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佐斌: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
1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我校心理学院佐斌教授文章《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文章指出,负面心理情绪对于防控疫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客观认识和疏导当前人们的不良情绪,认识和引导形成战胜疫情所需要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现全文转载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都在为防控疫情、救治患者等采取一系列措施,1月23日,武汉市开始交通管制,为阻止疫情向外蔓延果断实施“封城”。
近几天来,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充分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自觉按照各级要求进行自我防控。疫情的发展,封城措施的实施,也引发民众个体的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无助等;还在一定范围导致了对特定人群的过度恐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加大、亲人好友之间的心理隔阂等社会不良心态。
这些负面心理情绪对于防控疫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客观认识和疏导当前人们的不良情绪,认识和引导形成战胜疫情所需要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
当前,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信息中不断变动的感染和死亡人数,病毒、隔离、“封城”等词语不断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人们对于本次疫情和传染的恐惧,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负性情绪。很多人还会有一种恐惧下的无助无力感。一部分人会在恐惧之下启用防御机制。一是无意识过度恐慌,过量关注各种信息,容易信谣传谣,草木皆兵,“吓”自己;二是反向形成莫名其妙的“无所畏惧”或“胆大包天”,并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添乱,给疫情防控带来干扰。
“恐惧”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的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惧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惧,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状。如果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消失,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武汉依法实施交通管制后,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但是不能由此形成心理隔阂。因为武汉“封城”是临时性的突发重大社会事件,大家心理准备时间很短,心理上有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几天来,由于疫情数据的变化,对于自我隔离的武汉人来讲,逐步认知到“封城”和隔离防护的必要性,心理上有主动认同倾向。一部分人还觉得“封城”要是更早一点,疫情控制会更好。
“隔人不隔心,同是一家人。”我们注意到,这次武汉交通管制之后,武汉人和非武汉人因为“封城”而成为两类人群,这两类群体虽然都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疫情防控,但是因为武汉市目前可知的传染源,武汉人几乎都成为“病人”,一部分外地人和武汉人之间短时间产生了一种“病毒性心理隔阂”,大家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武汉人的遭遇,令人非常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封城的武汉人作出了牺牲,应该被大家所理解、尊重和关爱。
目前的“病毒性心理隔阂”不仅对于当前抗击疫情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武汉人与非武汉人都是严重的伤害。有了这种心理隔阂,人们就会呈现出相互防御防备的心态;这种心态或行为又会加剧两类人交往时害怕恐惧与不信任感,在防控疫情和社会治理中缺乏合作;这种心态如果持续而形成固定的偏见歧视态度,对于社会和谐、对于美好生活都是有害的。
幸这种心理隔阂表现出的歧视行为还只是少数地方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对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是感谢和尊敬的,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支援,是武汉人与湖北人的坚强后盾。大家要从心理认知上明白,在这种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大家是守护生命的共同体,是一家人。
推荐阅读
▷ 我是党员,让我上!华师车队,24小时不间断为战“疫”护航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欣雨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