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映|《我不是潘金莲》:虽有创新但满眼皆是「过誉」二字

2016-11-23 汪佳琪的闲扯 葡萄槽电影



我几乎在所有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中都提到了这会是华语电影年度最有争议也会是最大有所为的一部,之后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也更是为影片的期待值添了一把火,然而不幸的是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有些过誉了,这和我看完《自杀小队》的落差感有着奇妙的共性,当然影片之外的冯小刚倒是与片中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意外”的映射,结合现实起来看更多了一层文本外的分析空间。



电影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作为主要宣传点之一的“圆形画幅”,而事实上影片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采用了多画幅的设置,一方一圆对于情节的定位有着一定积极作用,惊世骇俗的“偷窥视角”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图上为了契合圆形的审美,冯小刚下了不小的功夫,在距离感产生的朦胧间营造出了形似江南园林的美感,在观看之初这种距离感在打破常规视觉习惯的情况下用一种偷窥视角反而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这与此前影片中在正常画幅中利用前后景打造出的感觉更加直接有效。

 

圆形仅仅出现在李雪莲的家乡,不仅仅是视角,更是对乡下最原始的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与西方电影在内在价值观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自然体现,淳朴之人所展现的为人之圆滑在于隐忍,如此看来老首长与夫人在饭桌上的来言去语点出的“一忍再忍”便有了更明显的指涉含义。人的成长便是抹去棱角的过程,中国民间在法律体制上早已根深蒂固的复杂人际关系便是一口有着自己另一套原则的大染缸,若是锱铢必较而必然突兀于大环境之中,而李雪莲却因圆滑之事行棱角之风,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圆滑中那根最扎眼的尖针。



北京象征着中国社会的另一面,“公正严明的法律”给圆滑之人以条条框框附以棱角,意欲制定公道的处事原则,天圆地方之间构成了中国当今社会的大气象。而讽刺便是要将理想之图景打碎给你看,于是便在刺破圆滑的同时揭露棱角之下的“打磨”。实际上在影片一开始不就影片变贯彻了法律与人情在形式上的二元区分。在王公道的法庭戏份中,法院写着“和为贵”的方形门框从里外两个角度给予强调。不过在圆形构图中方形元素的出现总不是件好事,李雪莲如同无形之方,而落实到实处除了法庭,便是派出所的铁窗。

 

在圆与方间的转换流畅而自然,长途车在隧道中行驶,远方的光亮依旧是那个弧形,不断拉近的距离在离开洞口的过程中扩展为了方形,而在北京上访结束,事件告一段落的时候,圆形的窗,再次将我们带回到了天高皇帝远的乡下。



方圆之间的转换恰好是人际关系与官场法律的纠缠,盘根错节间,总有不适,只有当官丢了官,人丢了怨,画幅才回归了正常,当然这“正常”的一幕在小说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更多的释然,反而通过史县长将辛辣的讽刺再升一级,没买到春运火车票的他假扮了上访者而被警察“送”回了老家,一切的荒诞过后刘震云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用更荒诞的形式给故事画上句号,毕竟在现实中也确实没有个答案。而经过修改的结局相比之下光明了很多。



然而在解读意义上的大空间只能讲《我不是潘金莲》归类为个性十足的先锋尝试,并没有普遍的借鉴价值,在起初的新鲜的“拉近距离”之后,距离开始不断地拉远,甚至严重剥落了影片应有的情感。传统“窥探画面”的制造多少会给予观众以主观空间,而圆形画幅在圆扇美之外将客观视角强行的塞给了观众,在严重失去了场面灵活度的情况下将叙事禁锢在了一个方圆中,欲说还休的收敛本不应该属于这个讽刺性极强的故事,冯小刚与刘震云看似双剑合璧,实则代表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在本质上和《驴得水》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了同样的错误。而相比下李安即便遇到争议,他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也在努力的使内容与形式发生融合,这才是在外在玩儿出惊世骇俗的同时所应该做到或者努力去尝试的目标。



“防微杜渐”是这些官员荒唐行为的第一驱动力,不过在中国看这种涉及到敏感题材的电影我还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去找到那个过审的点有的时候是一种趣味,有的时候却也会使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老炮儿》给纪检委的一封信让审查对满屏的脏话视而不见,他们也懂得在“顾大局”的情况下尊重时代特征的还原,《驴得水》的国民党和一句“去延安”给人性之丑恶亮起了绿灯,而落到置身于当代社会而又尽露锋芒的李雪莲身上则变成了官员嘴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辞,人大会议上的首长更是不吝言语,大段说教,在平淡的情感下,那段冗长的呵斥反倒成了提神儿的响炮儿。



尽管李雪莲的故事在最后被当成了一个笑话,别人讲的时候她也跟着笑,好像讲的不是她而是另一个人,但“以小见大”的映射与结合社会引起的思考才是其努力的结果。然而刘震云原本的犀利、荒诞与讽刺都被抹去了太多,你会发现但凡是读过原著的人对某些情节的处理多少会流露出不满。当然这个锅不能让小刚来背,鬼知道这一个多月里发生了什么。圆形画幅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应当聚焦在尖锐的讽刺之上,为了这层讽刺,电影甚至将绝大部分笑点变成偶尔的会心一笑,然而却显得力不从心。



主人公说是李雪莲,在故事整体中她只不过是串起所有线索的引路人,影片的意图是通过剩下的那些男人去揭露官场真实的一面。影片为了“以小见大”刻意的淡化了戏剧冲突,在本就弱化的讽刺之上又一次剥离了感情,试图营造一个客观视角。然而却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太过于符号,尤其是那些大用谐音的人物名字,当原有文本中的元素平衡被打破后变突兀的浮出水面。李雪莲本身的出发点就是刁民一位啊,弄巧成拙的她屡次上访,目无法纪,以人情对抗法治,却最终又回归于人治,结尾有落得个模棱两可。



唯独最有感受的一点便是官员的指令在不断下达的过程中被异化的表现,不要说乡下,就以北京为例也可罗列出不少。前年上海跨年发生踩踏事故,第二年北京为了防范便一律取消了跨年活动,而上海作为事发地却懂得在加强防范的情况下继续举办。其实未见得一刀切就是领导的意思,但下面人一层一层谨小慎微的教条主义却表现出了片中确保“万无一失”的架势。这便是大写的“无能”,不对人民负责只为自己的乌纱帽着想的典型官僚思维,在“帝都”显得异常明显,毕竟这个垂直层级越密集,情况就越会加重。

 

再举一例,北京为了进一步变成“首都”,开始采取措施消解人口压力,首当其冲的便是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地,类似于天意,万通,天地这样的小商品,或是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以及建材市场汽配城等。为市民提供便利并且在长期以来成为“生活气息”代表的早市也在铁蹄政策下走向了必然的结局。一个在汽配城的朋友被迫搬到了五环开外,然而当地招商还没完成,就又一次接到了一纸通告勒令其搬走,照这个趋势下去必然导致各方面生活成本的提升与不方便,而对策呢?“万无一失”最可怕的就是以牺牲人民的利益的手段为下级官员自己的职位续命而买单,影片对于这点倒是毫不夸张。



夸张之处在于官员的反应,为了彰显讽刺之深刻将各级官员刻画的跟傻逼一样,给一点儿智商死不了人啊,我怎么记得你们当初各种批评在抗日神剧中将敌人丑化的现象呢?各级官员围绕着一个被神化的上访人物走,各种在检察院等部门工作的同志们已经表达不满了诶。以“精英”的视角诠释平民的故事绝非明智之举。更何况我是一个高中三年天天经过中央电视台门口见上访者无数的人呢,“潘金莲,小白菜,窦娥”三位一体的大神能活下10年简直神迹。(李雪莲的前夫死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由一群试图阻止她上访的官员说出来,她居然毫不犹豫的信了?而且一笔带过的死亡也包含了一点细思恐极的揣测)



说到表演,范冰冰这次的表现相比较冯小刚的得失倒显得极为优秀,讲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后半段已经忘了她是范冰冰是一次表演,虽然有着我完全感觉不到的方言问题(我北京的并不太了解这种方言),但这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演技的突破。

 

以上仅为从影片出发观其创新之利弊,是时候扯点儿别的了,众所周知,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看点可不仅是戏里,戏外更是精彩。冯小刚导演一封写个王健林先生的信被不少人调侃为“老炮儿”作风,很显然由于之前的做法,媒体以及影评人包括不少影迷都没有站在小钢炮儿这边,但其实相比“六爷”,冯小刚这封信正如其使用的口吻,更像那李雪莲。



冯小刚身为一介导演与“大师”称号之间相差的“气度”想必大家都是了解的,但作为营销界的老手,小刚还是知道如何给自己搞新闻的,骂观众,骂影评人,骂舒淇黑粉,每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都恰好找到一个可以撕逼的点,而这回,就轮到了万达。然而你要看清一件事,单挑王健林,且不说太跳了,本身就是无理取闹,这和李雪莲上访的初衷本身就不符合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若是全部将错误归结于他也未免有些说不过去,就像我所说的,他也是被逼上梁山的。

 

在万达与华谊之争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利益关系,在《我不是潘金莲》的五家出品方中,除了耀莱,华谊兄弟,华谊电影以及摩天轮,最关键的一位便是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东阳美拉在去年成为华谊兄弟的控股子公司,与华谊兄弟及电影联手为《潘金莲》投资50%,这成为了完成两家公司在去年搞出的对赌协议。作为华谊股东的冯小刚承诺了2016年净利润1亿元的大数字,而在定下协议的时候恰好是中国电影市场大跃进时期,谁也没有料到今年突如其来的寒潮。上半年其利润仅仅为3535万元,而《潘金莲》便成为了达成协议数字的关键。



可谁知除了市场整体不振,各种不利因素也接踵而至。原本定好在十一档上映的《潘金莲》突然宣布改档,鬼会相信那个“烧热十一月”的话啊,为了换取上映,影片硬是被修改了六十多处,即便抛开了这些,又撞上了一个史上最爆炸十一月也是倒霉啊。而前期大量的宣发费用也打了水漂,导致在上映前的宣传明显减少了力度。上映后又赶上了万达用超低排片进行打压,眼看着多灾多难的作品沦为牺牲品的冯小刚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了,这才有了写信这一幕。而之后耀莱破坏市场规则的饱和式排片与被曝出大量幽灵场买票房等造假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负面印象,虽然电影法还尚未彻底落实,但在名声上也着实下了一步臭棋。导演的身份被卷入了政治与商战,舍脸玩儿营销还玩儿脱了,冯导是时候烧香了。

 

总之,在我看来《我不是潘金莲》有创新之处,也有其积极意义,在其自己的作品中也确实不负“近年来个人最高水准”的盛名,但纵观评论界,着实有些过誉了,我一脸冷漠也怪我期待值太高了,所以如果你还没去电影院而有去看的倾向,我要告诉你这绝不是一部能让我阻止你贡献票房的电影,但一颗平常心却是你应当带有的。


近期文章

本周10部新片,是时候重返魔法世界了!| 一周影讯指南

BBC新世纪百佳|《聚焦》:新闻人的良心

阅片|《久保与二弦琴》:琴弦间牵动的,是生生不息的爱

美剧 |《行尸走肉S07E04》:大丰收!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葡萄槽电影

微信号:funnygrape

葡萄槽电影-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最新最热的资讯、电影测评。

如果想加入我们这个Family或是投稿的话直接在公众号里联系就好啦~!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