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出海!亳州中医药配方颗粒进入德国药房
日前,在德国小城施特拉尔松德的拉茨药房,由安徽济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颗粒正通过药房里的中药配方颗粒部门销售到德国市民手中。该药房中药配方颗粒部门于2019年正式成立,标志着通过德国官方质量检验的中药配方颗粒首次以药品的身份进入德国市场。
在亳州市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药商们整理自己的摊位。(资料照片)
完善链条体系 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入夏,在安徽省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亩亳菊正茁壮生长。“亳菊是亳州的道地药材,但近年来种质退化,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严重萎缩,我们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进行组培繁育,通过提纯复壮和脱毒快繁技术来恢复亳菊种质的优良特性,提高分株能力和产量。”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经理刘凯说。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市是东汉时期名医华佗的故里,自古就有“中华药都”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近年来,亳州不断提升中药农业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1.7万亩,10家企业基地获批安徽省“十大皖药”亳白芍、菊花、丹皮示范基地。2021年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投入运营,种植技术研究、标准化种植和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
“中药材种植是中药产业链的源头关键环节,没有良种的话,就没有好的药材,没有好的药材就没有好药。”刘凯说,公司建立了200亩种质资源圃,并对亳菊、白术、半夏和栝楼等中药材进行系统选育,力争“让好的资源发挥好的价值”。
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安徽省中医药历史悠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近日印发的《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力争通过3年,打造3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0家以上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实现安徽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000亿元。
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完善中医药产业链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亳州为例,据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亳州市共有药品生产许可企业206家,全市中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16.8亿元,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2021年,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45.8亿元。
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培育优质中药材种苗。(受访者供图)
“走出去”迈开新步伐 讲好中医故事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徽省中医药扬帆出海,不断迈出新步伐。据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发展处副处长吴化成介绍,2021年安徽中药材及中式成药进出口额达8.45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安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开展中医药技术和文化双边交流,并设立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合作。《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提出,要建设省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海外仓,促进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相关标准和规范互认等。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该市支持产品创新开发。中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该市中药配方颗粒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作抗疫药物;济人药业中药配方颗粒获批进入德国主要城市药房销售,疏风解毒胶囊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成为英国政府“创新英国”全球第一个立项资助的中药;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牡荆素填补了全省中药一类新药的空白,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
朱强表示,政府的引导支持不可或缺,企业也应当与国际接轨,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国外在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安全性评价等指标方面的要求。
“我们应加强与国际的沟通交流,应用中医药和特色优势技术,解决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和疑难疾病,用现代的西方语言来说中医故事,让中医真正能扎根海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文明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提升千年瑰宝文化自信
伴着阵阵药香,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的钟鸣镇中医馆,中医程志昆正在为村里的老人进行针灸治疗。“镇上留下来的大多是常年干农活的老年人,颈肩腰腿痛患病率比较高,针灸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家附近就能看病。”程志昆说,中医更广泛应用于基层,可以让更多老百姓及时便利地享受到中医服务。作为铜陵中医药联盟的副主任,原本在铜陵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的程志昆在2020年开始在几个乡镇中医馆为老百姓提供中医服务。
“目前每个中医馆的服务都比较全面,我每天平均看20个病人,因为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中医馆也大大降低了服务收费标准。”程志昆说。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多位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需要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千年瑰宝的文化自信,“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医药服务基层、深入基层的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据吴化成介绍,安徽目前已实现全省基层中医馆全覆盖。《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提出,各市、县至少举办一所独立的公立中医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建设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等。
杨文明认为,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除了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传统中医进行挖掘、发扬光大,还需坚定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除了提升中医药服务基层的能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安徽省内一些地方发展中医药的思路。比如,亳州市推动中医药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据记者了解,亳州市连续5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建成亳药花海等一批景区,推出养生、滋补、美容、调理等四大类亳州药膳,荣获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目前,正在围绕药膳、花茶、推拿、足浴四大类项目,全力将“养生亳州”品牌推向全国。
--End--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贺梦茹 校审:海博 审核:邓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