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封杀耽美,同性恋不应成为色情经济的替罪羊
近日,社交网络被一则新浪微博封杀同性恋的消息刷屏,并持续发酵。
4月13日,@微博管理员发布了一则公告,声明为进一步营造晴朗和谐的社区环境,将对违规漫画、游戏及短视频内容进行集中清理,清查对象主要包括涉黄的、宣扬血腥暴力、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及短视频内容,如包含以下特征的内容:“腐、基、耽美、本子”。
该公告一经发出,立即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反响,该条微博目前的转发数达到1万2,评论数达到3万4,但没有一条精选评论。
13日晚,微博上出现了#我是同性恋#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4亿,不少网友都参与了话题讨论。
但在14日下午4点20分左右,有关#我是同性恋#的话题遭到删除,#渣浪你好,我是同性恋#的话题随后出现。在朋友圈中,一篇《渣浪你好,我是同性恋》的文章同样经历了被疯狂转发和被404的命运。
新浪微博关于清理同性题材作品的公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新浪微博将同性恋与涉黄和血腥暴力相提并论。
近日来,快手、火山小视频由于出现了大量未成年怀孕视频被央视点名批评,并被相关部门下令整改,内涵段子由于长期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突出问题被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一直都是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共同的责任。因此,新浪微博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对涉黄和血腥暴力的内容进行清理,知著君是可以理解的。
但同性恋是黄色和暴力吗?并不是。
虽然同性恋这一名词在近些年才出现,但同性恋的行为在我国自古就有。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中,都有不少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如《韩非子.说难》中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卫灵公与弥子瑕之间著名的“分桃”典故,还有广为流传的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癖”。在大众熟知的著名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描写。而在西方,早期的古希腊文明中同样不乏男性之间互相爱慕并结合的现象。
由此看来,同性恋这一现象既没有跨越历史,也没有跨越种族,它是人类社会中自然存在的现象。虽然目前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尚无一个统一并明确的科学定论,但它从来都不应该是贬义词,也不应该和色情混为一谈。
美国著名的性别研究学者朱迪斯·巴特勒曾提出在性别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性别表演”理论,她认为性别乃至一切身份都是表演性的,是霸权性话语不断重复规范和引用权威达到约束性别身份的过程。
比如《太子妃升职记》中的张芃芃,原本是男性的他落水后拥有了一幅女性的身体,虽然他对于身心的错置内心充满无奈,但也很快适应了新的女性躯体,按照既有的女性性别框架来呈现自己,比如化妆、穿性感裙子等,并喜欢上了太子。
虽然《太子妃升职记》有着戏剧的荒诞和无厘头,却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即性别是一种文化建构而非自然事实,是一种通过行为的程式化重复而被制度化起来的身份。性别如此,性向同样如此。
当产科医生把一个婴儿从“它”变成“她”或者“他”的那一刻,个人就开始接收着被女孩化或者被男孩化的“表演性”传唤,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引用”性别规范,最终成为异性恋规范的合格主体。出于社会稳定和繁衍生殖的需要,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了一个预设了性别身份的主体,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着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使命。
因此,无法承担此功能的同性恋在主流异性恋话语的压制下由一种自然存在被建构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亚文化,并叠加了诸如艾滋病、变态、色情、道德沦丧等污名化的话语体系,其被主流文化认可的道路一直都走得无比艰难。
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公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不再视为精神疾病,成为同性恋去病化的里程碑事件。2011年,《24小时》在一条新闻中表明了国家对同性恋的立场: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选择。2013年,“央视新闻”的微博也发布了一条“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的推送。
主流文化每一次小小的认可,对同性恋群体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长期被雾霾笼罩的他们,当然懂得每一次云开雾散的珍贵。但13日微博发布的公告显然是政府在整治色情和低俗文化的大背景下实行的错误化一刀切,将同性恋群体多年来积累的对自由和平等的美好期待轻而易举地击碎。在他们大呼#我是同性恋#的背后,隐藏着敏感而脆弱的内心和想要行走在阳光下的渴望。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上午,“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的推送,提出了消除偏见、理解差异,应是社会的信念,人类最宝贵的情感,本就是在性别界限之上的。
一位同性恋朋友告诉知著君,在今天南京牛首国际马拉松中,一个lgbt组织参与并组成了一支彩虹队伍,边跑边唱张惠妹的《彩虹》和梁静茹的《勇气》。有位幼教带领一群孩子跑步时看到了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喊“撑同志反歧视”。
照片及截图来自知著君的朋友圈
2
在此次微博封杀同性恋题材作品的事件中,除了同性恋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即耽美文化。
“耽美”一词最初源于日本,“耽于美丽之物”可以解释该文化最初的本质,指一种倡导浪漫、唯美的文学风格。20世纪60年代,日本小说家、漫画家将耽美风格引入文学、漫画创作,以美少年之间的情感为描写对象,建立了耽美与同性恋之间的联系,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久而久之,耽美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实际上,耽美还包括武侠、玄幻等诸多种类,只要风格唯美的作品都可算作耽美。
21世纪初,耽美文化传入大陆并迅速崛起,相关的小说、漫画成为诸多80后、90后女生的课下读物,不少女性甚至试图自己创作。在耽美作品中,青春期的女生实现了爱情和性观念的启蒙,也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主流男权文化的反抗。那些对耽美作品情有独衷的女性,被称为“腐女”。
耽美文化具有天生的社交性,腐女们渴望将那些暧昧的、隐晦的、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同性爱情在社群中分享,并在群体的互动中形成情感的联结,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自我认同。
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快速崛起为耽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和传播资源的泛化也使得一直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同性亚文化有了更多自我展现的媒介空间,耽美文化也逐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文学、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迪克.赫伯迪格曾提出,亚文化除了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收编外,还时刻面临着商业无孔不人的利益渗透和对亚文化的牟利利用。商业的牟利性导致众多耽美作品的生产者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无视社会责任,在作品中加入色情元素,夺人眼球。
不可否认的是,诸多耽美作品已经成为了色情文化的载体,在各大网站中,关于耽美的视频和小说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色情的痕迹。那些披着耽美外衣,实则进行商业牟利的色情作品不仅解构了耽美文化原有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还使得作为载体的同性情感在过度消费和娱乐中被扭曲,导致社会对同性恋的片面误解。而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未成年而言,极易受到低俗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应当明确的是,耽美文化绝不能与色情混为一谈,对于耽美文化中的负面元素,政府和企业均有责任和义务实行监管和整改,从源头把控,对淫秽作品及其作者实施封帖、封号等措施,对借助耽美作品传播色情信息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对情节严重者予以法律的制裁。
另外,耽美文化的支持者和同性恋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并非所有耽美文化的支持者都是同性恋,也并非所有的同性恋都喜爱耽美文化。因此,耽美文化不足以代表同性恋,色情经济更不等同于耽美文化,无论如何,同性恋都不应该成为色情经济的替罪羊。新浪此次一刀切的做法,实在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