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妇女报》关注贵州开阳:一针一线绣出苗族“致富花”
3月30日,《中国妇女报》刊登了题为《贵州开阳将传统文化变成增收致富“法宝” 一针一线绣出苗族“致富花”》的报道,介绍了在贵州省开阳县,一件件刺绣工艺品通过绣娘们的巧手被赋予了艺术生命,同时有效地带动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具体报道如下:
虽然跟着儿子搬进了贵州省开阳县城,侯俊英一刻也闲不下来。儿子开辟的一间小房成为她的临时作坊,刺绣工具、蜡染原料铺满了工作台。“带娃娃很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刺绣这种手艺活一天都丢不得,不然就生疏了。”
作为贵阳市非遗传承人,侯俊英的苗绣作品以花鸟鱼虫、水涡涡等自然元素为主,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也是她的记忆。
据侯俊英回忆,她从小就对当地的民族文化很是着迷,有时看着大人比画,回家后她就一招一式练。放牛时,还用泥块、烧成炭的树枝在地上一笔笔凭着记忆描画。就这样,一年年下来,侯俊英凭着天赋和坚持,熟练掌握了刺绣、蜡染技术,也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侯俊英细致描绘图案
刚过去不久的寒假,12岁的苗族女孩兰群和小伙伴一如既往地来到王大英苗族服饰非遗传习所练习刺绣。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屏气凝神地穿针引线,小小绣花针上下翻飞。
“苗族刺绣有数十种绣法,以图案精美、含义深刻著称,在刺绣文化中独树一帜。”王大英一边指导孩子们练习刺绣技艺,一边介绍着苗族刺绣的特点。
出生在高寨乡的王大英从1964年参加工作起,就在高寨乡的民族小学担任老师,至2001年退休后依然没有离开三尺讲台。她主动承担了学校苗族蜡染、刺绣、苗族芦笙舞蹈等民族文化实用课程的辅导教学任务。
正因为教育事业成绩突出,王大英享受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2020年,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大英苗族服饰非遗传习所揭牌成立,苗族文化传承又有了新阵地,更有了继承人。
几年前,孙女袁龙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在奶奶王大英的身边学习蜡染刺绣,立志要接过奶奶手中的接力棒。2018年,袁龙艳在奶奶的指导下成立了开阳县小花苗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苗绣图案中的图腾,展示了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手工刺绣让苗绣显得更为精致且富有内涵。” 袁龙艳捧起一件苗绣服装说,“苗绣传承的不仅是经验,更是苗族儿女的乡愁。”
对于苗族人来说,苗绣,就是她们在平凡生活中一针一线的修行。
在开阳县袁家岚的传统手工艺作坊里,苗族姑娘袁家岚和其他几名手工艺人,利用农闲时间围坐在一起,一针一线认真细致地绣着苗族衣服上的花纹,一件件刺绣工艺品通过她们的巧手被赋予了艺术生命。
为让苗族传统的手工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袁家岚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开阳县小花苗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由合作社免费为苗族妇女们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产品由商家统一收购,有效地带动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袁家岚介绍,以前她家主要以种地为生,生活过得并不容易。2018年,袁家岚借助开阳县大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契机,成立了传统手工艺作坊,也让苗族的刺绣蜡染手工制品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市场。
因为生产原料环保、制作工艺精美,袁家岚手工作坊生产的头巾、服装、袋包等蜡染手工艺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作坊里的每位手艺人每年增收4万元左右。
“我们乡民族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得益于开阳县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有力的举措,将苗乡群众的传统爱好变成了增收致富的‘法宝’,释放出了内生动力。”开阳县高寨乡党委书记黄健说。
近年来,开阳县把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的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到少数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同胞身上,把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向少数民族乡镇倾斜,鼓励他们兴办合作社,传承弘扬民族手工艺。并大力实施非遗文化人才“传承工程”,发掘和培养民间非遗文化能人,发展蜡染、刺绣等产业,打造了“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丨中国妇女报
编辑 | 潘 婷
责编 | 李美雪
审核丨侯清华
往期回顾:
指尖技艺“绣”前程!贵州传统苗绣勇闯现代市场视察展馆给予鼓励 指导锦绣不断发展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做客孔学堂 讲述苗绣故事
本公众号推文内容只为
传播正能量、好内容,服务于广大妇女群众
如有标注来源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