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运河开漕节习俗

文旅通州 2023-08-07

说说

运河民俗

那些事儿

温馨提示

本系列连载《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本节为最后一期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

下周将为大家介绍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故事《大运河的传说》,敬请关注!


运河开漕节习俗


运河开漕节始于明代,源于祭坝祭祀吴仲等人,是古代通州独有的大型文化活动。据《明史·河渠志》载:“大通桥至通州石坝……自此漕艘直达京师……人思仲德,建祠以祀之。”《日下旧闻考·京畿·通州二》:“通惠祠嘉靖四十五年建,以祀监察御史吴仲。”《通粮厅志》载:每年祭坝毕,在北督储馆(又称“石坝御门”)公宴。《漕运底账》记有“祭坝费银”。祭祀活动在通惠河东端葫芦头(今西海子公园葫芦湖)东岸石坝(坝长60余米,宽30余米,高出地面近3米)举行,气氛热烈,场面大。祭坝后开始验收转运漕粮,故又得“开漕节”之名。

(资料图)

祭坝有春祭、秋祭之分,春祭又有公祭、民祭之别。公祭由官方主持,各方头面人参加,是正式的祭祀活动,仪式隆重而简约。民祭由商民组织。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清明节前),开河后第一帮粮船到达通州后,即择日举行春祭。这就是开漕节。是日由仓场总督率坐粮厅官员及其所属军、白粮经纪和掌管石坝的州判、掌管土坝的州同,各按身份着官服或礼服齐集石坝东,按等级列队,每人高举三炷香,向事前请至于石坝几案上的吴仲等四人木神主鞠躬礼拜。祭拜时奏弦、管、笙、云锣等乐器。石坝两端有由人装扮的狮子蹲踞,雄狮在左(北),雌狮在右(南)。

(资料图)

公祭毕,请神登肩舆(由人左侧怀捧),乐班前导,仓场侍郎率众恭送至卧虎桥,乐班引神回祠(天后宫后院,石坝衙门东跨院)。民祭开始,蹲踞的狮子在钹鼓、鞭炮声中翩跹起舞。雄狮追逐绣球在坝上下翻滚,母狮带领小狮过坝、戏水。狮群边舞边东移至运河边石坝楼。狮群下坝未毕,由专业脚行扛夫组成的“双石会”急速登场,单臂举石锁、仰卧蹬磨盘、叠罗汉、耍石墩,演至高潮时,由一彪形大汉双肩两腋各扛夹一袋粮食。大汉负重七袋,重超千斤,可称神力。民间传说有神附体,故有坝神之说。

(资料图)

与双石会表演同时,坝下有“大头和尚度柳翠”表演。演出时只舞不唱。表演和尚的头戴硕大的纸糊头具,满遮头部,只在口、眼部留三个洞。小伙子扮演风尘女子柳翠与和尚对舞,渐有众和尚加入,形成群舞。

(资料图)

双石会演至高潮时,着明代服饰的巡坝戏登场。官员纱帽圆领,随从青衣小帽,皆戴纸糊面具。官员在石坝上边巡视边说,跟随人员恭谨唯唯而听。据说这是效当年吴仲治理通惠河的故事。官员是经纪人头面人扮装,跟随人员则是石、土两坝书吏。说的内容是把某处应修,河某段应浚,也是借祭祀演戏之机向官衙建议吧。

(资料图)

紧随巡坝之后的有亦舞亦唱的“莲花落”“太平调”“打花棍”“地秧歌”“小车会”“跑驴”,“高跷会”最后督队。空旷地方有“五虎棍”“少林拳”“耍叉”等在做种种表演。“茶水老会”或在路边,或穿夹于各花会中施舍茶水。“进香老会”在巡坝队伍前后,忙碌着向沿河八座神庙进香。流寓通州的河南、安徽人也挤进人群,表演“河南坠子”“凤阳花鼓”……自里河石坝到外河沿,南到坝口,挤满男女老幼,观看各种表演的人群如墙如堵。

(资料图)

祭坝后,官员们集于石坝衙门公宴。经纪人等去城内各饭馆酒楼吃喝,好野味的人则去运河边饭棚子吃刚出水的烧鲇鱼,也有人去里河沿饭摊就着刚出炉的烧饼喝鲜鲫汤,或在北门口吃小吃——漕运开始。

与春祭比,秋祭就简略多了,每年农历九月中,立冬节气前,粮帮陆续南返,择日举行秋祭。只是经纪首脑,会同州判到通惠祠与天后宫上香,然后到石坝、土坝察看即结束。其间也请北关的小车会、高跷在北门口一带走走会,但表演时间较短,没有春祭的气氛。清朝末年,朝廷将征粮改为折征银两,陆运兴起,漕运废除,祭坝(开漕节)随之消失。


—END—

往期推荐

 

1、【连载】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东马各庄六月初六节习俗

2、【连载】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李氏续家谱习俗

3、【连载】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饹馇饸制作技艺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