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实心理课堂 | 区分叛逆or抑郁,陪伴孩子共成长
从“心”出发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呵护心理健康
“赋能家校共育,合力守护孩子健康成长!”一路呵护亲子关系,增强家长教育力的海实心理课堂又给大家带来“心”能量——《区分叛逆or抑郁,陪伴孩子共成长》。
我校心理教师王芹说:“初、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家长误把青少年抑郁与叛逆的状态混淆了,不做理会,想着过了青春期就会好起来。但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直至超出心理承受临界点时,他们将无法应对正常的学业和生活,产生厌学、自伤行为,此时的家长更不知所措了!”针对这个问题,她参考著名心理咨询师尤红的观点和建议与大家分享。
▲点击观看王芹老师的演讲视频
青少年抑郁
有一名初中同学,上课时头晕眼花,全身不舒服,经初步诊断后,校医建议该同学咨询心理老师。据说,这位同学总是不愿意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瘫睡在床上。
这位同学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说,孩子从小充满活力,在同龄人中闪闪发光。然而,从初中开始,这位同学每天都感觉到疲惫不堪,她很自卑,希望自己毫无痛苦地死去。她说,自己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每天醒来后仍感觉很疲惫;感受不到快乐,没有对未来的愿景;对于吃穿娱乐兴趣不大,不关注自己的形象;对父母亲人同伴没有期待,对异性没有兴趣;会被动参与社交……
很显然,这位同学不是青春期现象,而是真的患上抑郁症了,已经持续几年了。对于青少年抑郁现象,社会大众普遍缺乏认知,而且医学界对于青少年患精神疾病的研究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青春期叛逆
1935年,美国儿科医生利奥.坎纳(Leo Kanner)出版了著作《儿童精神病学》,他根据自己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研究经验,认为青少年确实也会发生严重的精神异常,但他的想法受到当时儿科医生的无情嘲笑。因为当时医学界不相信青少年会出现精神疾病,认为一些精神表现只不过是“正常的”的应激性抑郁情绪,是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被标签化为“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是一个建构的概念,第一个构建出青春期心理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在1904年发表的《青春期》一书中,他用“风暴和压力”形容青春期的特征,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对青少年时期身心特征的看法。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探索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会出现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对自身的存在和未知的世界有很多好奇和困惑。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青春期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青少年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因为独立的需要,开始认同同伴,反抗父母,被父母和社会贴上“叛逆”的标签。青春期前,孩子认同的父母价值观,随着跟同伴和社会的接触,也许会感觉到价值观的冲突,对父母感到失望。
有一名高中同学,跟父母的冲突激烈,学业成绩下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在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同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冲突,希望自己的愿望得到表达,而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成熟,一定要引导孩子。尽管有狂风暴雨般的冲突,医学层面的症状也很“重”,但这位同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相情感障碍。
经过详细的沟通后,这位同学的父母表示尊重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渐渐接受自己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并在行为上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亲子之间的冲突缓和,孩子能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也慢慢减轻。后来,这位同学顺利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青少年时期突然面对心理上的种种困境,会感觉困难和挫败,内心充满困惑和不确定,容易让青少年感到不知所措,引发焦虑抑郁等痛苦情绪,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焦虑抑郁的感受很强烈,青少年感受到的痛苦也很强烈,但这些情绪问题是青春期发展的问题,不是情绪障碍,不需要医学干预。
青少年抑郁的判断
无可否认,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青少年也不能幸免,一定会有青少年陷入真正的抑郁中。
区分青春期“叛逆”和青少年“抑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精神科医生有良好的心理学认识和人文素养。
青少年期抑郁会伴随睡眠、饮食、精力等方面的持续改变,而青春期逆反的孩子,这些方面的困难相对较少。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儿童青少年抑郁状况显示:
✦ 小学阶段为1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
✦ 初中阶段约为3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
✦ 高中阶段接近4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看到这些数字,真的很让人担心,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防患于未然。
其实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不好,可能还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抑郁症状,每天都会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位初中同学,学业成绩优异,初三突然不想上学了,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该同学回顾自己的情绪发展历程,初一开始住校,经常伤心哭泣,家人认为孩子太脆弱,鼓励孩子坚强一些,孩子也认为自己矫情,需要坚强,直到情绪耗尽,无法坚持。
如果孩子初一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理解和重视,家长接纳孩子的分离性焦虑,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家人偶尔去陪陪孩子、安慰孩子,孩子就可能顺利度过离家住校的这一重大变化所造成的心理冲击。
及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尽早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孩子应对抑郁情绪,避免孩子发展成严重的情绪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孩子可能存在抑郁状态的端倪:
➤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
➤ 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
➤ 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
➤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
➤ 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 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
➤ 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
➤ 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 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
➤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 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
➤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
➤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
➤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 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
➤ 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
➤ 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 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
➤ 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
➤ 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
➤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 失去活着的意义;
➤ 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
➤ 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
孩子有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抑郁的可能性,识别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如山。 青少年抑郁有时很难识别,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对劲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青少年抑郁与青春期叛逆的区分
青春期叛逆,更多时候是一种指向外部的攻击,比如违抗家长或者老师的命令,以个人意志为核心需要,忽视规则和束缚,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坚信不疑,不喜欢听从长辈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青少年抑郁,更多时候是一个指向内部的自我攻击,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等。
处于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也会有青春期的正常表现,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也可能出现看上去像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上呈现的各种信号,一开始是很难识别的,即使是精神和心理专业人员,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潜在的根源,就会习惯性理解成孩子青春期到了,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
这种误解往往会加深亲子矛盾、家庭冲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像有些家长,因为误把青少年抑郁当成是青春期叛逆,内心了无生机,才意识到孩子是患上了“抑郁症”而不是发展过程中的“叛逆”。
有一名同学说,当她自己的想法跟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经常说她是青春期叛逆,觉得她的想法很幼稚,很可笑。她感到很委屈、愤怒,想跟父母吵架,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重视和理解,父母还是用“青春期叛逆”来嘲笑她。
直到她开始自残,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孩子的症状恰恰是孩子的诉求需要得到表达,需要被父母认同,“抑郁症”是能够让父母重视自己的不得已策略,也并非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抑郁症。
小结
对于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既不可过度“心理化”,错过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也不可过度“医学化”,过度诊断和治疗青春期情绪问题。
对于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困惑、脆弱而无助,表现出焦虑抑郁、惊恐强迫等情绪问题,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并提供积极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成为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者,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情绪变化的走向,并帮助孩子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避免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
青少年抑郁在什么情况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情绪问题,哪些是需要医学治疗的疾病呢?这真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象,区别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的精神世界受到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梳理清楚是非常困难的。
当青少年出现“症状”时,遵从医学标准化诊断其实是基础性的第一步,从心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则相对复杂,考验人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解,比较抽象,也非常依赖体验和经验。
所以当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敏感度和耐心,既不夸大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把正常发展中的情绪反应当成抑郁症看待;也避免弱化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用青春期叛逆掩盖了真正的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身”与“心”的双重圆满,才是真正完美的健康。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总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 精彩推荐 ☆
审核 | 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