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化屋村扶贫车间:指尖上开出幸福花
山下蜿蜒着玉带,山间盘绕着银练……春天的阳光照耀着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这里位于乌江南北两源交汇处,是六冲河、三岔河浩荡“握手”之地,属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有着“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的美誉。
化屋村在当地又叫“化屋基”,意思是“悬崖上的村寨”,曾经,这里美丽的山水是阻隔村民与外界沟通的屏障,如今,优美的景色加上通畅的公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游玩,带来前所未发展机会。“外地的朋友托我来看看这里民宿的发展情况,想投资。”“我从贵阳来,想跟朋友在这里来旅店。”“我是遵义手工刺绣店的老板,来淘苗绣精品的。”
化屋村的旅游火了,苗绣也火了。“我们昨天到百里杜鹃游玩,因为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化屋村,我们今早就专程租车来这里看一看这个悬崖下的苗族村看看这里的苗绣。”上海市民陈世华一边挑选蜡染服饰一边说,这是她和老伴第五次来贵州,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族刺绣扶贫车间,员工张应可以实现“上班只需下个楼”。张应告诉记者:“苗族女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我们从很小就会制作民族服饰了。刺绣扶贫车间让我们的一技之长变为了谋生手段,真好!”
张应所在的扶贫车间由“90后”姑娘杨文丽负责管理,杨文丽17岁便去到浙江宁波、温州的刺绣厂打工。2018年,化屋村兴办刺绣产业,当同去的小姐妹选择留在浙江时,她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政府建厂房,杨文丽出资金和技术,就此办起了蜡染刺绣公司。
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8%,几乎家家户户都善刺绣手艺。杨文丽公司里的员工都是当地姑娘。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36个员工、20台机器,去年产值100多万元。这两年,杨文丽在快手等平台上直播,当上了知名博主,一年销售将近1000多件。加上每年夏季约有20多万游客的零售,她预估今年销售额将达600万元。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杨文丽负责的扶贫车间生产的服装主要是女性苗族服装,色彩较为丰富,充分表达了他们热情圆满的美好意愿。苗族服饰较为尊重个性,善于自行设计图案,并用不同材料进行装饰,具有颜色艳丽、图案多样等特点,无固定款式,主要分为传统和现代2个大类。这2个大类服饰围绕本民族文化中的花纹、图案等基本元素,结合不同购买者对颜色、种类、款式的喜爱,设计生产出独一无二、不同风格的多种服装,每套价格约1700-2800元。车间生产的手工艺品主要有头饰、腰带、披肩等,价格约100-200元。
扶贫车间的建立,将工厂开在了农户家门口,打造了一条“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的就近就业渠道。
来源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 潘 婷
责编 | 李美雪
审核丨侯清华
往期回顾:
《中国妇女报》关注贵州开阳:一针一线绣出苗族“致富花”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做客孔学堂 讲述苗绣故事
铜仁市妇联开展“婚姻辅导”专题调研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本公众号推文内容只为
传播正能量、好内容,服务于广大妇女群众
如有标注来源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