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化」是真人秀的一种解法|对话李文妤
👆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在李文妤所认知的编剧体系中,故事线越多越好,对人物的敏感观察也必不可少。两者交互作用,「剧化」成为了真人秀的一种解法。
作者 | 王亦璇
接到《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的编剧邀约时,李文妤自然地将目光放在了几位40+的女演员们身上。
她为几位姐姐们设计了至少三四条故事线,开玩笑地说起这是属于真人秀编剧的「功利」——一定会在一群人之中找到最容易曝光的那一位。起初的故事线从姐姐们坐在一起开始。与之相辅,李文妤同时把流量演员的进场做成了一条副线。“姐姐们去了B,年轻艺人去了S,那一定要把姐姐们放在前面。她们看到年轻人走进来,就会产生心情状态(对比)。”
真人秀编剧,是在近几年的综艺语境之中被频繁使用的词汇。于外界而言,最为熟知的编剧工作是人物小传。每一个进入综艺节目中的角色,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设”——由人物性格刻画而来,又随着场景和规则的变化而愈加丰满。但在庞大的编剧体系之中,人物小传早期且基础,它支撑起了赛制、「剧情」,以及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生长。
因此,和李文妤的初次见面,从「真人秀编剧到底做什么」开始。
10年前,李文妤在《中国达人秀》中担任导演。在2015年前后的时间段,又因为执导《花样爷爷》和《花样姐姐》系列而逐渐有了名声。独自创业之后,「总导演」变换了身份,开始以「总编剧」的名义出现在各大综艺。今年,从《演员请就位》到《令人心动的offer》,几乎无缝衔接,李文妤串联起了无论明星还是素人的多样故事。
“编剧就是真人秀中的‘上帝之手’。”
2014年,东方卫视引进韩国tvN电视台《花样》系列节目,李文妤成为国内第一个接触韩国综艺导演罗英锡的导演。多少有点「取经」之意,从那时开始,一套全新的真人秀制作逻辑在她的体系中逐渐鲜明。李文妤一直相信,怎样的节目就要由相对应的核心逻辑所支撑,比如“旅行的节目就要避免大费周章地设置任务。” 而真人秀编剧要做的是,“如何让真人在我的赛制和环境里有真实的反应。”
在导演和编剧分工更加细致的当下,包括人物小传、制作逻辑、核心赛制,以及故事线和场景的设计,都被囊括于编剧工作的范畴之内。在这其中,李文妤最为看重的环节是设计故事线。
“观众对真人秀‘剧本’的理解往往偏颇。” 与影视剧的剧本不同,综艺中强调的「几分钟一个小故事,十几分钟一个大剧情」,来源于每一次录制之前就埋好的5、6条故事线,并伴随人物的性格展露而凸显。“故事线可能有ABC,在特定场景里,每个人发生的任何一个状况,都会决定后面的故事线要怎样继续往下写。”
但真人秀的魅力正在于未知。在《演员请就位》中,李文妤发现,童星出道的曹骏连续两次排名最末,这意味着一次爆发的时机。“他的故事必须成立在有他表现好的地方。” 在进行的过程中,编剧团队对故事线做了及时的调整,“他也有好的表现,但是一直等不到机会,那就容易引发大众对他的一种支持感,都去关注他。”
在李文妤所认知的编剧体系中,故事线越多越好,对人物的敏感观察也必不可少。她推崇用「剧感」填充真人秀。比如,仍处在热议风口的《令人心动的offer》,对李文妤来说有着节点般的意义。
在第二季策划阶段,决定对「offer」进行改版的腾讯视频找到李文妤。看完第一季节目,李文妤就很明确要从何处入手做改变,“第一季节目被塑造得太美好了,生活可以是美好的,但职场是真实的。”
节目播出后,由真实引发的讨论占据着各大社交网络的热搜。实际上,李文妤也没想到,「打工人丁辉」触发的共鸣可以波及的观众层面如此之广。但她同时也高兴,这正说明了「offer」中的故事线明显又饱满——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之下,观众却在质疑实习生们会不会演,还以追剧的心态关心着他们的成长。
“用真人秀的方式做出剧感的东西很难,但当观众们说剧本太重了,说这些人都是演出来的,我就很有成就感。” 这两年,让李文妤印象最深的真人秀是由韩国Mnet电视台出品的《恋爱捕手》。“看完第二季以后,我觉得自己未来的编剧就要做成这样子。因为它完全是’剧化’的内容,今年的offer也是如此。”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对综艺编剧、导演兼爱鱼文化创始人李文妤的专访:
01 | 故事线要「满」
三声:我们先明确一下,编剧的工作具体可以怎么区分?
李文妤:分工特别清晰。编剧会偏向于从事内容,而PD从事技术。编剧的工作也是分阶段的。最早是做策划方案,把整个节目的模式、框架列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把人物画像做出来,我们拿着画像,才能找到合适的人,然后再开始跟他做采访、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最主要的是帮助我们设计后面的剧情。不过,此「剧情」非影视剧剧情,它是根据人物做出判断和预设之后,设计场景,再把人放在场景里,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引导。
比如说,在一些选秀节目或者是需要完成任务的节目里,被压缩的时间,就会「逼迫」有些人,或崩溃、或成长。如果崩溃了,那一定要有人去帮助他重新站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成长故事,这就是编剧做的。但是我们一开始做编剧的话,一定会涉及很多样的故事线。
故事线可能有ABC,预测可能发生的任何一个状况,也要考虑后面的故事怎么样继续往下写。还有一种情况,在超出原本预料的情况时,或者说发生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那这个就属于大编剧最常做的事。他们要及时判断现场情况和工作,迅速地调整接下来的规则或赛制。
三声:大部分故事线都是符合预判的吗?在哪些具体情况中,编剧会现场增加素材?
李文妤:以过往的经验来说,早期缺乏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把故事线做得比较单一。比如,走完A步以后,在游戏中要拿到两个苹果,才能进入到B步。但是很多时候B步我是必须要进行的,要不然故事讲不下去。这种情况属于自己把自己给卡住了。所以后来我们就想,如果一定要进到B步,或者说后面有无法控制的情况,那我们尽量多地去设计可能性。可能性越多,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自己的主动性也会越强,要不然特别被动。
打个比方,我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小比赛,或者一个solo秀,那我一定要首先设计「想要的故事是什么样」。在埋故事线的时候还要考虑观众,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设置,都会激发角色的本能反应。
具体到达某个节点时,现场编剧一看到,说这两个人会发生故事,那我们会立刻跟摄像导演开会,告诉他们什么是这一节的重点,我需要这两个人的特写剧,设想他在当下会不会做出一个伸手的动作。
三声:具体到项目中,从《明日之子》到《演员请就位》以及《令人心动的offer》,当对象分别是明星和素人,你在设置故事线的时候,会考虑哪些不同的因素?
李文妤:做明星的节目更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但是做素人的节目我觉得会引发自己的思考。包括即使为演员们做节目,我们都会去深入到演员本身的生态里面去了解,「底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做真人秀比较忌讳的是让对方进入到节目塑造的规则。如果先贴近生态、再去做规则,那么首先这群真实的人才能产生沉浸式的体验,反映也会更真实。
三声:如果说对明星是不要把人框住,而对素人是把人框住却不自知。放在演员语境之下,其本身是非常光鲜甚至追求名利的,但编剧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职业化的场景,这个会跟你刚才说的矛盾吗?
李文妤:不矛盾。把他本身所在的生态环境给到他,当触碰到特定的「点」,他自己真实的情绪会出来。比如说,为什么要抢角。策划之初,我们刚刚在做S角去抢A角脚本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反对的。他们觉得这个不符合常理,传统的赛制应该是SAB,S先选,A、B后选。我的解释就是,这是一个生态环境,里面有很多S角的把脚本抢走了。
当我们给到演员感同身受的东西,他的所有反应都是真实的。一个真正热爱表演的演员,他的心里面是角色大过天的。对素人也是一样,要考虑如何让故事线变完整。比如敢于暴露缺点才能在后面有更多塑造角色的可能,而且故事不能是平行的,要有起伏。
三声:真人秀越来越强调真实。如何在真实与剧本之间,或者说与你本来埋好的故事线之间把握平衡。
李文妤:我见过一些比较绝对的编剧,他把东西做得很满,却没有考虑到真实性。在真正操作时,嘉宾往他设定好的方向去走,观众看起来就觉得很大或很假。在做这些剧本的时候,还是要让故事线更自然、贴合人物本身,这样节目一开始,他们不知不觉地就走通了这条线。
比如说丁辉,都不用他来说背水一战。我们非常看重面试,面试的时候已经问过了他的经历。当时我们发现,他的状态、故事,跟其他实习生讲得都不一样。
我在节目前期设计中,有一面墙是用来贴照片的。我们给所有人都分了类,比如说朱一喧是属于学生类的,刘煜成会觉得他是领导类的,他在学校是学生会主席。每一条线都贴了好几个人,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我们会最终决定把谁放在最上面,就选谁。这是一个极致化的选择,但丁辉这条线除了他没有其他人。
三声:早期你也做过音乐类节目,跟最近做的音乐类节目有什么异同?
李文妤:我一直想说,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真人秀部分怎么样,舞台部分怎么样。但是真人秀是没有分割的。如果一档节目有12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真人秀。我们毕竟不是演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是真人的反应,所以不分。现在约定俗成地会觉得非棚内部分都属于真人秀,实际上棚内一样属于真人秀。
比如说《天籁之战》,你可以看到选手主要是进行音乐上的挑战,但《明日之子》更贴近于选秀。在制作逻辑上的区别是后者偏向引发粉丝心态,而前者最主要让大家看故事。
早期电视台的真人秀部分数据都不太好,等到《天籁之战》的时候,中间我记得有一期,我做了整整一期的故事线,就是莫文蔚的神秘武器。从头开始塑造悬念,她的神秘武器是什么,一直塑造到结尾。中间的真人秀部分,还有华晨宇他们在猜,你到底带了什么武器。
三声:这样的一整个故事线制作,等于是让观众看了一集剧情。
李文妤:以前的音乐节目,都是一个个选手们轮流唱,这些东西它不是连贯的。也就是说,我把这个舞台看完,每一个中间节点都是可以停的,导演也可以在这里卡掉。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悬念就意味着没有太强的吸引力继续往下看。
那一集算是我们的试验,我当时想,能不能把每一集做成一个小连续剧。毕竟《天籁之战》有明星的输赢,那时候莫文蔚一直输,连续输了7场,这就变成了连续剧,大家会期待她下场到底会不会赢。
选偶像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第一要注重人物的成长,第二要慢慢地去塑造人格魅力,我们研究怎么让粉丝去喜欢他。与《天籁之战》不同的是,《天籁之战》讲整集的故事,我不一定会去特别地塑造某一个,人是为剧情服务的,但是选秀节目是剧情为人服务的。
三声:如何理解你所说的「几分钟一个小故事,十几分钟一个大剧情」?具体怎样实现?
李文妤:实际上它来源于我在2008年前后学电影编剧的经历。我们做综艺也一样,要在舞台之外的部分,刺激人物出来。比如说人物出场,如果我们想出现一个小高潮,那在写故事线的时候,就会着重把关键人物放在第三或第四个顺序走出来,一定会是一个节点。
当然还要分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去做,我拿演员节目打比方说。真人秀的A步是进场,B步是分级,分完级以后到了C,选剧本。这样的话就是我所说的三大块,十几分钟一个大故事。而分集是融入在整个节目里,当4位姐姐们一起坐在了末位,这就是小的故事,分走几分钟。
02 | “永远追求剧感”
三声:成为一名真人秀编剧,对编写的能力要求最高吗?
李文妤:不会,编剧肯定有规定写作能力要好,但他不是写小说,不要求文本。更重要的是逻辑结构。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怎么去架构」是在脑子里面想清楚的,一些抽象的东西也不是写下来才知道的。一般我会要求编剧,把一步一步地都想清楚了,再去动笔表达。
三声:怎么为节目找到最合适的结构或者说逻辑?
李文妤:我5、6年前在英国培训的时候,看英国人做节目策划方案,总是从what、why、how入手,我觉得挺重要。首先当然要梳理清楚一档节目的逻辑,对最基本的问题做问答,底层逻辑才足够支撑后期剧情。
如果现在有导演要做《两天一夜》,那到底想清楚了吗?中国版《两天一夜》的逻辑是什么,旅行还是游戏,没想明白的话就仅仅是做任务玩游戏了。
而我们刚说的真人秀逻辑大多来自于生活,包括选秀在内。《两天一夜》的诞生初衷就是一群朋友们探讨周末我们要去干什么。很好理解的是,周末的时间不允许旅行太远或看很多的风景,通常就是在一个地方大家玩游戏,所以它的底层逻辑是游戏。
拿最近做的「offer」来说,比如说它第一季的模式,或者原版《good people》的方式都特别简单,就是观察实习生们真实的状态。但是我在第二季加入了淘汰,来源于国内的职业竞争本身就特别强烈,尤其是对于这两年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
当我们在探讨的时候,团队里的编剧也有提议,说淘汰制会不会太像选秀了。但是淘汰就活生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自己的团队,每年都要做末位淘汰表,保证10%的淘汰率。所以对于「offer」来说,不过是把一年产生的淘汰在一个月里反映得淋漓尽致。或者说也可以不叫淘汰制,这属于人员间的正常流动。
我自己也挣扎过,这一季「offer」的观众会不会不愿意接受我们给予的真实。我曾经做《放开我北鼻》、《天籁之战》,都是大家开开心心的氛围。但最后还是决定往这个方向走,遵循职场的规律。
三声:为综艺制造「剧感」的基础逻辑又是怎样的?
李文妤:讲好人的故事,包括之前所说的真实,恰恰造就了剧感。我的韩方合作伙伴,也是很有经验的真人秀导演,他最近一直在看英国达人秀。我问他这个节目好看在哪里,他提出说,现在中国把真人秀这道题目做复杂了,为什么(英国)达人秀能做20年,就是非常简单地把人的故事讲好。
所有综艺节目的第二季,往往是最难做的。选到对的人就已经不简单了,而且还要保证在突破、创新的时候不会用力过猛。有些节目的基础不适合做真人秀,必须要保持人物在场景中最原始的谈话情境,这是不可以打破的,只能酌情去做一些加法。但是像《明日之子》或者《超新星全运会》,我每一年都会去做新的,新的人、新的故事。
三声:我们之前也一直在说布局故事线,具体有哪些操作可以突出「剧感」?
李文妤:编剧就是真人秀中的「上帝之手」。人物小传、故事线之后,我们也会关注后面的剧情走向。首先肯定要强调真实。比如大家都希望丁辉拿到逆袭的剧本,甚至说实话在他淘汰的瞬间,我可以逆转这一结局。但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逆袭,我不去跟大律师沟通,也不通过剪辑让他继续走下去。有的时候不需要满足观众的期待,就把真实呈现出来。
王骁的剧情走向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一开始就拿到了所谓反派剧本。但在我们的设计之下,他最终能否从「黑」转「白」还是要看他自己。这时候就要有一点冒险的精神。在我找到的合适的节点,也就是第四期的时候,王骁正好在律师的约谈名单里,我们也希望他被约谈。
我们想看看,真正优秀的人,被约谈、被压力之后,他能不能逆转。这其实是冒险的,因为他也有可能一蹶不振。但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一下子就起来了。那一期拍到最后时,所有人都回家了,只有他还在加班。这就是他表现得好,就拿到了男主角。
三声:这可以理解为对剧情的介入,只是没有观众想象的那样全介入?
李文妤:我们不会去左右太多,只会是在权衡的过程中,稍微手指拨一拨,剧情会改变。当然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尽量不去这样做。
三声:在设计场景、利用场景方面,又有哪些经验?
李文妤:人物和规则多少会产生抵触感,比如演员的节目就存在,明明演得好却因为年纪大没有流量而拿了B级。这种抵触是向外的,编剧要向里挤,(人物)状态自然地就会出来。
设计场景还要对观众本身收看的心理做出预设。如果席地而坐,那可能我要塑造的是像学生一样比较自然的状态,像联欢会。如果设计了一个舞台上的观众席,观众看起来也会觉得有心理压迫,对角色来说也认同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这段才艺是会对他后面的命运、甚至人生产生影响的。这也是当编剧在做剧本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剧感不仅仅因剧情和内部的关系而来,外部观众的反应也很重要,整体就更饱满了。
三声:《花样姐姐》就是充分利用了场景的真人秀。尤其第二季加入了争取船票的任务,比第一季的剧情要明显很多。
李文妤:说实话,我做《花样姐姐》第二季的时候,多少有些排斥。还是梳理节目底层逻辑的问题,那时候很多成功的节目都是以任务的形式出现的,激发了状态和剧情。但是我觉得旅行不应该做任务,如果在旅行的过程中还经常被打断,就会忽略整个风景的美好。
所以我尽可能地把任务和旅行的场景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在动物园里,我告诉嘉宾这个动物园的故事以后,让他们在找到相应的动物,也就完成了任务。通常设计的都是旅行中间本来就会做的一些事情。
三声:也就是说,真人秀的「剧感」不一定要依靠很重的任务或很强烈的冲突。
李文妤:不一定。比如《放开我北鼻》的时候,正好碰到林更新过生日,我说别做生日惊喜了,大家都很熟悉那一套。我们找到的办法就是反做,破坏他的生日惊喜。比如一开始我们就让话筒破声,林更新自然地听到了大家为他准备惊喜的事,他就想那好吧我配合你们。实际上其他人不知道他已经知道,就变成了林更新在准备,其他人出去买东西了没回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喜剧的效果。
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些反套路或反制式来拉动剧情。因为嘉宾也好、观众也好,他们有经验了,知道接下来怎么做,就缺少了对剧情的期待。
03 | 时刻保持对「人」的触觉
三声:好像你一直习惯于观察周围的人,这对编剧来说也很重要吗?
李文妤:很重要,编剧一定得要敏感。我们内部团队有一些比较有灵感的编剧,他整天就在研究别人。这些都可以用到真人秀现场,能从两个人的聊天、穿着推断出他们的关系。
三声:把语境放在明星真人秀之下,怎么去把握对他们的感觉?
李文妤:如果拿花样系列举例,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和明星有「一起」的感觉,我们一起旅行,导演组和艺人组是一个集体。这个我也跟罗PD(罗英锡导演)交流过,你看《两天一夜》他们和艺人都很熟,这就决定了他们会一起玩,状态就很真实。他跟我说,比如吃饭的时候,导演组就一起吃,你近距离地掌握了明星的一举一动,大家在后面做任务时才能放得开。
三声: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手法。
李文妤:因为明星天然地有综艺感,很多情况下真实度就会打折扣。《花样姐姐》后期看很温暖、很美好,但一开始大家都有包袱。但是慢慢地,跟着编剧的节奏走,他们就会沉浸在(真人秀)里面,情感就出来了。
三声:素人节目也需要你说的沉浸感吗?
李文妤:当然。他也进入了场景之中,但是对素人还是要有一定的控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乱来。
比如说我们会观察「offer」中素人的状态。为期一整天的录制中,所有PD是不可以跟实习生直接沟通的,不能说你去倒个水,或者你去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甚至于在实拍场地里面,我们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的出现。
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状况,对客户的商品logo,实习生们随手拿个垫子啪盖住了,或者拿一杯咖啡就正好放在上面了,那怎么办。我们就安排了一个工作人员,穿着办公室清洁工人的衣服进去做调整。对于实习生来说,他们会认为他真的是一个清洁工人。素人是非常容易出戏的,要避免他们觉得我是在演,我要注意一下。
三声:观察素人,包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共鸣的能力。
李文妤:如果挖得深的话,素人节目还是要让其中的人,和剧情之外的人产生共鸣和感悟。我们之前见到丁辉时,已经想到他会引发大众的共鸣,但是我们没想到关注度会如此之大,显然我们也忽略了普通人本身现在的一个生活状况。没有想到大家和他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声:保持对人的观察,会怎样影响整个选角的过程?
李文妤:大编剧有常年累月积攒下的经验,我不太需要去为一档节目做调研。平时我们会跟一些明星接触,大家会以朋友的身份互相聊聊天,这样的话也可以慢慢地了解到他们是怎样的人,是不是适合节目。
对人的敏感包括在面试的过程中,明星进入节目也都是要面试的。刚引进tvN版权的时候,我们做的是《花样爷爷》。见到刘烨跟他聊,他第一反应就是说我可以带爷爷们去那个地方玩,这个地方也很好,已经进入很真实的“挑夫”状态。我一下子就觉得应该选的是刘烨,而不是之前有一些综艺感很强的明星。
说句实在话,我们通常不会设计一个人,他的人设是爸爸妈妈给的,我们是follow他。但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先看行为,再看感知。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