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喜欢《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还有人想说

相当当er 相当女子 2022-10-07


你好!我们是相当女子,我们创作“幽默但不厌女”的脱口秀


最近,针对正面连接公众号发送的《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一文,在“这篇文章一天之内阅读量10万+,并被很多人评价为真诚、直白、勇敢”的前提下,我们选择看到“另一部分人在阅读后感觉到的怀疑、不适,甚至愤怒”,进行了问卷征集。


我们询问大家以下三个问题:

    · 阅读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 不喜欢文章的哪些观点?

    · 女权主义对你有什么用?


问卷收到了很多珍贵的长回答,我们已经整理了其中一部分,集合成如下两篇文章:
· 不喜欢《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

· 女权主义,有用。


这次,我们整理了前两个问题剩下的一些回答,呈现在本篇之中。


文案:女子们
排版:mm豆


你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前几天这篇文章被一些女权伙伴疯狂吐槽,我带着好奇心拜读了一下,读了一半便读不下去了。除了她提到的书名,我甚至看不出和女权有什么必然联系。作者“既要又要”的欲望、把自己的不自洽怪罪于“女权主义者”的身份都让我非常不适。 
 

:不适,震惊,失望,愤怒。


:无语,无奈。这篇文章确实体现出了千千万万自称女权主义者的姑娘们的困境。身边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我有个朋友甚至都跟这位作者经历很像,而且还都是在HK读的硕士,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不过我的朋友还没有结婚,但是有稳定的另一半,我觉得她未来会踏上跟这位作者几乎相同的路径。我和她有探讨过女性主义的相关话题,但都无法深入,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真的明白什么是女性主义吗?在我眼里她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是很狭隘和碎片化的。女性主义或者说平权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性别这一单一的视域下,作者作为性别研究博士她不应该不清楚这一点。我感受到了真诚,但她真的很割裂,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 

 
:婚姻这个系统就是剥削的,只有退出这个剥削系统才可以,而进入这个系统再奢求不被剥削或不剥削别人就异常困难,没有出路。不止她这种女生在外工作男生全职带娃的家庭才会产生女性也参与剥削的问题,双方有工作或女方全职带娃的家庭只是把剥削转嫁到了下一代(特别是女儿)身上,我们,我们的母亲,等等,可能都在无意之中助推了这一切。

感觉她虽然研究性别,反抗父权社会,却好像没有完全认知到父权社会的本质。如此让我的心里产生了另一种质疑,她性别研究专业博士毕业,在大学教书,对于这些事情,执行起来可能困难重重,但她好像不是很理解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 

 
:失望大于愤怒,哭笑不得,什么玩意儿,蛤? 
 
 
:她握起了男权屠戮女性的刀枪,并且指责女权为什么不束手就擒。 
 
 
:很同情作者,也不想批判她…更让我不适的是当时一帮男的在铺天盖地转发!!有不少是自诩女权主义男的那种,还有些长篇大论试图为女权主义设定议程,结果点进去看完我感到被深深地冒犯了。男的,不行,包括女权主义男。 
 

:作者真的是性别研究的博士生吗?还是大学教授?!整篇文章大多数都有呈现女性困境的现象,同时女性主义有很多书籍对此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答案,作者却是玻璃心式的哀伤和疑惑。读到博士这里应该也读了很多女性主义的书籍和研究了吧?对于女性的困境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改善这个群体的处境,应该到了去思考从自己开始怎样践行,成为一个实用性的女权主义者,但作者好像只是刚被启蒙的女性看到的一些现象做了个记录。 
 
 
:对婚姻、生育的恐惧。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几乎所有困难,都可以通过不婚来解决;如果一定要结婚,也可以通过丁克来解决大部分问题。所以究竟为什么让她选择和小陈步入婚姻?为什么在生育意见相反的夫妻之间,她选择听从丈夫的要求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呢? 
 
 
在作者的口中,女性主义好像解放的是男人。几个被提到的女性似乎都是“女性主义”的反例,化妆、整容、兼顾家务无法专注于学业,甚至作者自己,都要无数次地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受到母职惩罚(还有在背景板里出现的作者母亲)。而男性,小陈、作者的前男友们、作者的男学生们、作者的儿子,他们违背传统刻板印象的部分已经得到作者(或者说“女性主义者”?)的充分认同,非常自洽。 


:无语,真的就失语。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能这么心安理得,又当又立立牌坊。作者像一个流氓一样,披着女性主义的皮子当父权制的坚定维护者。男权女要标榜自己是女性主义来获得流量,获得大爹小爹的支持。明明占据着异性恋主流霸权的地位,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回头质问女性主义有什么用。女性主义是用来让你一头跃入父权制婚姻的理由吗?我觉得作者从来没读懂女权。 
 
 
:无语,太无语了 
 
:令人恶心 
 

:不适。觉得给周围很多不了解女权主义的人加深了误解。本来有机会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让ta们了解女权主义是什么,这下全都是:女权主义原来就这,还不如我/我老婆会过日子。顺性别异性恋中心主义太强烈。除了提到女同性恋作为一个负面对象(女同天天歧视我冒犯我我好委屈),其他的性/别身份一概当不存在,作者从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认同为一个女人/异性恋者,对顺性别异性恋霸权没有批判(性别研究自八十年代起就不只是异性恋男人压迫异性恋女人了,醒醒)。写自己的小孩“常常觉得自己是女孩”然后又忙不迭写ta喜欢汽车那段,感受到一些恐跨和性别本质主义*(boys will be boys,不管我怎么性别中立教育,男孩就是会喜欢男孩东西那种味)。 
 

:混乱,这真的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吗? 

 
:可笑,我觉得她学习女性主义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幸福地活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可惜女性主义没有让她如愿。可是这本就不是女性主义能做到的事情。 


感到被冒犯。文章通篇都在给女性贴标签,将首先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力和独特性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刻板印象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种种标签枷锁。我并没有从文章中读到作者对女性身份的觉醒历程,反而透露着她对自己身份的拧巴和纠结,是一种不认同感。 


你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观点?为什么?

 :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很多观点的内在矛盾性:

1.一面自信地以为在她所谓的“女权主义”的指引下可以找到好男人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一面又害怕自己结婚生子受到圈子的鄙视不敢光明正大地宣布这件事。“幸福”的概念本身就是父权社会施加给女性的伪命题,女权主义不是指导如何寻找伴侣、拥有美满婚姻家庭生活的方法论,生育这也不是可以用来和别人写合约谈筹码的工具。“女权主义者生活的不如意,并不意味着女权理论的失败,但很多人却用这一点来攻击女权主义理论。”

2.一面厌女利男,一面又假惺惺地反思自己这么写作可能会带来谩骂。在作者对其他女性的描述中,看到了一种居高临下的鄙视,而对于自己平平无奇的丈夫却大加赞赏。作者反思了,又似乎从没反思过。倘若真的反思到位,应该也不会那样的语气了。在作者一直企图给他的男学生留下好印象,却在“男学生听了课要pua材料,说自己依然有处女情结,要当被养的家庭主夫”时什么也没有做。改变性别刻板印象不只是让儿子穿粉色衣服而已。

3.一面觉得自己被歧视说“女同性恋占据性别研究领域的鄙视链顶端”,另一面不断强调自己是性别研究博士给自己贴金。上野老师曾说,“女权主义者是让弱者也能够获得尊重的权利,因为我们有一天都可能成为弱者”。作为一个顺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吃着隐形的福利,性别研究领域只是把她们(女同性恋)应得的尊重还给她们罢了,并没有真的让她们得到什么结构性的优待。只是因为自己和她们平等了就觉得自己处于鄙视链末端,只能说她作为一个精英女性之前受到的冒犯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一个读过各种女性主义著作的学者还能说出鄙视链这样的话,可以看出她本人对于少数群体的不尊重程度有多深。 
 
 
:“我恐惧生育,而小陈十分想要孩子。”看到这我就已经大无语了,在我看来女性选择做母亲只能是自己真的愿意做母亲,不然都是不负责任,对自己对小孩都不负责任。

然后就是“直到孩子两岁,我都一直隐婚隐育。”为什么结婚生子就违背女性主义理想了?作为一个人类我们绝对是有着选择的自由的,如果真的不想就不要去做啊?这恰恰反映了作者把自己框在了某个特定的角色里,简直是在自欺啊… 
 

:1. 她只是恐惧生育的疼痛,愿意对老公十分想要小孩这件事做出让步,却并不在意生育对于自己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对儿子的教育会让他在一个并不算包容的社会里会遭受什么。

2. 结合前段时间那个21岁的女孩,在外地当外卖员还一个人带小孩,而文中的丈夫全职在家却无法顾全家务和带孩子。虽然全职在家做这些事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痛苦,让一个人承受所有这些本就不公平,但是这让我思考无数全职妈妈是如何让这种生活维持运行下来的。回到文中的家庭,她追求的,合同里注明的,真的是“女权”或者说平权的吗? 
 
 
:我不喜欢她以性别博士为identity出发写这篇文章,让人误解学习女权主义的’好处’,并且丝毫没有所谓的性别博士该有的视角的伦理道德,将身边的女生的真实事件当作她的论据证明她所谓的学习性别研究后的’困境’。我承认她有真实的困惑和困境,但不能以这样对她人冷酷,对自己垂怜的口吻。这性别博士读了什么都?学会了阶级分化,在序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喜欢她的内容中处处充斥着阶级与排斥。既然学习了性别研究,就应该起码知道所谓的主体和异性恋秩序如何形成的,是依靠不断地排斥,排除出它者来稳固自己的存在。那怎么可以在内容中处处存在着分化与阶级意识呢?学习了女权主义的女生与她所谓的深陷’男凝’的女生,学习性别研究的性少数和异性恋,怎么还出了阶级与鄙视链?其她异性恋性别博士同意了吗?这是性别博士能做得出来的吗?以及,还是顾影自怜,要是学习了性别研究,怎么就觉得自己最可怜呢,女同性恋为何在性别研究中性对于来说更可见?真的一点意识都没有吗?女同性在她的视角中又变为了中产阶级的产物,看不见的女同性恋有在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一点点吗? 
 
 
:使用“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用厌女口吻谈论其他女性;声称顺直女是性别研究界的底层;以及虽然有人夸真诚,但其实里面所有人物都很脸谱化。 
 
 
:认为喜欢挖掘机就是男性的特质,实际上喜欢挖掘机是人类的共同特征,因为满足了破坏-重建模型。 
 
 
:在大学课堂里,对于女生的教导,还是父权代理人的语气和引导。对于男生的教导也是这样,只是在描述现实,却没有站在解放两性角度上,或者自私一点,站在女性角度去纠正这些孩子的传统思想。 
 
 
:我不喜欢作者诘问女权主义在婚姻生活的作用,刻意忽略婚姻的父权制属性。婚姻是父权制的产物,女权又为什么会在给女性圈定的牢笼中发光发热呢?

 
:我不喜欢作者对男性的体谅。比如她的男学生喜欢文史哲,却不得不听父母的话选择理工科。可这恰恰就是男性既得利益的体现吧,父母就是知道理工科比文科更好就业(肯定不是所有学科,但宏观上是这样),才会鼓励男性往得利更多的方向靠拢。

而且不管文科理科,男性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都更为吃香,我读的是文科专业,班级女生占比90%,保研时有的教授就有男生优先的潜规则,我也经常看到传统工科就业对女性的歧视非常严重的分享。在这种背景下谈男生不得不选理工科有点太不痛不痒了。 
 
  
:非常多。我看到让她的母亲来带孩子时,真的要吐出来。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以及我在没有接触女性主义之前,无意对我妈说的:以后我生了孩子你来带。这真的太可怕太冷血太残酷了,我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浑身血液冰凉,头皮发麻。父权制在吃人。一代一代吞吃女性,为父权为男权铺路。这篇文章,男的再次隐身,一切都默认是女性应该做的,稍微一点点不一样的要求都要跪着求对方完成。在讲故事时把自己所有的privilege隐藏,整篇文章都在述说自己是一个受害者,谁霸凌你啊?同性恋女还是其他不婚不育的女权主义者?

作者用“荒谬”一次质问为什么女性主义者要拒绝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太好笑了,你有读懂女权主义为什么要批判男权社会下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吗?这是坑啊是剥削啊是父权制的神话啊。上野都告诉你了,然而作者在文中引用上野说明自己选择的正当性让我觉得恶心。

一,她觉得丈夫是女权男,可是当她让老公体验一次分娩痛苦的时候,她老公竟然是以疼痛对男的不好而拒绝,我看不出来作者对此到底有多生气,甚至后面还继续觉得他是女权男?二,我身边即世界一下,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家里都是母亲同时承担家务和养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可能挣得不如父亲多,但是也承担了40%的收入,而文中的老公仅仅是要求照顾孩子而已;第三,也是我最无语的一点是,明明她的婆婆要求二胎,最后她却选择剥削自己的母亲(当然不是认为应该理所当然剥削婆婆),哪怕提一句由于婆婆住得远/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因此只能靠自己的妈带小孩,我都不会觉得这么无语。


:1.尤其是不喜欢“签订婚前协议和教育儿子”那一块内容,无比令人恶心。一位研究性别的博士,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成为女性主义者,特意给儿子买粉色的衣服,甚至说“我也是女孩子”。发现儿子天生喜欢挖掘机,这便是成为女性主义者的不幸。一位研究性别的博士是如此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嘛?

2.还有男同学说如果以后自己是奶爸,要住进老婆买的大别墅里,没有邻居便不会遭受白眼。看看啊,这就是男性啊!绝对不会损耗自己的一点价值利益!如果是我带孩子的话,得先把我伺候好!我舒服了才给你带孩子。 


不喜欢作者说在女权主义学术领域没有已婚已育女性的榜样,因为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作者自己引用的Hochschild就是啊,根据个人观察研究性别与工作/家庭领域的超过半数都是已婚已育的异性恋女性,连Judith Butler都已婚已育了。还有就是不喜欢说女同性恋在鄙视链顶端,已婚已育异性恋女在底端。我不知道是作者自己的圈子太toxic还是怎么,这个鄙视链真的存在吗?请拿出数据和事实来说明女同性恋在招聘的时候、在工作环境里更不容易被歧视,研究同性恋的文章比异性恋文章更容易发顶刊?非常讨厌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扭曲事实混淆视听。
 

:首先标题就很有迷惑性,后面长篇大论裹脚布没有一句是实质性的关于自己在学习女性主义之后对生活的思考和改变,反而全是流水账和抱怨…… 很想告诉她女性主义不会让人“幸福”,它会让你愤怒、孤立、行为怪异。如果能忍受这些再来接触女性主义,不然就好好活在父权社会里面追求普世标准的“幸福”就好啦……什么都想占,想的倒是挺美…… 

 
:我不喜欢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她觉得自己是”丧偶式育儿中的’偶‘”还是觉得自己像一个“中年男性”,除了作者的学历,感受不到作者作为女性主义者学者的痕迹,更像是才刚入门读了两本上野千鹤子和波伏娃著作的门外汉。


:最强烈的感受:焦虑、气愤、疲惫。

先利申:我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顺直女,27岁单身多年,生命状态稳中向好。

我首先感到焦虑,是因为在同为顺直女的作者身上,除了利用女权主义使自己在异性恋中“变成”了一个男的(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而把传统女性会受到的那种伤害转嫁给了他人(妈妈、小陈),看不到任何针对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更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那种伤害应该被消灭,而不是再生产和转嫁出去——只有不断的拥抱和复刻;更看不到她运用自己其实称得上特权的学识,去进行任何突破这两副枷锁的尝试和探索,以及为此作出的牺牲,还是只有对现存制度的拳拳服膺和戮力维护:结婚,买房,生育,孩子随父姓,社达的家庭分工,把家务劳动转移给其他女性……这是一种“亲痛仇快”的内卷,类似于比你更能干的同事居然在主动996,这会让你更加难以拒绝加班,因为她明明比你更有资本不加班,却偏偏选择了讨好老板,那么条件更加一般的你将因为工友的背叛而降低议价能力,想准时下班甚至减少工时的话,将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付出更大的代价。
 
“个人的即政治的”不是一句废话,她的选择真的不会只是个人选择,其实人人都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多多少少的政治义务,日常的行为也都蕴含着多多少少的政治能量。我作为已经相对主流的顺直女,都会因为一个精英女性对现体制的持续输诚而感到生存环境被进一步挤压,那想想比我们更加边缘的拉拉和其他性少数?Ta们能不比我们更焦虑吗?意识到和承认这一点很重要,可令人气愤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完全是否认的。
 
甚至可以说,作者在探索女权主义的路上一败涂地,正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承担过这一道德责任。文章开篇没多久,作者就提到了同学的“灵魂拷问”:你能改变父权社会吗?作者当时的回应是默认不能,这不要紧,大多数人刚见识到父权制的恐怖统治都会感觉暗无天日。要紧的是,时至撰文的今日,她依然觉得不能,于是才会发出“成为女权主义者有什么用”这样荒谬的质问。问题就在于,之所以“不能”,是因为她根本从自身开始就否定了可能(同时也推卸了责任),于是她接下来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在“父权社会不可撼动”的预设下作出的,那试问哪里来的可能?等救世主从天天降吗?女权主义指导每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为自己而战,从不指望救世主!而作者却由始至终否认变革的可能,永远只作服从性的举措,这既是一种犬儒,也是对自身既得利益的不自觉的贪恋和维护——不要不承认,在主流的尤其有着儒家传统的父权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即便相对于同阶层的男性再弱势,已婚有宝有房的女性,都是占有着相当体面的社会地位的。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社会地位,作者和小陈才相爱不够,还要结婚,还要买房,还要生育,一步步把自己两人嵌套进体制精心设计的死局并再生产出新的剥削和压迫。作者说得不错,作为一个性别研究博士,她的确是自找的,很多仍不知道女权主义为何物的普通女性如果走了同一条路,那不能算是自找,因为社会没给她及时的选择和条件;但作者的确是自找的,她效仿Ayawawa,在体认到父权社会的运作规则之后,以换取主流社会一定程度的舒适和体面为目的,把出卖自己所有的批判性和能动性作为代价,和体制握手完成了极不明智的亏血本交易。
 
如果仅仅到这里,作者还能说是有些人之常情的贪婪、不智和苟且,不值得大加挞伐,但对这一切都毫无反思之余,还反过来质问已经走过了三波浪潮的女权主义——为什么你不能帮我把那腐烂的破游戏玩好——就属于无耻了。女权主义百口莫辩:我教你把天牢拆掉,你却在想怎么利用我把天牢加固并装修得更好,这存在的是根本上的冲突。这种只有提问者不知道自己尴尬的问题,只能问回破游戏的设计者——有儒家传统的、资本主义的父权制社会。
 
可作者偏偏就是不问,一直不问。文章甚至还透露出这么一种错觉和怨恨:压迫作者的不是不断规训必须结婚生子置业却又低收入低福利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而是女权主义。这是推卸自身责任的又一种表现:因为豁免了个人抗争的义务,因为不愿意付出一丝丝的代价,作者把所有指望都寄托在女权主义(的理论)身上。当自己的实践完全背离了理论从而无法得到任何程度的解放,作者燃起了无名的怒火:我爸还能给我深圳房子的首付呢,女权主义给了我什么?对不起,游戏中的道具当然只能由顺应该游戏而生的NPC提供,女权主义是给不了的,女权主义只能指引你卸载。你要是坚决拒绝卸载,那只能要求游戏厂商作体制内(大发慈悲)的优化,找女权主义负责属于碰瓷,是非常离谱的。
 
文章透露的这种错觉和怨恨,还见诸文中另一处指控:作者觉得性别研究的圈子里有这么一种“鄙视链”,女同、男同、直女、直男等由上到下排列,直女和直男的结合也就是异性恋,处于“鄙视链”底端,是圈子中“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人群。不难想象,这样的认知和指控,受到了一些她眼中处于“鄙视链顶端”的拉拉们的激烈抗议。作为同样的直女,其实我不是没有过对这个“鄙视链”的感知,我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但区别在于,再想深一层其实不难发现,所谓的鄙视链看似鄙视链,其实不过是”优先级“,是新的社会资源在替代性空间追求平等时,对不同边缘程度群体的阶段性的不均匀分配。就像,我们不会说专门的山区女童助学基金是对男童的歧视,也不会说山区女童得到优先资助是因为山区女童处于鄙视链顶端。因为谁都知道这样想既是无知也是凉薄的,山区女童恰恰是因为被剥夺得太多,才需要优先的专门救助。
 
同理,作者在进步社群中所感觉到的“鄙视链”,根本不是主流社会中那种制度化了的等级秩序,也不适宜称之为“鄙视链”,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存在逻辑和目的,一个是为了实现平等,一个是为了制造不平等。同时,单从性取向的维度,女同确实因为比直女在当下更边缘而更具抗争潜力,因此如果有什么价值排序是值得建立的,那应当是与个体的抗争意愿及行动相匹配的。体制如此不公且庞大,对现有体制冲击力越大,理应越值得尊重,这无可厚非,作者不应该盼着别人和自己一样废柴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相反,如果作者在此时感觉到焦虑,应趁机及时反思自己过往的实践是否太过废柴,不要再为自己的知行严重割裂搜刮借口并图个心安理得。尤其是在洋洋洒洒一篇托辞的结尾,再用上女权话术(“作为女性/女权主义者不管怎么活都会被骂”)来开脱自己、构陷同道(批评她就是厌女),最后来个反戈一击:女权主义有什么用?我当时看到这真的是直呼牛逼,女权主义明明是被用完即弃,却还被指责不切实际。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最后想说的是,有很多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都大为称赞它“真诚、勇敢”,道出了一种“普遍情况”,意思“真实性”是这篇文章最不容置疑的价值所在。在此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唐山事件发生后,当很多愤怒的女性在网上批评和嘲讽(由“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的前置语境引申出来的嘲讽)现场没有一个男的出手相救时,有一些男性下意识地出来辩护说:黑社会太可怕,如果我在现场,我也未必敢见义勇为,我承认自己的懦弱。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几乎没有女性,会称赞这样的发言是“真诚”和“勇敢”的?它不真实吗?它真实得很,真实到得到了很多男人的附和,并在他们的共同体内部传播了一轮心安理得。那为什么我们不会认同那是一种“真诚”和“勇敢”?因为通常说的“真诚”和“勇敢”,是导向善的,导向恶的真实一般叫做“无耻”,不是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但就是,不高。我们都知道父权制根深蒂固,但越是根深蒂固,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屈服。
 
如果有条件,请把自己的学科知识、问题意识、思辨和表达能力等用在真正诚实的反思上,比如是什么导致了一个性别研究女性学者的知行如此分离,比如不同社会阶层遵从主流规则的失与得,比如精致利己主义对女权主义的挪用,比如身边那些不婚不育的探索者的牺牲和现状……形势越是严峻,越是不能从自己就开始举白旗;如果曾经举过白旗,请不要继续举白旗;如果一定要举白旗,那至少不要致力于构建一种“我只是犯了每个人都会犯的错”的犬儒共识,变相吆喝更多的人跟你一起举白旗;如果你全都干了,至少不要再构陷批评者的厌女,你要的已经够多了,再要别人就没了。
 
好吧,还有“疲惫”没有展开说。但相信看到这,你也知道我有多疲惫了。  


:研究性别议题的异性恋女权主义者,从大环境进入到了“性别研究”小圈子。在从前,她们身边出柜的性少数可能并不多,“性别研究”小圈子内性少数含量只是比大环境平均值高。同时,研究性别议题,就避免不了反思、批判异性恋霸权,也避免不了反思社会文化对人“性取向”的后天影响。长期因身份边缘而被歧视、霸凌的性少数群体,难免会对主流群体对话语权的霸占抱有情绪,在争取权益时屡屡受挫也会使ta们沮丧难过。

因此,ta们可能会缩在狭窄的安全区内,愤愤地吐槽两句异性恋者,这是在忍耐很久后正常的情绪外溢。

然而,有些异性恋女权主义者因此感到困扰。前段时间,一篇爆文的作者在文章中说:她在性别研究圈内因异性恋的性取向而处在“鄙视链底端”。异性恋人士在大环境中,不会因性向被亲友质疑,可以随意公开自己的恋情,也不会被质疑“脑子有病”。但在性别研究圈,这位异性恋作者觉得自己被质疑,被鄙视,并因此感到不适。

我当然理解这种感受,居于主流位置的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很容易形成,文化也会使人产生潜意识的惯性思维,因此对新事物的出现感到不适——这一点可能自己都很难意识到。

可是,性少数群体从来没有登上鄙视链顶端的机会,哪怕是在性别研究的学术界。异性恋者在女性主义朋友中感受到的不适,其实是性少数从意识到自己性向的那刻起,就会无时无刻感受到的不适。哪怕是反思异性恋霸权,都会使一些异性恋者感觉被针对,因为ta们习惯于自己的主流身份,习惯于自己的性向被无条件接受,习惯于自己的权益居于叙事中心。

与此同时,没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修饰自己的措辞的性少数女性主义者,被指控是“不包容的”,被要求去学会理解和宽容,变得更加耐心,以不“错伤到异性恋者”。

该篇文章激起这么大的反响,也不禁使我思考:如果是一位性少数普通女性,真诚地讲述自身境遇,能收获这么大的关注度吗?很难,首先似乎她惨得理所应当,其次她的存在本身不仅仅是揭露了性别问题,还有其它众多社会系统性结构性的保障缺失。最后,异性恋中心的叙事更容易激起广泛的共情。

可能作者在使用这种措辞时,只是在朴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这种表达对长期受压的性少数人士来说,可能是极其冒犯的、会激发性少数人士创伤应激的表达。

这种措辞,实在过于凉薄。

绝对意义上的不公平客观存在。虽然反思自己的特权只是最基本的责任,但对主流人士来说,做到这点确实很难。我们也无权要求别人必须反思。然而,如果自己做不到反思特权,做不到用边缘群体的视角思考问题,至少不要干涉甚至嘲讽那些质疑特权的人,尤其是选择冲出传统模式的牢笼、探索多元模式的实践者们

 
:1.“ 为了实践“性别中立”教育,我特地给儿子买了印着彼得兔的粉色衣服,他非常喜欢。在我儿子的世界里,还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个概念。看到小区里的男孩们武力大比拼时,我儿子一脸困惑。他也常说自己是个女孩。”————作者关于儿子性别中立教育的描述包括衣服颜色和挖掘机爱好的这段,充满着刻意为之的较劲。在有性别角色前,首先要尊重和看见的是个体的人,你不该替儿子做选择而是允许他舒展他作为个体的天性,他爱蓝色或爱挖掘机都是很正常不需要去被刻意纠正的。

2.“ 女性并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陈成了这段关系里的弱者,他成了女性,而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恐弱又厌女的中年男人。

上野千鹤子曾说过:“女性主义者,也是不断与内在的厌女心理做斗争的人。”我每天都在和自己做斗争,我既希望我爸能够接纳小陈软饭硬吃,我又希望自己能够年薪百万,让小陈可以带孩子带到18岁衣食无忧,我还希望所有全职爸爸或妈妈都能不受到任何异样目光和谴责。”—————此段观点将性别、婚姻制度、家庭分工、资本主义、弱势群体、权力压迫等多个领域杂糅在一起并简化为女性处境,并且作者的描述过于强调理论映照进现实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没有充分体现个体处境里的弹性和生命力,即作为个体纵然知道理论是什么但不等于一步到位做到更不等于基于具体的处境选择现阶段需要做到理论倡导的样子。

3.“ 我相信在当下的社会,我的困惑和挣扎是某种common worries(共同的焦虑),它值得被问题化,值得被表达和看见。正如上野千鹤子老师所说:“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common worries的概念我更认同项飙在谷雨实验室文章里表述的概念,作者通篇文章缺少统计层面的论据和论述,更像是个体的很多拧巴纠结借女性主义的壳来进行阐述。 


:该文章是一篇以异性恋霸权文化为基准的生活日记罢了。是一场关于异性恋的高歌,和女性主义毫无关系。

1) 我不喜欢她的开头。文章以女性主义标签开头,自我介绍以一连串标签为叙,如‘熟读波伏娃,’‘性别研究专业博士’等,让人不自觉会把性别研究学者想象成茶米油盐不进的学者。随之又贴上异性恋的标签,好像读性别研究的人就不该结婚生子一般。通过制造反差来抓睛无可厚非,但总有种好像性别研究害了她一样的感觉。

2) 我不喜欢她说她室友的那部分。这部分是真真实实地厌女。通过描述女性的化妆整容行为来刻板印象部分女性,真实地表达了异性恋霸权文化下的所谓‘雌竞’。女性应当拥有穿衣自由,身体自由,职业自由等等,但在作者笔下,她们好似都在做一些‘女性主义所鄙视’的事一般。

3) 我不喜欢她描述异性恋的情感生活部分。她所描述的关于恋爱,结婚,生子,养育等,无不充斥着二元文化等气息。这种二元讨论所指代的是关于事物描述的二元化,如性取向,性别,性别认同等等。举例:异性恋同性恋,男性女性,女权主义者非女权主义者等。她所认为的女性主义是将feminine灌输给男性(如养育那段), 是将家庭劳动全盘赋予男性作为男性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叙事方式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新自由女性主义。

新自由女性主义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自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而诞生。把女性变得和‘男的一样强‘是其特点之一。将女性描述成男性所拥有的特征,赋予女性男性文化等,都是其表现。作者并不自知自己的这种行为,这类描述,其实是异性恋霸权文化的繁殖。异性恋霸权文化赋予异性恋关系,赋予独偶制,赋予二元两性文化给我们。而作者无非是被框在了二元讨论里,忽略了很多性别的可能性,很多亲密关系类别的可能性,这让我开始质疑作者是否是性别研究博士,还是只是女性主义研究博士。

4) 我不喜欢她说关于性别研究学界异性恋在低端的说辞。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异性恋教授,同性恋教授被驱逐的地方,凭什么说出这个观点。这里反应了她无限的privilege而不自知。

5) 整篇文章用异性恋话术包装了阶级问题,性别二元问题,家庭照料分工问题。这篇文章无疑是一场异性恋的高歌,是对于性别研究这个专业的景观化。

最后

这是“不喜欢”系列的第三篇,前两篇:

· 不喜欢《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

· 女权主义,有用。

最后一个问题“女权主义有什么用”,我们会在后续整理出剩下的回答,进行最后一次文章推送。谢谢每一位认真填写问卷的朋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打赏、点赞、转发。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最后,关注并回复【相当女子】,可获一份 开源资料 👇:

以备不时之需,相当女子开通了Newsletter和后备号 (👈 戳链接了解详情),请与我们保持联系, 海水上涨,我们是彼此的救生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