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与城丨守护历史的信物!他们,让“过去”拥有未来

重庆发布
2024-08-30


如何让“藏在深闺”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如何通过技术让馆藏文物应对有害生物侵袭?近年来,重庆市各文物单位立足资源禀赋,通过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使诸多文物焕发光彩。


其中,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开放考古遗产资源 推动让文物活起来”项目,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项目先后入围国家文物局“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长厦安基·《山与城》142期,小布丁带你走进相关文博单位,为你讲述这两大案例背后的故事。



文物修复全景展示。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馆一院”带你“穿越时光”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名单中,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三馆一院”为主体申报的“开放考古遗产资源 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案例成功入围。


何谓“三馆一院”?即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及枇杷山(考古)书院。


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中,观众可以体验VR考古发掘、巴楚交兵等互动游戏,也可以看到文物修复的全景展示;


● 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将考古库房开辟成为了兼具文物保管、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三大功能的研究阐释利用基地,搭建起公众探知巴渝文脉的桥梁;


● 重庆故事馆以考古为主线,深度挖掘文物属性和文化价值,积极创新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开发出青少年考古研学、密室寻宝、手作体验、红色团建、沉浸式话剧、考古文创产品、考古咖啡等多种业态;


● 重庆首个以考古文博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枇杷山考古书院,把考古研究的各项资料和历史典籍向社会开放共享。


这些令诸多观众感到惊喜的文化体验,均来自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三馆一院”项目。


VR考古体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介绍,作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活化利用平台,该项目全方位、系统性推动考古遗产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普及,目前已成为一张展现重庆历史文化独特魅力的新名片。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设计,以趣味的方式,为观众系统呈现出重庆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白九江介绍,如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创新提出“透明库房”理念,该馆共1400平方米,以“半藏半展”形式展出文物标本2280件,“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近距离了解文物从发掘到展出背后的故事,如巴人船棺,大溪文化的‘屈肢葬’等。”


“三馆一院”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研究院综合运用多种数字化虚拟手段的展陈设计,运用创意设计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带领观众“穿越时光”,普及考古知识,也展示重庆的重要考古新发现。


“枇杷山书院目前在架图书3万余册,开放近两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前来打卡感受考古的魅力。”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吴广介绍,书院常年开展专家讲座、文化讲坛等丰富活动,已经成为考古专业人员和历史爱好者的阅读交流新空间,成为重庆历史文化的“知识窗”、学术交流的“大讲坛”,2022年获评“书香重庆”活动“十佳最美阅读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三馆一院”项目,研究院还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了“重庆考古”系列研学项目、“我在山城修文物”模拟修复课程、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等多种业态,为市民朋友构建起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空间。数据显示,自启动以来,“重庆考古”系列研学项目已开展150余场活动,接待8万余名参与者,并荣获“全国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


“我在山城修文物”模拟修复课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让馆藏文物拒绝“虫霉病害”


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势垂直变化明显,造就温湿多雨的环境,为昆虫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馆藏文物遭受有害生物侵袭的风险长期存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职副主任唐欢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博物馆就开始了文物防虫防霉的方法探索,30多年的积累,为开展馆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奠定了基础。


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项目入选“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目前三峡博物馆组建了全国唯一的专业从事馆藏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了“既懂生物,又懂文物”的文理融合交叉复合型专业级研究队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文物虫霉病害防治研究除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外,还涵盖了馆藏文物生物劣化机制研究、数据库建设、熏蒸剂研发、馆藏文物熏蒸技术与装备研发等。”唐欢以专业标本库举例:“我们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馆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种库和虫种库,为馆藏文物生物病害快速识别和馆藏文物消杀效果评价提供了研究素材和精准靶标。”


“文物霉变和文物虫蛀被肉眼发现时,往往已经十分严重,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带来极大困难,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在文物生物病害痕量或微量期就能对其进行感知和识别的技术。”唐欢介绍,如团队专门针对文物表面丝状真菌定量检测而建立的生物发光检测技术,可以在15秒时间内对文物表面霉菌进行数量检测,实现对文物霉变的快速定量。


工作人员使用ATP检测技术对文物实施霉变程度现场检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目前,由三峡博物馆开发的一系列文物防虫防霉成果,如基于ATP生物发光法的文物霉变快速检测技术、馆藏文物轻型柔性消毒舱等,已服务了全国近50余家文博单位,深受博物馆界好评。2023年,由该团队自主研发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空气微生物净化装置,还在全国“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中亮相。


除此之外,三峡博物馆还搭建了全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通过图片和序列上传比对,实现对常见害虫和霉菌的快速在线识别,极大提升了缺乏生物背景知识的基层文物保管人员对文物虫霉病害风险的感知和管理能力。


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识别专家系统界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目前,该系统已整合至全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管理服务平台,并且通过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第三方评测,以‘服务工具’的形式在线提供生物病害识别、处理、案例分析等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有力提升文物病害的综合治理能力。”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峡博物馆将持续把握科学发展原则,持续完善科研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成果辐射与服务能力,持续助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在看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重庆以通道建设牵引高水平开放!


微信最新公告!


“重庆东站”,挂牌!明年通车运行!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编辑:钱薇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