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象视点】张献民专栏 | 会议新闻为什么这么拍?
张献民老师自2014年起在《凤凰都市》杂志发布关于“公共影像系统”的评论文章,每次围绕一种由于“同义重复”而固化为我们影像潜意识的公共活动影像进行阐发。瑞象视点有幸获得作者授权以专栏形式连载这些文章,本文为该系列第五篇。
点击阅读上期专栏:《喝吧!》
会议新闻为什么这么拍?
文/ 张献民
在所有电视新闻当中,占据最中心位置的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虽然来自西方电视,但在我国发扬光大,率攀高峰,屡创奇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视觉体系。
会议新闻在我国的口吻和拍摄、剪辑方式,一目了然,辨识度高,视觉传递度高,经久不衰,从上到下,遍及全国。
排座次:官场积习还是全民默契?
小说与新闻的区别在于,小说需要光明的尾巴,所以《水浒》到后面给108条好汉排排坐、吃果果。新闻则需要光明的开头,所以一上来先排座次。
按照《新闻联播》的标准排序,一上来第一把手、而后第二、第三、第四……排到老七或老九,停下来,不排人了,之后按部门和行业的重要性来排,比如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部队、武警……外交排在最后,因为外交新闻的内容经常是抗议、遗憾什么的,不太积极向上,准备向灾难性的国外新闻过渡。
《新闻联播》开头排座次是一种官场积习还是全民默契?
毛泽东的时代,基本只有一个人发指示,所以有报纸“头版头条”的说法,其他人都是“万民”。现在新闻联播的排法是从邓小平讲集体领导开始的,具体就是说,不能在一把手发言之后,立刻接上工农业生产形式一片大好,而要在领导集体的几个人基本都讲了话,才发布“万民”的消息。
曾经有来自上方的努力,要打破新闻联播一个个领导排队的作法,具体是出现了一些革命老区消息的头条、工农业生产的头条,但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又变回来,成了领导看望革命老区,领导视察工农业生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51pi386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闻联播”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国北车(时长01:10)
说它是官场积习,还因为内部来说,主管电视的领导的最重要工作是查看新闻联播是否妥当,“妥当”的内容标准是不要说错话、不要说错事、不要站错队,形式标准就是查看各个领导和各个部门的顺序有没有错误。有时处理起来很麻烦,比如把计划生育会议的新闻排在钢铁增产之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就可能很不高兴地打电话质问。再比如钢铁增产的新闻之所以排在了计划生育前面是因为有个重要的领导前去讲了话,而当天的新闻中前面这个领导已经在另一个会议上讲过话了,考虑到他的地位不能让他在同一天的新闻中讲两次话,所以把他拿掉了但新闻还得放在计划生育会议的前面。总之不在官场内部长时间工作很难理解那些玄妙,官场内部也有些人很痛苦,因为这些玄妙往往只能内部分享,跟别人说不清楚。
有民间好事者或官场失意者掰着手指头数过,排排坐排下来,中央和国务院加起来比广电总局局长官大的有百十来号人(包括退休后仍在京居住的),更别说比中央电视台台长大的官,那职位只是个正局级,个把人弄个副部级。就是说,有水浒传里数目那么多的好汉,按原则和按习惯,可以给主管新闻联播的人打电话质问。当官难啊,当大官尤其难啊。
说它是全民默契,毛泽东时代大家看头版照片谁站在主席的身后,现在大家看谁先出来、谁后出来、谁很久没出来了、谁太罗嗦、谁口音太重、谁经常与谁一起出现、谁在一把手穿夹克时一不小心穿的是西装、谁到下面视察时没带着谁,等等。然后一通胡猜。此风不止,谣言不息,舆情不稳,政声难明。
1969年10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
猜测的圈子小的时候,只是一部分公务员内部的小参考。猜测范围大了,波及到公务员家属的单位、波及到他们孩子的老师们、再波及老师们的家属,每一次转播都有歪曲嫌疑,就成了谣言。比如谁谁谁三个月没出现,得了重病,可能谁要接过他的工作什么的。这是轻的,重的谣传他双规、出国逾期不归等。然后更严重的是谣言上了网、进了手机短信,这时候新闻节目要赶紧安排那人出现一次,谣言自然烟消云散。这可以简单称为“新闻背后的故事”。隔一段时间在民间总要出现一次较广范围的对新闻的误读。原因是民间不相信新闻中把话全说出来了,并且以夸大的方式逼迫新闻的发布方弥补。但民间对新闻中不充足的部分的关注,下一次将在哪个具体的问题上诞生,大家都没有办法预先知道,只知道肯定还会有。这只是有限程度默契的一个例子。
排法已定,拍法如何?
电视新闻,总要拍出来、剪接起来。技法没有国界,政治统帅一切。排位不是由电视台说了算的,那拍法呢?拍法是由电视台逐渐摸索出来,成了定式之后,就谁也动不了了,不管是被拍的领导、还是拍摄者。
这个视觉体系,是我国几代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和合作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集大成者,是我国电视工作自主创新的核心体现。
参考物有两件。一个是书面的,还是水浒传里排座次的方式,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前几名,各自可以占一行,或两个人占一行。到第五名以后,可以是四个人一个自然段,林冲打头后面跟着三个,再往后十来个人一段,再往后就是群像了,个体辨识度基本丧失。
电视剧中的梁山108将排座次
另一个参考物是祖宗像。汉族民间的祖宗像我看到的有两种,一种是一个祖宗一张像,另一种是一群祖宗一张像。挂在家里正堂或家族祠堂里,个人像几乎没有单独挂的,旁边总要陪些其他祖宗的个人像,可以与主像一样大,也可能稍小一点。也有讲究男女平等的把祖爷和祖奶画得一样大并列挂着。群像一般有一两个大的,其余几排或几行小的,排在大祖宗的身后或两边。
徽州宣城胡宗宪尚书府松公祠的祖先牌位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为新文化运动而彻底中断。比如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画中,在武汉畅游长江的那些画,主席身躯伟岸,旁边簇拥着一些红卫兵,但他们的身材在对比之下只能称为“红小兵”。另外一张更有名的毛主席去安源,本来是个矿工题材,可矿工一个也没有,主席一个人高昂地挺立在山顶。不好以为那就是主席的意思,那也是画家画出来的。
毛泽东时代的宣传画
由传统看来,突出领导,可以将他放在画面正当中、尽量让他身躯伟大一些、给他个单独的画面。其它领导,依据重要性,画面里的人数可以递增,身躯可以递减,正面与侧面可以结合起来。
于是电视时政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总结、改进,形成现在最高峰的、两会的拍法。最重要的领导用单人像、小仰角、固定镜头、不带名牌(人民都认识他)。特写的镜别以前最紧到半身,大概是胶片时代摄影机多数在领袖的十米之外架在架子上拍领袖。现在镜别紧到半胸,只比身份照稍宽一点,可能是录象时代领导们更习惯摄像机在旁边转来转去。而且美国人的信条不是“Close up and personal”吗?这句美国电视标准可以用中文讲“特写并私密”。为什么越大的领导越要以更大的特写出现?这样可以让看电视的人认为与领导在一起、领导就在我身边吧。用编剧的语言讲,是代入感更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48c8gff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闻联播2015两会开幕式(时长09:35)
地位稍微次要一点的领导,一般是每次两个出现在画面中。仍然是固定镜头。画面中有两位并排,电影史当中尊称为“小津安二郎”式的镜头。上一段是说美国电视文化的精髓已由我国电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段是说日本电影的精髓也由我国电视界普及加光大,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关日本电影的双人并排镜头拍摄方式、艺术意义、用光要领、传统美学含义、静观美学、沉默的禅意,广电总局的政策研究部门、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中,都有人研究得比我精深得多,电视台的时政组在需要进修的时候,还可以设法去向他们请教。这种镜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由于镜别属于近景,领导面前的姓名牌出现在画面中。由于他们是第二个重要级别的领导,电视观众不认识他们中的所有人,适当提醒一下姓名,增加辨识度和以后的可见性。
更次要的领导,比如各重要部门一把手,是移动镜头的群像,摄像师抱着机器(注意:不能扛着,扛着就比坐着的领导高很多)躬着身匀速溜过一个个领导的面前,路过每个领导时都是正面,一排从头扫到尾,画面中经常带有领导桌前的名牌,因为人民不一定认识他们。但由于镜头路过他们面前的速度比较快,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的各地干部们,如果是中年人,还可能看清他们的名字,退休干部们,就只能放弃。手持移动摄影加略微的晃动,是丹麦dogma95的美学,为我国广大电影故事片知名摄影师熟知并实践着,如王禹、曾剑、曹郁、杜杰、刘勇宏、花青、乌迪、徐伟、吕乐、刘汉城、杨瑾、张天辉、袁德强、董劲松、余力为、田力、李伟、王竞、卢晟、刘爱国等等。作为电影教授的我,或许未来可以撮合dogma95一派电影摄影师群体与我国电视新闻时政小组的圆桌研讨,共商丹麦电影与我国会议新闻之间跨越空间的美学共享、拍摄者膝腰肩的抗震稳定功能。
2015年3月8日,北京,2015全国两会进行中,记者拍摄在人民大会堂一层的摄影师们。
(来源:凤凰网资讯)
更加次要的群像,就是大家一齐起立鼓掌什么的,当中突出个别特殊身份的人就可以了,比如某基层军人、某全国劳模、某少数民族。他们是万民与领导之间的结合部,大体就不是领导群体了,所以不会有姓名牌,他们代表的是他们的身份和他们背后的群体,不代表任何位置。
以上就是构成会议新闻核心部分的概要。它综合了特写、近景、全景,手持移动、摇镜头等我国向不同国家借鉴的影像美学并发展到新的高度,可谓新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除此之外,会议新闻中有一些不是对着领导拍的镜头,甚至不是对着人拍的。茶杯、旗袍、开水、话筒、烟灰、电脑、钢笔、钟表,所有现场的物件,都是没有位置的,要不就成了《建国大业》导演之一黄建新的早年作品《黑炮事件》。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两会工作人员用白线度量茶杯是否摆放整齐
(来源: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4qglianghui/2014-02/28/content_17312429.htm)
电影《黑炮事件》截屏
会议的物,只有两个元素是必然被剪辑到新闻当中的。一个是横幅。二个是建筑。横幅是主旨,网络时代叫“标题党”,建筑是宏大话语的物化象征。标准的会议新闻,以横幅开始,以宏大建筑为结束。中段是人物介绍与讲话内容交替。
物的这两个元素,对它们的固定拍摄、横摇竖摇拍摄,与对人物的特写、近景、全景和固定移动拍摄、固定的剪辑方式、对领导声音和主持人声音的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会议新闻的视觉和听觉体系。
这全面更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烟波阁、文英殿、封神榜、聚义厅。这是我国电视业对世界电视业的最宏大创新和贡献。
张献民“公共影像系统”系列
下期预告:《灾难的画面》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和【瑞象馆】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瑞象馆】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瑞象视点www.rayart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