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语进修学院教学工作坊·坊间谈(第九期)

汉语进修学院

教学工作坊·坊间谈(第九期)

最美四月天,不负与诗行

文 / 金娅曦 苏 静

屠格涅夫说:“诗到处洋溢着,凡是有生命和美的地方就有诗。”在中国这个流淌着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生活着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会不洋溢着诗歌呢?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又怎能让诗歌缺席呢?


四月,桃花夭夭,绿水盈盈,为历代诗人所钟爱。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汉语进修学院、北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办的“德行言语六十载”诵读大赛和书法大赛拉开了帷幕。比赛虽在线上举行,却也抵挡不了学生们的热情,各国留学生们在线上尽情抒发着对中华诗词的喜爱。


你听,那慷慨激昂的《将进酒》让我们梦回大唐,被李白的豪迈奔放、乐观豁达所感染;浪漫超逸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勾起我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优美婉转的《再别康桥》飘逸洒脱之中暗含离别的惆怅......每一句诗,都在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中动人心魄。

参加此次诗词朗诵大赛的既有学习时间相对较长的中高级的学生,也不乏学习汉语不久的初级学生。初级系1152班的日本学生林夢乃朗诵的现代诗人林白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打动评委和听众的不仅是她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和标准的发音,更是她娓娓道来的深情,把一对恋人对往事的依依不舍,对未来的深切期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林夢乃同学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初级学生,她的获奖让我们兴奋之余,也产生了对在初级国际中文教育中开展诗歌教学的反思。诗词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然而在我院现行的初级国际中文教育中却没有涉及诗歌教学。当然,作为教师,我也曾担心诗词的语言晦涩难懂,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难,打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因此未曾有过相应的尝试,甚至在这次诗歌诵读大赛的报名阶段我仍对初级学生是否能参赛持怀疑态度。然而一切疑虑都随着学生的积极报名、反复练习、优雅呈现而烟消云散。

我的活动通知发出后,林夢乃同学是第一个响应的,她几乎是刚看到通知就问我她是否能参加。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我们通过微信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她的朗诵视频,她标准的发音自不必说,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优美的配乐,精致的妆容,无一不体现出她背后的热爱和努力。当我告诉她获奖了时,她激动得哭了,说她自己、她妈妈都特别高兴。那一刻,我从骄傲,到内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早一点、多一点给学生们接触诗歌的机会呢?

诗歌理解固然是难点,但中国一年级的小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诵读诗歌,在中国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稚嫩的儿童诵读声为古老的中华语言文明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中国学生如此,对外国学生也一样。但如果想让外国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优美,诵读也应先行,至于进一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安排在更高级别的教学中,也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而为。


在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中,学生们跨越语言障碍,准确传递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朗读者、作者和听众通过诗词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听到学生们满腹深情的吟诵,超越发音和语法的情感表达,我们感受到,此刻,他们真正与我们共同置身于厚重而绚烂的中华文明之中了。感动之余,我们确信,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诗歌既是一种必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温度、有情感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我们语言教学背后更深层的目标——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效教学手段。而在教学之外,适当的文化展演活动也能起到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促进教学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动名形的区分,定状补的位置,“所以”和“于是”的区别云云,他们怎么会感受到汉语言文化之美,怎么会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特点,又何谈知华、友华呢?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全球推广汉语,也包含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书中说道“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传递。当留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诵读时,会自然而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认同中国文化,从而促使中国文化在海外有效传播。


诗歌诵读活动余音绕梁,回荡在我们耳边的不止是那些美妙的声音,更有对我们国际中文教育者的启示。

欢迎关注

汉语进修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