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张家湾故城(一)

文旅通州 2023-07-04

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

即日起,“文旅通州”微信公众号每周五刊登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


喜爱通州文化的亲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哟~


张家湾故城(一)

张家湾城位于通州旧城南门东南12里,距北京60里路程。元代以前,没有张家湾这个地名。此地南临延芳古淀,东有四水汇流,白河通向塞外,萧太后河向东奔流,白河、富河、浑河、里河、萧太后河等河流均在此相汇,说明此处低洼聚水,不适合农耕也不适合居住。唐宋以前,张家湾以北为大片森林,以南为沼泽草地,各朝均在此有戍守部队。

元朝之前,这块地方属于高丽庄村(今大高力庄村),此村唐时所建,为唐太宗东征高丽时安置俘虏的地方,可见唐以前这一带还很荒芜。从地势上看,古张家湾城和高丽庄村的海拔高度相差不止十米,而距离仅2000米多点儿,这样的落差使古张家湾这个地方形成一片连环水域,因各河交流,水势环曲,下泄不畅,陆地高低错落,尤其是萧太河东流下切,像一把利剑将两岸劈开,兼之两岸土质黏重,不易坍塌,冲击成直立陡壁,有“铜帮铁底”之称。这样的地理条件很容易形成港湾,也就是天然的内河码头。至今,张家湾城地下50米深处仍有木桩痕迹,说明元代以前的张家湾比今天至少低了50米。

元初,浙江嘉定海盗张瑄降元,此人深谙航海,对海上风向和海路辨识有特殊的天分,元中书左丞相伯颜命他从崇明岛经海路将南宋的库藏图籍等物运到大都,他圆满完成了任务,但这第一次南北海运是否到了张家湾,今已无考。有此成功,张瑄又建议元朝廷海运漕粮,被元廷采纳,并委他为海运江南行省右丞。

在当时那个时代,南北四五千里水路,如绕行则更远,没有航标,每逢大雨河水改道或被淹于汪洋中,要准确到达大都附近,不能说全靠运气,但百分之八十是在赌博。好在张瑄有第一次海运经验,沿水路一直向北,逆水而行,最终到了张家湾。从这里再向上行水,已经被萧太后河所挡,海拔落差太大,无法行船,好在此地距大都城已经不远,于是在此卸船上岸。张瑄的漕运“凿空”之旅到这里结束。从此,他本人坐镇在这里,指挥水运和陆运,这个高丽庄村东的水湾便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张家湾。

张瑄的主要任务是运粮,把粮食从江南各行省运到大都,供应大都军民并部分北运至元上都。摸清了水路脉络,剩下的就是水路造船,雇用水手纤夫,陆路雇用车马人力,这都需要大批人手才行。从张家湾到元大都这段陆路运输用人就多了去了,上百万石粮食从张家湾运到今广安门一带的大都城,需要多少人马?这还没算其他物资的运输。大批水陆人马云集此地,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又带动若干为他们服务的人,商业随之兴起,也因此,张家湾开始繁盛起来。

张家湾出北山头,

十里洪身九里洲。

惟有老翁知进退,

深滩撇网浅滩收。


这是昔人咏张家湾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张家湾一派水乡泽国景象,自然风景很美。漕运开通以后不久,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小船可经新开河道经今土桥向西直达大都。但此通惠河水量小、河道窄,通行能力有限,沿途还要增设闸坝蓄水,并不便利,而且此河也只走官运漕船,民间物资仍需陆运。

明时的张家湾“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此时的码头就出现了“交通堵塞”,一派繁忙的景象,“千船万艘、舳舻连绵数十里”排队等待进港。几十里地的货船在河上排成长队,那是一种什么景象啊?这交通可比今天的堵车要命得多!

也难怪排队进港,凡是江南能输出的物资都聚在这里,如米、茶、盐、漆、陶瓷、竹木、金砖等。其中很多东西就存放在张家湾,如皇宫、皇陵御用的名贵木材,皇宫、皇陵所用金砖等不好陆运的物资,因为储存的原因还形成了皇木厂、砖厂等村庄。

明中期,通惠河失修,张家湾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盐米商旅、万国贡赋、内外官绅、赶考学子、游妓娼优皆经此地,或上岸或下船。当时在此设“通济仓”“竹木局”“砖料厂”“盐仓批验所”“张家湾巡检司”“张家湾宣课司”“铺递”“木瓜厂”“盐场”等机构,可见此地之重要。

由于张家湾人口众多,店铺鳞次栉比,商贸发达,明正德时太监于经看中了这里,他引导武宗朱厚照游幸张家湾,哄得皇帝高兴,当场奏请在此设衙收税,武宗照准,并命于经督办此事。于经在此设立皇店发了大财,可能心里有些不安,后在京西建了座碧云寺。

张家湾码头也是送人饯行的地方,无论学子应试、官员告老、万国朝觐、官宦造朝均经张家湾。《帝京景物略》在谈及送行人时有这样一段话:“出都门半取水道,送行人,闲者别张家湾,忙者置酒此祠亭。”明人曹代萧有诗写张家湾:

潞水东湾四十程,

烟光无数紫云生。

王孙驰马城边过,

笑指红楼听玉筝。

张家湾城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建城原因和经过都记在建极殿大学士徐阶所写的《张家湾城记》中:自都门东南行六十里,有地曰张家湾。凡四方之贡赋与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于此,则市马僦车陆行以达都下,故其地水陆之会,而百物所聚也。嘉靖癸亥冬,世宗皇帝以有警,诏发营兵戍之,先声播闻,凛不敢犯。然戍者无所据依,昼夜披甲立,势实不可以久。甲子春,顺天府尹刘君畿因以城请。司空雷公礼上议曰:城于戍便于守固。世宗报可。敕顺天府丞漷汝霖,通判欧阳昱,以二月二十二日始事,财取诸官之赎及士民之助者,木取诸营建之余,砖取诸内宫场之积,石取诸道路桥梁之废且圮者,夫取诸通州之卫卒及商若民之饶于资者。工即举,而财不时集,阶具以闻。诏光禄寺出膳羞之余金三万两贷之。于是诸臣咸悦以奋。而巡按御史黄君尧封、王君用桢程督加严,越三月,遂以成告。周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甃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为门四,各冠以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而城之制悉备。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则以贮运舟之粟,且以为避兵者之所舍。设守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而湾之人,南北之缙绅,中国四夷朝贡之使,岁漕之将士,下逮商贾贩佣,胥恃以无恐。至于京师亦隐然有犄角之助矣。仰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六十年余兹,湾之有城,实自世宗遣戍之诏始……张家湾城不太规则,随河就势,基本呈刀字形。东以潞河及元代通惠河为护城河,南以萧太后河为护城河,西面和北面挖濠护城。五个城门并不对称,依视码头和漕运所需而设,四个门上有歇山顶门楼。出南门过通运桥就是市场,且有人市。据说冯魁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条路通向北京,一条向北经通州到朝阳门,一条向西入东便门,一条西南向广渠门方向,为运盐道。

张家湾城内异常繁华,而且传说有“九缸十八窖”的窖藏,城内能记下名字的商号有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商家。张家湾城内面积不大,却还建有几座牌坊,“积德昌后坊”为明户部尚书李三才建,“进士坊”为明进士单钺建,“纳言坊”为明通政使蔡子举建,“节妇坊”为明州庠生陆大经妻华氏建。

张家湾城河深墙高,码头繁忙,每逢春季,柳绿桃红,水波荡漾,人潮如涌,如曹代萧诗中所写潞水、烟光、紫云、王孙、驰马、城边、红楼、玉筝,好一幅画卷。许天锡有《晓发张家湾》诗:

黄鹂啼歇晓阴开,

两岸垂杨荫绿苔。

叶底轻花看不见,

暖风吹入短篷来。


有城就有河,有河就有桥,张家湾城也不例外。张家湾最重要的桥是通运桥,通运桥在张家湾城南门外,萧太后河之上,所以也叫“萧太后桥”。明中期以前称“板桥”,顾名思义,此桥原为木桥,桥上铺的是木板。以张家湾的繁荣,木桥很难坚持多长时间,不说一年修两次吧,但每年总要修一次,甚至是重建。

为方便行旅商贸,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同时在桥边建一座三官庙用来镇水,获准敕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动工,由陈进儒监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桥成。赐桥名“通运”,庙名“福德”。庙为三官庙却赐名“福德”是有原因的。万历生母是通州永乐店人,晚年好佛,号称“九莲菩萨”,在世时累积功德,修此桥的费用大半来自太后所捐,“福德”即是太后福德之意,是说太后有福德,也有太后赐百姓以福的意思。

通运桥三券平面,全长13丈,宽3丈。桥两侧青砂岩护栏,两边各有18根望柱,柱顶雕狮,神态不一。柱之间是19块浮雕宝瓶栏板。中券宽9米,券底部有两块碑记。侧券宽7米,外与雁翅连接。横砌长方花岗岩金刚墙,滚墩石雕为饕餮状。

桥北立有两块石碑,碑记内容一为通运桥,一为“福德庙”。两碑碑体长短高矮薄厚均相同。首高1.34米,宽1.16米,厚0.42米;身高2.3米,宽1.08米,厚0.38米,围雕云海游龙;座高1.2米,宽1.8米,厚0.44米,雕二龙戏珠。西侧碑阴刻大篆书“通运桥碑文”,阳刻楷书正文,记建桥经过。东侧所立为“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记”小楷铭文,记捐资修桥、修庙的经过。由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东林党领袖叶向高撰文,中书舍人杨东正书丹。

记文中有“京师之路,西则芦沟,东则潞湾,为水陆绾毂。芦沟桥甚雄壮,潞湾之南门外,有运河一道,合西来诸水,居民构木为徒杠,时虞倾蹶,往来病之,中贵苍岩张公始谋为桥……乃疏请,上报可……无不感皇恩……”等语,这里不全录。桥东北角城墙之内,“福德庙”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据说这三位神各管一段事,天官赐福,这人人都知道,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供此三官无非是镇水镇桥之意。

桥庙一体,过通运桥就是商业区,每到春夏,城楼倒映河中,两岸杨柳青青,漕船桥下驶过,桥上人来车往,市肆竞日喧嚣,好一派兴旺景象,正是“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

作为曾经的漕运都会,必是五方杂处而有四方来宾,随河而上的人肯定有回民,那么清真寺就自然要建了。

张家湾的回民最早在明代定居,据说戴、王、尹、马四姓最早来到张家湾,他们沿河而上来这里谋生,从河间、沧州一带迁来,在张家湾码头做些小生意或充当脚力。年长日久,人口增多,自然要建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萧太后河南,原张家湾镇西口,路南,寺西原为洼地。该寺东向,只一进院落,南面有一小跨院,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中轴线一间山门,硬山筒瓦调大脊。礼拜殿三间,进深23米,勾连搭四券,一券敞厅,二券过厅,全部硬山筒瓦箍头脊;三券为五体投地朝拜处,硬山筒瓦调大脊;四券明间为窑殿,四角攒尖顶,上有绿琉璃宝瓶。次间为硬山筒瓦箍头脊。南北讲堂各三间,有抄手回廓可以相通。1900年,义和团曾经在此寺安营扎寨,与八国联军交手。


—END—

往期推荐

1、【连·载】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漷县故城

2、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古霍阴县城考

3、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通州城配套设施(一)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