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平凉】1986年,胡耀邦在平凉
2010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1周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深情回忆起24年前他随胡耀邦同志在西南贫困地区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胡耀邦同志安排他夜访农家,以及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看“没有准备的地方”,与群众直接交流的往事,读后深受感动,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捧起存放于市档案馆内的一整套珍贵的档案。这些档案是胡耀邦1986年视察平凉时形成的,有文书档案13卷,录音录像带9盒,照片30张,题词3幅,还有他当时所用的笔墨纸砚和放大镜等物。打开档案,24年前的一幕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1986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及农林渔业部顾问林乎加、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阎颖在李子奇、侯宗宾的陪同下,到平凉视察工作。
胡耀邦同志视察平凉的第一站是静宁县。上午11时50分,胡耀邦一行乘坐面包车从定西冒雨来到静宁县招待所。他穿着浅褐色的中山服,冒着濛濛细雨,神采奕奕地走下汽车。
在听取了县领导和地区领导的汇报后,拿起《静宁县概况》边看边了解情况,从粮食生产到饮水、教育、卫生、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他说,静宁县要放开思路发展畜牧业,用草来肥田,顺带解决牲畜的草料问题,搞集约经营。
他还风趣地说:“扶贫也要扶毛驴,它是最贫困的户了。”汇报结束后,应县上同志的要求,胡耀邦同志高兴地走进会议室,题词“长缨今日握谁手,缚罢苍龙缚鹍鹏”。13点05分,胡耀邦一行离开静宁前往平凉。
19日下午3时15分,胡耀邦一行来到了平凉。71岁高龄的他不顾长途劳累,一下车就了解情况,听取汇报。他说,平凉要抓一下两、三年见效益的路子,一是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二是到外面搞劳务;三是搞你们这个地方的土特产品,也就是搞畜牧业、林业和干果业。
接着,胡耀邦同志饶有兴致地阅读了《平凉历史沿革》和《平凉名胜及名人》两本书。当看到东汉的平凉一节时,他补充道:“东汉时期,你们这里出了个皇帝名叫隗嚣,‘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就出在他那里,你们要把东汉这段历史写上去,写全。”最后,胡耀邦指着会议室的两幅条幅说:“天道酬勤,学海无涯,你们要吸收新鲜经验,要奋发进取,你们甘肃的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很有成绩的,但是同全国来比,同先进地区来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不过,你们平凉还是很有希望的。”
田纪云同志风趣地说:“平凉不凉。”与会同志笑声一片。汇报会结束后,胡耀邦在招待所西院会议室为平凉地区题词:“善于把正确的意图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20日上午8时15分,胡耀邦同志离开平凉沿关山前往庄浪县。看到灌木葱绿的山峦,他高兴地说:“你们好好努力几年,如果全区的荒山植被都成这个样子,我们的情况就好了。”
上午11时35分,胡耀邦一行到达庄浪县,他对庄浪的庄稼长势、企业盈亏、计划生育、特色产品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了解并作了相应的指示。
谈话结束后,时任庄浪县委书记的景维新请胡耀邦题词。
胡耀邦问:“你们说写什么?”
景维新说:“我们县城有个紫荆山,始建于西秦,是地方名胜,请题写山名。”
胡耀邦高兴地挥笔题写了“紫荆山”,随后又问:“题词写什么?”
李子奇说:“写改变作风,治穷致富。”
胡耀邦说:“那不好,那是批评人家。”
景维新说:“写振奋精神,治穷致富。”
胡耀邦说:“那也不好。”
他想了想,挥毫题下了“党员带头,战天斗地”八个大字。
午餐时因饭菜太简单,县上同志向胡耀邦致歉,可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很好嘛!如果全区人民都吃上这样的饭菜,我们就立了大功了。”
午饭后,已是下午1时30分,胡耀邦同志要离开庄浪去天水了。在车上,他向等待在门口公路两旁的数千名群众挥手致意,亲切告别。
往期精彩回顾
出品:平凉日报社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李泾平
技术:崔烘奖
监制:李建军
法律顾问:张忠义
投稿邮箱:plrbweixin@163.com
联系电话:1303418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