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化】通州晾鹰台背后的捺钵文化
说起通州历史,绕不开大运河与漕运文化。蜿蜒流淌的黄金水道,让通州在明清两朝就已经十分繁荣。
然而当我们把视野聚焦到通州的南部,会发现1000多年前在这曾是方圆百里的水泊,喜善狩猎的辽代皇族在这里修建行宫、打猎游幸、商议国事。
在《辽史》中有这样的记录:“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简言之,“捺钵”文化就是王族一年四季到固定的地方游玩打猎,修建行宫并兼顾商议国事的行为。
在通州的南部就有“捺钵文化”的遗存。如今,我们就到通州的南部,感受这千年前辽代帝王们的豪爽。
捺钵文化遗址标志“晾鹰台”
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德仁务后街村西侧就是著名的“晾鹰台”所在地。
那么何为晾鹰台呢?这也是捺钵文化的重要体现。这里的“鹰”指猛禽海东青,海东青在捕猎后,由于劳累或入水擒鹅导致羽毛浸湿,需要在高处晾晒干燥后方可再战,所以晾鹰台即为海东青的晾羽之处。
从外观看,这处历经沧桑、风吹雨打的晾鹰台是一处高十余米的土坡,高于周围的建筑物,坡面郁郁葱葱,植物丰茂,四周已被铁栅栏围住。
“晾鹰台”现状
“当时晾鹰台的面积远比现在要大,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每天爬上去上学,下午再回家。逢年过节上面还有集市,特别热闹。”赵凯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了解晾鹰台的历史。今年67岁的村民赵凯的家就在晾鹰台下方,他说自己小时候常在此处玩耍。
作为通州区少有的捺钵文化遗址,晾鹰台早在1985年就被列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永乐店镇和德仁务后街村村委会又将一块刻有晾鹰台详尽历史的石碑竖立在旁边。
“晾鹰台”石碑
“春水捺钵”定格在玉石上
“捺钵”不仅是狩猎,还包括了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商议国事、讲武受贡,这是辽、金、元代非常重要的仪式,贯穿了一年四季,因此也叫“四时捺钵”。
其中,“春水捺钵”也被记录在了文物上,而且还是高雅的玉石上,这种题材的玉石作品被称为“春水玉”。
无锡市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元朝的春水玉带扣。此物长8.3厘米、宽6.5厘米、厚1.9厘米,正面透雕荷莲、草卉,中间一只张口展翅的天鹅潜入叶丛之中,上方一只细身长尾的海东青正在回首寻觅,伺机捕猎。整个玉雕富有立体感,雕刻对象的瞬间情态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
走进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玉成轩工艺品厂,这里就有一件全国唯一的“春水玉”立体摆件。
“海东青击天鹅”春水玉立体摆件
玉成轩工艺品厂的负责人张玉成从事玉石雕刻50余年,2018年他就制作了一件“春水玉”立体摆件——海东青击天鹅。上方是一只俯冲直下的海东青,下方则是一只在水面上挣扎的天鹅。
这个摆件制作于2018年,当时张玉成去博物馆参观,展柜中一个“春水玉”带扣吸引了他的注意。“我不止一次见到‘春水玉’带扣,询问相关专家后发现出土的‘春水玉’大多是带扣、玉牌等形式。作为通州本地人,当时我就打算用立体雕刻的方式,重现‘春水捺钵’。”张玉成说。
一年后,摆件制作完成,张玉成将它放在工作室的显眼位置,这也成为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当年的延芳淀也涵盖了现在的台湖镇,我的这个摆件希望可以成为通州区记录‘捺钵’文化的一部分。”
延芳淀“春水捺钵”筑有“三鹰台”
捺 钵 | 文 化
在永乐店镇、于家务乡和台湖镇都找到了“捺钵”文化的内容。
其中,曾经方圆百里的延芳淀和德仁务后街村西侧的晾鹰台是主线,翻开历史记录会发现,千年前辽代帝王将这里修建得十分豪华。
“春水捺钵”的固定地点并非在通州南部的延芳淀,原本在松花江、长春河以及河北省张北县附近。只是当时辽朝和宋朝连年交战,今北京附近属于前线,所以在前线征战的辽王就将通州的延芳淀当成了临时场所。
据记载,千年前延芳淀不仅有晾鹰台,还有呼鹰台和放鹰台。
放鹰台的位置在现今张家湾镇前青山村,是放飞海东青的地方;而呼鹰台则在漷县镇的唐头村,是召回海东青的地方,如今两座台子均已不存。
延芳广场铜质雕塑展现中国部分历史进程
此外,为了打猎辽朝还在此处设了一个县,叫做漷阴县,这就是今天通州漷县镇的由来。
除了是一种游乐形式,在辽代,“四时捺钵”更有一种演武备战的意思。“春水捺钵”时不仅海东青要捕杀天鹅,岸上的士兵也会跳入河中驱赶天鹅。
除了“三鹰台”,辽代还在延芳淀修建了名为神潜宫的行宫。神潜宫就是辽朝皇帝为来此打猎的后妃们建造的宫殿,后演变为今通州于家务乡的神仙村。
延芳淀方圆百里的湿地如今已经不存,现代人只能通过德仁务后街村西侧的晾鹰台遗址,以及公园内的雕塑重温千年前的那段历史。
不过,规划中的延芳淀湿地公园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未来百里水泽的延芳盛景定会重现。
来源 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 张群琛 摄影 党维婷
—END—
往期推荐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