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 古诗词赏析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 • 古诗词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舝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问世间情为何物》
赏析:颜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传诵千古的名句。天地有了情,便违了自然之道,便要堕入世间的生老病死轮回苦海。此句设想瑰丽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奇伟的想象中透露着人生艰难的处境和作者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宋初石延年(曼卿)就曾化用此句诗意写了一幅赠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汉宫已经荒凉颓败人气低落,甚至汉武帝的鬼魂也常会乘马回来,秋天桂花飘香,但无人赏玩,三十六宫之中到处都是青苔。向千里之外的洛阳看去,长安东门秋风猎猎,直射铜人的眸子。荒凉的月色中,铜人和明月相伴出了汉宫,心中思潮酸楚涌动,不禁潸然落泪。道路两旁只有凋残的兰花默默相送,车声粼粼驶去,长安在身后渐渐地远了,渭水的波声也逐渐消散,此处和木兰辞的“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样,通过景物的空间变幻,形象的衬托出离人的无限悲情。
此诗写景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物理摧残,更是情使之然。凡有情之物都免不了衰老枯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日升月恒,亘古不变。可是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佛云“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但是世间唯有“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奈何?因此红楼梦中,曹公苦口婆心设置了离恨天、灌愁海、千红一悲、万艳同哭等等危险提示,以警来者,但痴儿宝玉,依然头也不回的扎进红尘中迷乱的赏心乐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连天地这般恒久之物,有了情都会衰老,叫人如何可以忘情绝情?为何传诵千古的名句极少有欢乐幸福之语,却总是反映如此悲伤无助的情绪?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这样一段哲学理论,准确回答了我们的疑问,他说:所有的悲剧能够那样奇特地引人振奋,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人世、生命都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因而不值得我们苦苦依恋。正是这一点构成悲剧的精神,也因此引向淡泊宁静。如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悲惨世界》,余华的《活着》等等,这些作品引导无数读者在被悲剧震撼之余,多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天龙八部》中金庸引用《入道四行经》原文:“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禅师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大有勘破尘世之感。
“有情皆孽,无人不苦”。世间爱恨交织,因缘聚会,或纠结于情孽,或纠结于权力,或执着于欲望,总之,所有人到头来都是悲剧。而这些苦难当中,却催生出了最有价值的一点,即自我觉知。这就是悲剧和苦难最最宝贵的地方,在我们无限的苦痛当中让我们观察、认知、感悟万事万物,全面、真实、客观地接受自然存在的一切,通过苦难这面镜子“致知格物”,乃至达到生命的自我觉醒和升华,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能转境,当下菩提!
《何草不黄》
先秦 佚名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听,亡国之音哀以思》
赏析:青谷
秋风吹草黄,一串问像闪电撕裂:“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奔走行四方”一个征夫的如泣如诉,把人带进了秋寒的无奈与酸楚中。短短四节,前两节以物起兴,后两节借景抒情,自《毛诗序》以来,一致认为其主旨是写了国之“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是“征夫愁怨之作”。
常说:“人非草木孰无情”。这首诗所以列为中国的诗歌经典,在于作者把个人经历从个体宿命扩展到了共同的存在。它不是写“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旷日持久殃及全民的大兵役,是家与国在征人眼里连天衰草中的无尽奔波。征夫哀声怨怼:我们不是野牛、老虎,也不是穿越林莽的狐狸,为何与野兽一样长年在旷野、幽草中度日?难道我们生来与野兽同命?而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根本就不是人,仅是战争工具。所以,他们非人的行役生活注定结束在“兵车高高,行在大路”的征途中。
清人方玉润说,这首诗写来可畏,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说得完全真实!悲哀的是,我们好像真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生活在一个人类创造成果丰富、社会进步巨大的时代,一个人类开始致力于开发宇宙的时代,人类的某些表现却仍然无异于野蛮人。正像卡萨尔斯说:我们像野蛮人一样害怕邻国,用武力对付他们,他们又用武力对付我们。如果人类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那么,是停止这种野蛮行径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人。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唐 周贺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Je t'aime 》
赏析:白岚
法语:Je t'aime,中文翻译为:我爱你。一早,我寻来很多版本再听,也记得某时,听到过其他的版本,一句我爱你,的确可以有千万种的演译。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我当它是对“我爱你”的追思,明明描写夏天,热情似火却早晚得秋分,大概只有唐诗才能简明扼要道出我爱你转换的状态。我爱你会有什么状态?如果你是男人,你会如何回答?如果你是女人,你又会如何回答?
颜如:“我爱你,通过爱你,我和全世界有了链接。”聆捷:“温暖、安全、放松。”如果她们不回答,我终究会想到女人的一往情深。不如周贺,一个大男人,冷静,而沉着。
男人对爱的状态永远不是你浓我浓:“你看我会再去那纳凉,我会追忆那时的月光。”病叶,残云多是那时甜蜜与痛苦的交织,想想不要爱情也罢。便见周贺,无奈甩袖而挣脱。如果需要心静的爱,多半得从容。我糊扯到这的时候,你也真相信原诗表达此意?
于是我大笑三声,只是希望你百度原诗的本意,然后借我胡言,看看你的身上可否还有“我爱你的状态”。无论你二十、三十或四五十……仍然有“我爱你”时的心境。至少无论在什么状态,都有饱满的那一刻。当还能说出“我爱你”就代表一种饱满?你同意吗?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河在秋天里私语》
赏析:圣诞节
这是一副秋天的泼墨山水画,恬淡唯美,静谧安详,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展现了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之灵,大自然让人陶醉,诗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进而探访古人的灵魂轨迹,寻求自身精神气质的升华,让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谢公楼,极目远眺,只看见天空晴朗,一望无垠,江边的城市如在画中。宛溪和句溪像俩条白练,绕着一湖明镜般的秋水在大地上舞动,溪水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在夕阳的辉映下,仿佛俩道弯弯的“彩虹”倒影入溪水,为溪水注入了灵动与生命。远处橘树林和柚树林的橙黄若隐若现,掩映在三三俩俩农舍的炊烟之中,让人徒然生起阵阵秋天的寒意,秋风渐起,秋色苍茫,或许梧桐树也因此显得有一丝衰老。此情此景中,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瑟瑟的秋风,来怀念谢先生呢。
这首诗前扬后抑,由景入情,渐生悲凉,眼前的美景,心中的古人,似乎有些话没有说完,这就要从写诗的背景说起了。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的秋天,两度来到安徽宣城。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飘逸绝伦,蔑视权贵,个性张扬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在宣城期间,借助游山玩水、探访古迹、凭吊古人、朋友聚会,饮酒赋诗的方式排遣苦闷,同时写下了大量诗歌。描写宣城美丽的景色,抒发心中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在李白的骨子里特别推崇谢朓清新秀逸,灵动活泼的文风,将谢朓引已为千古知己。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可见李白对谢朓的推崇。
那就让我们看一下谢朓描写宣城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面上帆影点点,很快就会从诗人的视野中消失,但是还可以辨认出是回去的船只。如果再用心去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两句诗渲染出一幅清淡的水墨长江旅行图,清新而自然,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沉醉美景的从容,崇尚自然之美的心态。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描绘出即将融化完的残雪辉映者青山的苍翠,一轮红日驱散了了早晨的浓雾,隐隐约约的看见了江边的村落和树林。这些诗句,很象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是山水诗的极品。也是李白从内心向往的精神境界,因为推崇,所以热爱,心有慕之,独自凭吊,寻求沟通与慰藉,探访自然之灵,开阔自己的人生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
如果用《秋日的私语》理查德克莱德曼经典曲目来理解这首诗,那么是这个样子的,萧萧的秋意,宁静的落日,远远的树林,缕缕的炊烟,倒影入水的小桥,伴随着缓缓流动的江水,一直到天涯的尽头,大自然仿佛停留在了这一瞬间……
一首小诗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
五律一首
登临幽胜地,叠翠水环中。
草树斜阳暮,江天细雨蒙。
湖光笼水绿,颜色老秋风。
诗意当书柬,流年拙守匆。
《点绛唇》
宋 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秋日私语》
赏析:聆捷
秋风凉爽,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桂花香,金气秋分,露浓花瘦,白昼渐渐变短,风清露冷,嘶哑的秋蝉也寻觅不了身影,满目皆是黄灿灿的秋收景像。
素练宽衣,在淡淡的秋韵里,不经意间褪去稚气,显露风情。霓裳羽衣曲罢,银河鹊桥隐褪了,牛郎织女之会也散场了。佳期如梦,这一生一世的柔情化为永恒,守护那一份情深,风光无限,旖旎绮丽,佳人吹箫一夜到至韶光初露,直至星辉漫天。
韶华如飞,锦瑟无端,在这个夏季,悄无声息中完成了一次成人礼的华丽蜕变。离别总是伤感,疼痛的声音无法言说。也曾飞絮乌衣巷,只留下冷清清的落照,不相信只因曾经沧海的心情,透明的叹息。
忘记说再见,没有再见。一切都在宿命的手心中平息,走到尽头。
《题白蘋洲》
唐 杜牧
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
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
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
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连接》
赏析:全浩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这时“分”应是悲喜冷暖交加的。当然,对秋天悲观的人占多数,悲情的秋词很多,甚至于能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竟然也因秋感伤:“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我倒是对金秋有着如同刘禹锡《秋词》和程灏的秋日诗那般的乐观通达态度。杜牧曾云:“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他的这首诗《题白蘋洲》亦充满喜悦的期盼之情,并且有着阴阳双生的思想哲理。考查得知,原来这是一首他写给唐代才女薛涛姐姐的情诗。白苹洲是生满萍草的水边小洲,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认为白苹洲不是实际地名,是泛指古代水路送别之地。
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开篇红色的飞鸟如同现代摄影师用慢速快门拍下的轨迹图,诗意的灵动破纸而出,这鸟或许是影射薛涛的《池上双鸟》?而紫薇显然是号称杜紫薇的杜牧自比。这诗第一句显动,第二句显静;前两句是红暖色,三四句是青冷色;五六句更是明说了这种动静死生的对立共生。
全篇一层层递进地,从局部景色放大到了宏观规律的冷暖交加。结尾类似王维《山居秋瞑》,从天地落到人和人生决定:安静里有生机和喜乐,喧哗中却预见了死亡和虚空,我会减除官职的劳累,余生与您相伴,不会辜负您红色小笺的才情。听到一首英文歌曲《I love you like the little bird》:"I've made up my mind,But I've tried, I've tried to write,what was in my head。"薛涛因为对元稹的恋情太深,并自叹美人迟暮,回信《酬杜舍人》:“双鱼底事到侬家,扑手新诗片片霞。唱到白苹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信,是种文学,也是一种态度。薛涛也许反倒是完成了元稹的那首名诗吧。
春分,生命从死亡中分离出来,是天地开创的时刻,是诞生的时刻。而秋分,是夕阳般的,生命准备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更是自己与自己的分离时刻,这分离包含着悲喜:叶子离开树枝,这是牺牲和智慧的象征;果实离开花朵,这是圆满和延续的象征。美的东西,都是生命本体的一种显化,我们可以经由它们而启迪。 春花秋月季节轮回,生命由盛及衰,秋风秋雨容易让人想到人生的短暂和失落。人感叹时间、陷于时间,就没有永恒,其实我们当下若与生命本体联结,就是永远的。我此刻和杜牧是联结的,和那只飞鸟、紫薇花、溪水及秋色及生死及你……是联结的。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代 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朋友打打得过孤单》
赏析:小杰
恰值秋分,夜晚时,长衣长裤上身,仍觉凉意。因为秋凉,人的情绪也被冷却,不自觉地被孤单寂寞了。所以,秋天的悲伤来得天然,也来得频繁。如若,这个时候,有好友来访,那真真是一件乐事!
唐朝“苦吟派”诗人贾岛在秋分的寒凉中,刚好有这么一位来访的好友——贺兰。这是贺兰第三次来访了。有好友夜访,诗人必然是喜的。可以看到,诗题中一个“喜”字奠定了诗文的基调,贯穿全诗。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首联交代时间与季节,大环境是秋分即将到来,天气寒凉,但现在不过刚刚入夜。“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颔联写诗人与好友散步时看到的景象:泠泠作响的泉水边栖息着仙鹤,风把云吹散,月亮露出来,洒下来一片清辉。诗人用泉水的响与仙鹤的静做对比,用云的移动与月亮的静做对比,动静之间不仅使得景物充满生命力,也在景物中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月光朗照,照着草木,照着自己与好友,这岂不就是喜么?“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颈联写诗人与好友在夜中谈论诗文。
如此美好的夜晚,当然要做一些高雅的事情,来应和这月光。贺兰大概也是能文擅诗,所以与贾岛有共同语言,算是贾岛的一位知己。与知己谈论诗文,那简直是人生一大乐事!“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尾联总结,“我”居住的地方一直都很僻静,而能来看望“我”,且是多次看望“我”的只有贺兰你了。一个“只”表达尽诗人对好友贺兰的感谢之情,也在隐隐中透露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再寂寥也抵不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4节气古诗词赏析精彩推荐,点击阅读
好书推荐
《纳兰词》(线装本、古典优雅、王国维称赞)
作者:(清)纳兰容若(著名词人)
摄影与诗歌微店有售,点击二维码。
摄影与诗歌 我们用文艺对抗生活的平庸与琐碎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主 编: 黎明的酒杯(ID:zzw4605077)
栏目采稿编辑:Phoebe、
摄影:来自网路(如有作者名字,请告知)
2017.09.21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纳兰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