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BC新世纪百佳|《聚焦》:新闻人的良心

2016-11-20 张三 葡萄槽电影

《聚焦》

阅片路

「BBC新世纪百佳第88名」


导演: 托马斯·麦卡锡
编剧: 乔希·辛格 / 托马斯·麦卡锡
主演: 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列维·施瑞博尔 / 约翰·斯拉特里
类型: 剧情 / 传记
官方网站: spotlightthefilm.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15-11-25(美国)
片长: 128分钟
又名: 焦点追击(港) / 惊爆焦点(台)


文/张三


2002年1月6日,《波士顿环球时报》发布了一篇名为《教会多年放任神父性侵行为》的报道(副标题:明知吉欧根的过往,教会仍然将他从一个教堂调到另一个教堂)。题目下署名——作者:马特·卡罗、萨沙·菲佛、迈克尔·雷森德斯(撰文),编辑:华特·罗宾森。


本片就是以这篇报道产生的始末为情节,努力还原出当时《波士顿环球时报》深度部门“聚焦”(Spotlight),以一家媒体的力量披露波士顿天主教教会几十年来包庇神父性侵恶行的重磅丑闻。


整部电影几乎是一部“如何写报道”的科教片,高度还原了这次新闻调查事件的全过程——发现选题、筛选线索、找寻知情人、还原真相。没有戏剧曲折的冲突,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但是悲伤又勇敢,平淡却值得思考。


言论、法律、宗教


这一题材切中了美国的社会文化的三个重要信条:言论自由、法律至上和宗教自由。


片中的“聚焦小组”所代表的是舆论,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借助言论自由保护公民权利,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而这种美国式言论自由的根本价值:言论自由是使得真理被发现的根本保障,是弱势群体得以保护自身权利的基本方式。聚焦小组挖掘这起神父性侵丑闻的出发点仅仅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自觉——还原真相是新闻的底线。只有真相存在,才有正义得以伸张,而正义不是舆论来承担的,正义应由法律来决断。


在电影中聚焦小组用法律手段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教会密档文件,包括书信、供词等重要证据,而影片近一半的篇幅在讲述聚焦小组如何劝说知情律师提示线索,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使得这次调查得到法庭许可,如何说服教会雇佣的律师承认教会包庇的内幕。


法律,贯穿全片,聚焦小组的调查合法合理,似乎有时候你觉得片中真相和证据就在眼前,却因为法律的条目,让聚焦小组可望不可即。“过程合法也许比结果更重要。”法律不会偏向正义,它只会待在公平的位置,寻求正义,那就要善用法律的武器。法律高于一切,包括宗教。


在美国,宗教势力的强大是我们中国老百姓难以想象的。四百年前,正是“五月花号”上的虔诚的清教徒们开辟了美国的历史,他们所用的《圣经》是比“钦定版”《圣经》还要古老的“日内瓦”《圣经》。


之后的几世纪,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也许我们会觉得美国开放、混乱,但事实上,仍有千万美国人笃信禁欲、保守的天主教,美国总统就职尚且需要对着《圣经》宣誓,美元上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尊崇上帝),当年梵蒂冈教宗访美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对于神父,信徒们称之为“Father”,可见信徒对神父们奉若神明、敬如恩父。信徒对教会和神职人员无条件的信任和尊敬,而神父也担负着传播福音和爱的职责。


在片中正是那些Father般的神父——上帝的侍奉者,对最纯真的孩童做了最难以启齿的恶行。仅在波士顿地区就有多达七十个神父曾经性侵幼童,教会知情后却选择包庇,他们试图用神的力量去凌驾法律和人权之上,这毫无疑问是另一种犯罪。神不会犯错,但人注定会犯错,哪怕你是上帝的仆从。


这些“人渣”(如片中的马特所称)们瞄准那些教区里的贫困的幼儿,他们慈父般的出现,让这些虔诚而贫困的家庭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然而他们对这些幼童们施暴,一个神父性侵一家七个幼童,七个!多达1000个儿童被神父猥亵、性侵、强暴,而这仅仅是波士顿地区,波士顿249个神父当中有90个神父犯下这种罪行(多达2/5,而这仅仅是一个市,放眼全美国,细思极恐),最骇人听闻的是,教会对他们的处理仅仅是调换教区!


换句话说,变相扩大了这些神父的犯罪空间和受害人群,然而这一切,教会、警察都知道!甚至教会要求受害儿童的父母隐瞒真相,“我妈妈居然还拿来饼干招待他们!”片中的受害人成年后对聚焦记者如是说。片中,曾经性侵幼童的前神父面对记者采访,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却坚持认为这不是强暴!他将这种行为合理化——“我从来没有在此获得快乐。因为我曾经被强暴过。我知道这种感受”。帕奎因神父如是说。


教会的腐败,我不愿赘述,既然教会笃信上帝的意志,那终有一日,审判自会到来,但在此之前该有法律来保护每一个善良无辜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


片中记者萨沙·菲佛采访警官时,警官这样回答:


“首领主教自然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想给神父带上手铐。”(Sure the chief knew. Everybody knew.but nobody wants to cuff a priest.)


如果说神父是凶手,那其他知道真相却选择沉默的人都是帮凶。


警察的沉默。警察们知道神父的罪行,却接受默许了教会的包庇和调解,因为“没人想给社区做了许多贡献的神父带上手铐”。神父代表的是宗教权力,世俗的保护者们在宗教面前战战兢兢,不敢作为。这可是走出中世纪宗教统治六百多年的二十一世纪,原来美国标榜的民主也是一只绣花枕头!


受害人的沉默。同教区的教友、家人父母,他们纵容了这种恶行的发生,坦然接受了教会冠冕堂皇,看似真诚的说辞。他们也不过是二十一世纪宗教变相统治下的愚氓。


律师的沉默。他们的失职却加重了事态的恶化。受害人的律师们和教会串通一气,不为自己的委托人负责却转而帮助教会隐瞒真相达成under the table的调解。


还有媒体的沉默。早几年就已经有人将案情线索寄给《波士顿环球日报》旗下的《都市报》,而他们选择忽视,而那时《都市报》的主管正是如今“聚焦小组”的“coach”罗比(罗宾森),他正是此次调查的主心骨,影片的最后,为自己和同行们的不作为和忽视而自责。


一个早就已经公开的秘密,因为一个个沉默的帮凶,埋藏了整整十四年,受害人多达1000多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胆小而自私,怀着侥幸心理,想着反正不会轮到自己受害,心安理得地默许教会的恶行。正如罗比前往自己的天主教高中调查曾经性侵学生的师父时,对阻挠他调查的校友所说的:“你和我都应该庆幸我们不是曲棍球队的,因为他(神父)是曲棍球队的教练!”


沉默比犯罪更可怕,沉默是犯罪滋生的土壤,沉默是犯罪最好的帮凶。


我也应该庆幸,我安然无恙活到现在,但这并不代表,天下大同,世界和平!


  新闻人的良心


美国电影史上涌现过无数类别的记者,风流潇洒如《罗马假日》中的格里高利·派克,执着孤独如《惊爆内幕》中的艾尔·帕西诺,还有美国头号超级英雄:超人(他的伪装身份是记者)。


但聚焦小组们是最有良心的一群记者!


当新任主编马蒂·巴伦希望聚焦小组能够展开揭露教会丑闻的调查时,罗比一脸担忧,他深知教会势力的强大。但当事件的证据一件件、一桩桩被挖掘出来,那些血淋淋真相出现在聚焦小组面前时,四处各方面的压力到来,他们却一改最初的迟疑,顶住了压力,硬是将全部的真相挖掘出来:1000个受害人、248个教区、70个涉案神父、1个腐败的教会系统。 


而他们并没有因为主观的好恶而失去公正。全片的极大篇幅在讲述,小组验证真相的真实性,通过剪报旧档、教会密档,法院卷宗,各种方式来验证报道的真实性。


一个记者良心大概就是追求真相的全貌,而不是止步于利于我判断的那一部分。对于记者而言,真相即正义!


影片的最后马蒂·巴伦说了如下这段话:


“有时候我们容易遗忘,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黑暗边缘徘徊,一旦光明到来,罪人自会接受惩罚……这个报道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直接的和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我而言这种报道正是我们干这一行的理由。”


是的,这就是我们干这一行的理由:


将真相还原给大众。


相关文章

BBC新世纪百佳 |《醉乡民谣》:六十年代的组织切片

BBC新世纪百佳 |《黑暗骑士》:最不原著的蝙蝠侠

BBC新世纪百佳 |《刺客聂隐娘》:孤芳只可自赏

BBC新世纪百佳丨《卧虎藏龙》:卧虎藏龙之后

BBC新世纪百佳丨《暖暖内含光》:我很庆幸,没有选择忘记你

BBC新世纪百佳丨《谜一样的双眼》:这个结局猜不透,因为这份爱无法完全被理解

BBC新世纪百佳丨《一一》:我觉得我也老了

BBC新世纪百佳丨《忧郁症》:乐天派大概都爱不上这部电影吧

专题丨葡萄槽”BBC新世纪百佳阅片计划“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公众号ID:funnygrape

葡萄槽电影

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精彩原创影评、最新影视资讯、最热影视资源。

快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