁写到李广的时候,实际上是充满感情和感慨的。李广一辈子在跟匈奴作战,他的子孙后代,依然在跟匈奴作战,虽然一家人的命运都不是那么好,但却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的产生,司马迁功不可没。

  

  李广的出生地据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他是陇西成纪人,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一带。如果你到天水去,天水城里有李广墓。我曾经去看过李广墓,墓碑由蒋介石题写“汉将军李广之墓”。门口对联说尽了李广一生:“勇无敌忠无双列传一篇为英雄千古绝唱,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亩壮桑梓万姓豪情。” 


  李广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汉文帝时,匈奴“大入萧观”,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非常地厉害,“用善骑射,杀首虏多”,被提拔为汉中郎,成为武骑常侍。文帝看到李广这么凶猛,曾经说了一句话:“可惜你生不逢时。”因为在汉文帝时代,大家以和平安宁为主,不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时代,可以拼命去砍杀敌人,所以说李广“子不遇时”,要是生在高帝时候,“万户侯岂足道哉!”原文是“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墓)

  

  李广主要有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李广在守边疆时,当时的皇帝汉景帝,派了一个宦官去监督他的军事行动。中国古代皇帝对将领不信任,反而对自己身边的宦官非常信任,每一个朝代都会派宦官到军队去,明朝达到了极致。宦官不懂军事,心理扭曲,背后有皇帝,常常为非作歹。这个宦官到了李广部队后,正事不干,带着几十个军人到外面去打猎游玩,结果碰上三个匈奴人。这三个匈奴人其实不是部队的人,而是射雕的人,就是出来打猎的人。这三个匈奴人很厉害,把宦官所带的那些战士杀掉了一大半。宦官逃回来,跟李广说了后,李广就去追那三个匈奴人,把三人都干掉了,结果引来了大批匈奴的战士。李广当时带着一百多人,已经离开驻地有几十里路了,如果甩头就逃,匈奴追过来,这一百多人全完了。李广很沉着,干脆让大家把马鞍解下来放在地上,让马自由吃草,他们就懒懒散散坐着。匈奴一看,这一百多人不跑,以为背后有大量埋伏,就不敢过来了。扛到晚上,那些匈奴人也不敢过来,到了半夜,李广带着大家偷偷撤退了,一个人都没有损失,回到了自己的驻地。可见李广是个智勇双全的人。

  

  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次李广带领部队出雁门,去打击匈奴,但众寡悬殊,那边匈奴人太多了,李广负伤被俘。被俘后匈奴人知道是李广,就想把他带回去,李广假装伤很重,躺在两匹马之间(应该是一个车或者一个布兜里),在途中趁匈奴很大意,飞身夺了一匹马,就往回奔。匈奴人在后面追,李广的骑射技术特别好,凡是靠近他的匈奴人都给射死了,他就这样平安脱险,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匈奴人听说李广都非常害怕,号称“飞将军”。李广把守的地方,没有匈奴人敢来侵犯,就这样守卫了一方边疆的安宁。

  

  第三个故事是李广自杀。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太相信李广,最重要的任务通常不愿意交给李广。汉武帝所重用的人,一个是霍去病,一个是卫青,都是他的亲戚。卫青是他老婆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年轻将领英气勃发。汉武帝当时也比较年轻,刚好碰在一起玩,构成了“北征匈奴、西拓西域”的重要战斗力量,打得匈奴哭爹喊娘:“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起了漠北之战,这是对匈奴的一次巨大战争,也是这一战奠定了汉朝战胜匈奴的基础。李广一直想在战争中打前阵,直接跟匈奴对阵,但卫青也不是特别愿意用他,就把他派去从另一个方向追击匈奴。李广在行军的过程中,整个部队迷失了道路,等到漠北之战打完了,李广都没能参加战争。卫青倒是没有太责备他,但李广作为一个将军,非常羞愧,就举剑自刎了。几十年南征北战,到死也没有被封侯。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有一次,李广跟望气者王朔(跟今天写小说的王朔是一个名字)聊天,“望气者”就是指看星象算命的人。那个时候李广年纪已经有点大了,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这是《史记》中司马迁写的一段话,李广跟王朔讨论,说诸部校尉这些人,才能也不及我,然而他们却都已经封邑,都已经封候,我是怎么回事?是“固命”吗?(是命运不好吗?)王朔就问他,你在一生中有什么遗憾吗?李广就说,我曾经诱降羌族的反叛者,把投降的800多个人都给杀掉了。王朔就说,你没法被封侯就是你随便杀人,杀的太多了,“祸莫大于杀已降”。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说法之一,真正的原因,就是汉武帝看不上李广。中国的事情,只有领导重视了,升官发财才不是问题。如果汉武帝真重视过李广,那么他的孙子李陵,那么勇武勇敢,继续跟匈奴作战,即使失败了,即使投降了,他也不会把李陵“诛命”,相当于是把全家人都给杀掉了,而且把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连带执行了腐刑。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委屈到长沙去,不是没有圣主啊。贾谊我们在上一段已经提到了。“圣主”指的就是汉文帝。汉文帝还是比较喜欢贾谊的,但由于贾谊才华出众,受到一些元老的妒忌,最后不得不把他放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后来这些元老去世后,汉文帝又把贾谊召回到了自己身边。汉文帝和贾谊之间的友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终,贾谊的命运不是来自皇帝不信任,而是因为他自己郁闷死了。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逃窜到齐鲁沿海一带,恰恰是在昌明的时候。“明时”,就是昌明之时,指汉章帝时期。汉章帝叫刘炟(dá),在位时政治是比较亲民的,本身的性格也相对来说比较随和,所以叫“明时”,是一个好的朝代。


(举案齐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梁鸿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大家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举案齐眉”,就是梁鸿和孟光的故事。梁鸿在当时是很有名的高尚之士,学识、道德、人品都被老百姓所赞扬。当地有一个孟氏之女,就是姓孟人家的女孩,家境不错,但女孩长得 “壮肥丑而黑”,就是长得很难看。在中国历史上娶难看老婆的,并且老婆帮着丈夫成家立业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们这里讲的梁鸿,第二个就是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娶了一个丑老婆黄氏,后来传说给了她一个名字叫黄月英。她帮助诸葛亮做了很多的事情。孟氏之女当时“壮肥丑而黑,力举石臼”,力量能够把石臼举起来,但是没嫁人,不知道是没人要,还是不愿嫁,都快到三十了。父母就问她怎么回事,孟女就说:“欲得贤如梁伯鸾者”,“伯鸾”是梁鸿的字,她希望能够得到像梁鸿这样有贤能的人,才去嫁。梁鸿听到后,居然就把孟氏之女给娶了,并且给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叫孟光,梁鸿和孟光的故事就来自于这里。

  

  梁鸿怎么会得罪汉章帝呢?有一次梁鸿和孟光来到了洛阳,登上了洛阳边上的北芒山,在山上看到了下面华丽的宫殿,金碧辉煌,也看到了周围平民区的破败寥落,就写了一首诗叫五噫诗,”噫”是一个感叹词,相当于“唉”:“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有五个噫字,所以叫五噫诗。诗的意思是:我爬上了北芒的山顶,一览无余地看到了帝京的繁华、宫廷房屋巍峨高大,但是老百姓劳劳碌碌的苦难,遥遥无期、无穷无尽。

  

  这首诗传到了汉章帝刘炟的耳中,刘炟龙颜大怒,下令要捉拿梁鸿夫妻。梁鸿夫妻因此就隐居起来,没有被捉到,为了逃避官府的关注,两人远涉千里,从关中到达了齐鲁之地(大概相当于今天山东日照这样的地方,所以叫“海曲”。海曲就是海边的土地),继续他们理想中的隐居生活。过了几年后,他们的行踪又被发现了,报给了汉章帝。汉章帝这个时候已经不生气了,说如果梁鸿愿意到朝中来任职,以前的言行就一概不追究了。

  

  但梁鸿夫妻并没有当官的意愿,一生一直想远离政治漩涡。当他们知道了汉章帝的态度后,觉得这样不行,就继续躲避,从齐鲁一直到了吴地,据说就在今天江苏无锡境内。江苏无锡刚好是我的老家。到了这儿,夫妻两个为当地的世家豪族当佣人,这个家族的主人叫高伯通。高伯通发现孟光给梁鸿送饭的时候,举案齐眉,觉得这两个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人,就非常看重他们,给了他们很多钱。梁鸿在晚年的时候,利用这种衣食无忧的时光,潜心著述,写出来了很多书,最后老死在了吴地,并且告诉后人随遇而安,死了就不要再把他弄回家乡(他的家乡在关中的霸陵山)去安葬了,直接埋在吴地吧,今天梁鸿的墓还在江苏无锡,具体在无锡新区鸿山镇花园山岭杨梅坞。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所赖”是一个转折,相当于幸亏,所依赖的是。另一个文本中写成了“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见机”洞察时机,见机而动。“达人知命”,就是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的定数,或者是知道命运不可预测,因此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句没有什么典故在里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很多人都把这两句话当作座右铭,我也当做鼓励自己的座右铭来看。“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了。“宁移白首之心”的“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志、志向。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到了白首之时,我们也应该老当益壮,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志向,不能躺平、更不能摆烂。“穷且益坚”,即使是在贫穷之中、穷途末路之时,处于穷乡僻壤的环境中,内心也要更加坚定和坚持,不要随便放弃自己奋发的志气。“青云之志”是一个比喻,在古代就已经相当流行了,指崇高的志向。“青云”就是在天空非常高的地方的那种云,在唐朝有个诗人叫张九龄,有一首诗叫《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这首诗留下了两个成语:形影相吊、顾影自怜。整首诗的意思是:我到现在还有曾经青云一般崇高的志向,但是岁月蹉跎,头发却已经白了,看看明镜里的影子和现实中的自己,“形”和“影”互相爱怜,互相可怜。叹息时光流逝,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壮举。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里涉及到了两个典故,一个“贪泉”,一个“涸辙”。在古代广州,有一个泉水叫“贪泉”,据说人喝了里面的水就会变得非常贪婪。东晋时,有个人叫吴隐之,被派到广州当太守。当时广州还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天高皇帝远,他到了广州后,发现这儿的官府贿赂成风、贪赃枉法,非常混乱。吴隐之走马上任,就经过了贪泉。有人告诉他:贪泉你不能喝,一喝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就来到了贪泉边上,说如果你内心能够守得住,喝了贪泉怎么会变得贪婪呢?“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 吾知之矣!”意思是:不看到产生贪欲的东西,心境就能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其实就是说,贪不贪,和喝泉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人心贪了,必然会贪得无厌。

  

  他喝了贪泉的水,并且还写了一首诗,就叫《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古人都说这儿的水,喝一小口(一歃),内心就对千金充满了贪婪。但是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伯夷、叔齐就是不食周粟、采薇而歌,因为周消灭了商,觉得这是篡夺,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的那两个人)这个泉的话,喝多少他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当然,吴隐之自己喝了也没有“易心”,整顿广州的吏治,使得官场清廉,自己也是个清廉之士。这是“酌贪泉而觉爽”的故事,即使喝了贪泉水,依然神清气爽,不贪不腐。


  “涸辙”,也是有故事的,主要来自庄子的《外物》。这个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在《外物》中,庄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我们后来常用的成语叫做“涸辙之鲋”,比喻人陷入困境之中。“鲋”,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鲫鱼。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庄周家里贫寒,向监河侯处借粮食,监河侯说:“等秋天收取丰益的税金后,我再借给你三百两黄金怎样?”庄周非常气愤的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道上听到有个东西在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路上车辙低洼里有一条鲫鱼在挣扎。我问鲫鱼:‘你在这干什么?’鲫鱼说:‘我是东海水族的一员,是波浪之中的臣子,你给我弄一个斗升之水让我活下来。’我对他说:‘行,我去南方游说吴越之王给你引西江之水行不行?’鲫鱼非常生气的说:‘我失去了我生活的环境,现在没有安身之处,眼下只要一斗水就能让我活下来,而你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到干鱼店找我算了。’”“枯鱼之肆”的“肆”就是店的意思。这是“涸辙之鲋”成语的来源,被王勃用到了这里。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赊”是遥远的意思。我们对“赊”这个字并不陌生,买东西的时候欠账不付现金,就叫做赊欠,但这里主要是指遥远的意思。“扶摇”,就是乘着旋风可以到达北海。“北海”就是遥远的海边。“扶摇”“北海”都是来自于庄子的一段话,我们应该在初中或者高中就学过,在课本有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一段在中学课本中,大家比较熟悉,“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非常大,不知其几千米也,要从北海(北冥)迁徙到南海的时候,“水击三千里”,依托向上旋转的旋风扶摇,要往天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就是 “扶摇”的来源。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词,这首词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到过,叫《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毛主席的这首词,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把《逍遥游》的开头重新说了一遍。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是指太阳出来的地方,“桑榆”是指太阳落下的地方。有一句成语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在太阳出来的地方失掉了,在太阳落下的地方也能够收获到,比喻为人年轻时候失去的东西,到了晚年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得到,不要随便放弃。不要以为年轻时候没有做什么,年纪大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我们要学会秉烛而学,秉烛夜游,在年纪大的时候也要有所收获。“东隅”在地理上,指东方的小国,通常是指日本。为什么“桑榆”指日落和晚年呢?古代在房子周围种上桑树和榆树,太阳下山的时候,落日晚霞照在桑树和榆树顶上,美好而安静的黄昏来临。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写给白居易的,其中有两句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利用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者“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比喻。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又涉及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孟尝,一个是阮籍。孟尝是什么人?有一个成语叫做“合浦珠还”,合浦是地名,今天的广西北海。合浦的珍珠又回来了,表示人丢掉的东西失而复得,或者因为品德变好了,人心又回归。这个成语就来自孟尝的故事。这个孟尝,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没有任何关系。孟尝是东汉的一个官员,被朝廷派到合浦去当太守,合浦靠近海不产粮食,海中出产很多珍珠。合浦跟越南是连在一起的,越南在古代叫交趾,合浦当地人到海中去采珍珠、卖珍珠为生。但是合浦当地官员贪污腐败,要求渔民过度采集,于是珍珠很快就没有了,但交趾那边很多,客商都跑到交趾去了。采不到珍珠,也没有了粮食,很多人就被饿死了。古人认为是珍珠蚌自己跑到交趾去了。

  

  孟尝上任后,整顿吏治,革除弊端,关注、关心老百姓,休养生息,过了一年后,相当于海禁了一年,珍珠蚌又回来了。今天海上捕捞,每年都有半年禁海期,让海里的生物可以重新成长起来。古代人不知道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结果,认为是交趾那边的珍珠蚌又重新回到了合浦,所以就有了“合浦珠还”这样一个说法。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到黑龙江漠河,漠河老百姓告诉我,黑龙江捕鱼,中间有一条分界线,中国的渔民不能越过界线到俄国那一边的江中去捕鱼的,结果很有意思,他们说江的这一边,就是我们捕鱼的这边,几乎已经捕不到鱼了,但到俄罗斯那边去捕鱼,就有很多鱼,好像那些鱼都知道,到了这边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都跑到俄罗斯那一边的江中去了,那边人几乎不捕鱼,这边又不能过去捕,鱼儿自己找到了安全地带。所以休养生息,让大自然恢复自我的繁殖功能、繁衍能力,非常重要。

  

  由于孟尝在合浦帮助了老百姓,他的名声非常的好。他也得罪了当地的很多贪官,最后不得不被迫称病辞职。当地老百姓知道后就纷纷出来,拦住他不让走。孟尝没有办法,最后只能雇了一艘渔船连夜偷偷逃走了。尽管他当官名声很好,朝廷也一直没有再去启用他,到70岁左右,终老在了自己家里。所以,王勃才感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在三国时期相当于接近西晋的时候,司马昭篡权时期的一位学者。关于阮籍,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在那个时期,七个在一起游玩的文人,通常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个人。


  对于竹林七贤,大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竹林七贤就是这七个贤人,大家在一起玩,确实有竹林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在现在的河南省辉县市鲁庄和山阳村,这些地名现在还在,应该属于焦作市范围内。有一年我到焦作去,当地朋友陪我到云台山去玩,云台山其实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放出来的一个景点。当地人跟我说,这就是竹林七贤的活动场所,现在大概指当时嵇康所拥有的两个故居,一个叫做“山阳园宅”,一个叫做“嵇山别墅”,今天不一定在了,因为嵇康在故居种了大量的竹子,所以就叫“竹林”。

  

  也有人认为,竹林并不是实指,比如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他对竹林七贤是不是在历史上存在过,一直是提出疑问的,他认为之所以叫“竹林七贤”,是受佛教的影响,因为在印度佛教中,天竺的修行之处叫“竹林精舍”。用这样的名称加上当时的一些文人,就是刚才说的那七个人合起来,就叫“竹林七贤”,实际上竹林并不一定存在,这七个人也并不一定见过面。但是不管怎样,既然有七个人名,而且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并且在同一个时代,那么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也是未尝不可的事情。历史上,很多画家都画了竹林七贤的绘画,下面这一张图画就是古人画的竹林七贤在一起聊天的场面。


(杨柳青年画《竹林七贤图》)


  阮籍这个人,知道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时代,非常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陷进去了。嵇康后来就被司马昭杀了头,所以他一直挺害怕。当时有个他们认识的人叫钟会,也是个文人,但却对官府投怀送抱,依靠司马家族,小人得志,一直是司马氏的心腹。嵇康后来之所以被杀头,也跟钟会有关系。司马氏总是对这些知识分子不放心,钟会就受司马氏的指使,多次探问阮籍对于时事的看法,阮籍每次都是用装醉的方法,每次都喝醉。阮籍喝酒是非常有名的。司马昭有时候也会来问他,他每次就谈玄论道,讲很玄乎的事情,从来嘴巴不臧否人物,司马昭也就拿他没办法。

  

  司马昭还提出来,想与阮籍家里联姻,阮籍为了想办法不答应这件事情,竟然大醉了六十天,这个事情就没法继续下去了。中国有个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想要当皇帝的心,路人皆知。到了公元263年,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加九锡,这样就为司马家族篡权,推进了很大的一步。在历史上,“加九锡”的几个人,比较有名的是曹操,还有王莽和司马昭,最后都篡权了,曹操是让儿子篡权,司马昭也是让儿子篡权,王莽就干脆自己篡权了。后来,“加九锡”就变成了篡权的代名词。“九锡”就是九种大礼,我们就不一一说了,是指衣服、住房、车马、见皇帝的礼节等等,都升到了几乎跟皇帝持平的一个地位。

  

  司马昭“加九锡”,总不能自己往身上加,就要阮籍写一个《劝进表》,阮籍当然不太愿意写,就装醉。但是装醉也不行,使者就在边上等着催稿,阮籍只好一边喝酒,一边把《劝进表》写了,写完以后就非常郁闷。司马昭加九锡是在263年,阮籍也死于263年,可能是自己写完后觉得特别恶心,心情郁闷,最后就去世了,这就是阮籍。

  

  阮籍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是王勃所写的“岂效穷途之哭”。因为内心很郁闷,他常常会驾着车出去玩,玩着玩着就到了断头路。每到断头路的时候,他就痛哭而返。这就是“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意思即使痛苦,我们也不能像阮籍一样,去仿效他的“穷途之哭”,我们依然要内心坚定,努力奋发。

  

  好了,这个层次就讲完了。这一段主要讲人的命运反复无常,甚至某种意义上不能自我控制,常常会处于悲苦之中,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奋发而起,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要自尊自爱,自我努力,以待来日。这一段也是《滕王阁序》中比较精彩的一段。一篇文字,光写景很单薄,光写欢乐更单薄;写景以后,写人生的志向,写志向中“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的乐观精神,让我们顿觉神清气爽,也顿觉即使命运无常,我们依然可以部分地把控自己的命运,让生命变得更加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