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读您的圣经(4):解释圣经应采取的步骤
前文:
2.3 应采取的步骤
按字面意义了解。
寻求按照字面、正常和自然的意义了解圣经。虽然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也在圣经里出现,但是它们从上下文的语境就可以看得出来。当你研究《撒迦利亚书》,《但以理书》,《以西结书》,《以赛亚书》和《启示录》中的启示性经文时,你将会读到一些兽和图像。这些都是象征文字,但它们却是传达确实的真理。要按照正常的、自然的意义解释圣经,否则你的解释将是不自然的、反常的与荒谬的。
例如,有些犹太拉比热衷于“字母与数值对应学”(gematria):把每一个希伯来文字母给予一个相应的数值,借此解释经文。比如他们说,如果你把亚伯兰罕(Abraham)这名字中的子音字母b, r, h, m取出来,然后把这些字母的相应数值加起来,你就得着“318”这数目。所以当你一看到Abraham这字时,它的意思就是亚伯拉罕拥有三百一十八名仆人!断乎不是,“亚伯兰罕”就是指亚伯拉罕这个人,没有别的意思。你要按照字面的意义解释圣经,就像你按照字面的意义解释其它的文学那样。
认识语境。
圣经必须以它的历史语境来研读。当圣经提到“这是对某某人说的”或是“这是写给某某人的”时,它的意思是什么?你也必须研究它的文学语境。你所研读的那段或是那节经文,与它的上下文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得好,断章取义乃是一种托词或借口。
分析句子的结构。
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如何用图表来分析句子,确认它的动词、名词、介词和其它的结构,以便确定它的意思。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分析《马太福音》28章19-20节中的大使命,“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当你第一次读这使命时,其中的“去”、“使人作门徒”、“施洗”和“教训”这些词语,听起来都像是动词。但是当你研究句子的结构时,你就会发现这使命只有一个动词,就是“使人作门徒(matheteuo)”,其它诸如“去”、“施洗”和“教训”等词语都是分词,这表示它们只是修饰主要的动词“使人作门徒”(注:英语句式文法与中文句式文法有所不同)。所以,大使命就是要使人作门徒,包括到他们那里去,给他们施洗,并且教训他们。你必须仔细查考语法,以便完全了解并体会经文的意思。
把你的解释与圣经一贯的教训对比。
这个至关重要的解经原则,就是宗教改教者所谓的 “圣经的类比”(analogia Scriptura, 或是the Analogy ofScripture),意思就是圣经的内容是前后一致的。圣经某一处经文的教导,绝不会与另一处经文的教导互相抵触。因此当你读到《哥林多前书》15章29节时,那里提到为死人受洗,你就明白这节经文不是指一个活人藉着代替一个死了的人受洗,便能使那死了的人离开地狱,进入天堂,因为这样的解释就否定了救恩的明确教导:得救是本乎恩,唯独因着个人对基督的信心而得着的。
找出应用的原则。
重复地阅读有关经文,以找出有什么属灵的原则可以应用在你和其他在基督里的信徒身上。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按字面的意义解释有关的经文,分析它的语境和字句的结构,并且把你的解释与圣经一贯的教训对比。
------------ 延伸阅读------------
文末广告为腾讯随机展示,内容与本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