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衡复建筑|开卷婆娑,委身成泥,镌刻在武康路113号温暖的印记里

魅力衡复 魅力衡复 2022-07-04




“衡复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原创专栏,请随“衡小复”一同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内的老房子与其背后丰厚的故事。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谈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走近衡复、爱上衡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武康路,就是这样一条隅藏着百年建筑与人事代谢的道路。人们漫步徜徉在衡复慢生活街区内,静静欣赏着路旁美景,细细品读着老房子里百年来的迭代沧桑。  
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武康路113号,属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假三层建筑,混合结构,是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



建筑样式比较简朴,体量略显敦厚,覆盖着双坡屋面,为歇山顶盖平瓦。建筑面朝南,立面为细卵石贴面,装饰简洁,上为跌檐式山墙,开拱券式木窗,窗檐下有十个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南立面底层设敞廊,北面入口置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



从格局上看底层原为四开间方柱敞廊,二层也应是相似的敞廊,三层位于坡屋顶下,弧形窗洞,似和另一立面的底层入口略有呼应。寓所底层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和大客厅,楼上是卧室和书房,靠南的一侧有宽敞的室内走廊。



门窗、门廊简洁宽大,已可看出当时受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了,但室内装修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都显示着那个年代主人优越的生活。



该建筑在195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所在。1955年,著名作家巴金从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迁入该处,一直居住到去世。1999年6月13日公布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花园里有两棵高高的广玉兰树,海内外的作家常常用这两棵参天大树来比喻巴老的人格和他的创作。在园中还有巴金亲手栽植的一棵樟树和一棵枇杷树,现在已经默默长大长高了。 



巴金:不灭的赤子之心


巴金先生正在写作 


巴金,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著名的新文学代表人物,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巴金”是他1929 年发表《灭亡》时启用的笔名。


巴金早期经典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自幼在家聘师读书,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3年巴金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南大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初,巴金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收获》1957年创刊号,巴金任主编


1938年和1940年,他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房》,1946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抗战胜利后他长期居住在上海,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5卷《随想录》享誉海内外。1950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59号内的巴金故居


巴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度过,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上海住过的地方有康悌路(今建国西路)的康益里,还有马浪路(今马当路)、宝山路、环龙路(今南昌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以及霞飞路(今淮海路)的霞飞坊59号和武康路113号住宅,他从1955年一直居住在武康路113号住宅直至去世。


1977年,巴金与好友们在家中客厅重聚

(右起:柯灵、王西彦、张乐平、孔罗荪、巴金、师陀)


在客厅的另一角有一架静卧的钢琴,那是夫人萧珊为女儿小林购置的,琴旁有一尊不大的黑色大理石巴金头部塑像,洁白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愿化作泥土——巴金。”楼上是卧室和书房,靠南的一侧有宽敞的室内走廊,冬天巴老可在温暖的阳光下,阅读、写作或与老友谈心倾诉。



晚年巴金不顾年老多病,谢绝各种应酬,历时八年,在武康路寓所写出了有四十余万字的《随想录》(五卷本)。读者看到一个老人在痛苦地思索,探究着人性;他拷问自己的灵魂,并把火热的心袒露给世人。书中文字流淌出的真情,每每使人感动。老人不泯的天性和赤子之心,唤起了民族记忆,因此人们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


在武康路寓所,巴金还写下了《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散文。在这里,巴金还接待过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作家韩素音等很多外籍友人,至于在这里会见的国内文化界、文艺界人士就更多了。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故居内的巴老手印和园中一角的塑像


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去世,正如他自己所说:“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武康路113号是他在上海定居最久的住所,也交织着他后半生的悲欢。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本文文字来源:《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老上海名宅赏析》、《老上海花园洋房》本文图片来源:湖南街道、《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二集)——上海徐汇历史建筑集锦》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美传亚洲,衣被天下,武康路2号的百年丝织传奇


揭秘武康路40弄1号的惊心动魄


武康路40弄4号的医者仁心


成败虚掷,武康路67号与陈立夫的百年沉潜一生


红瓦陡坡,说不尽武康路99号九十载烟云往事


品味武康路117号里银行家的风雨人生


武康路210号罗密欧阳台下的随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