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牌童鞋致癌?恶意恐吓家长的测评媒体你们够了!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0-10-10


#前情摘要:聊一下我们身边总能遇到的关节炎,应该怎么看(点击阅读:患了折磨中国人的关节炎该怎么办? | 问诊系列





上个周末在我们的后台有不少读者突然提问:“童鞋是否致癌?”,“我家的童鞋是否要扔掉?” 开始听到时吓一跳,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毕竟鞋子不是饮食药物,能穿双鞋就致癌,这一定是出了很可怕的事故才能遇到的极端情况。


结果收到读者发的文章才发现,原来是有个“评测媒体”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中说,他们经过测试,发现几个大牌的童鞋均含有致癌物,有严重风险,然后建议家长把他们说的这几款产品都扔掉。



但看了一下内容,就不着急了。这并没有什么焦虑的必要。无非是现在所谓的“测评媒体”流行的抓眼球模式而已,从某杭州自媒体靠“测评包书皮”发家致富之后,这类恐吓评测在国内早就是被玩烂的招数。我们的读者应该已经有免疫力了吧?


但没想到,这两天还是有很多读者持续向我们咨询这个话题,好吧,那还是分析一下,作为普通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更理性的对待这次的事件。



总有读者拿某些测评媒体发布的 “xxx产品不合格”或者“xx品类产品榜单”过来让我们评价是否可信。我们的答案只能是不知道


想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并不是看一个检测报告就足够的。


我们之前有时候也会将一些产品送去检测中心测试。但在公布结果的时候,我们都会提醒大家:这些检测仅仅能对我们送检的这个样品个体负责,所以只能作为一种“定性”的参考,而不能真的定量地去判断说某个产品合格或者不合格。


定性和定量有什么区别?用我们都比较熟悉的驱蚊产品来说。用检测来去判定比如什么法国天然驱蚊手环不具备有效驱蚊能力就是可行的,因为“驱蚊手环”、“天然驱蚊”这些噱头本身从原理上就可以推断出是骗人的,检测试验只是验证它的无效性。这就属于“定性”的分析。


但如果去评测某个具有有效驱蚊能力的产品驱蚊效果如何,具体能达到几个小时的有效时间,这就是定量的测试了。只靠一个样品的一次测试,给出的定量结果一定是不够准确的。这是我们每次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原因。


因为任何测试本身都会存在误差,不同产品批次,包括同批次不同样品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想评测一个产品真的不合格,是不能够仅仅买一个样品测一下就下定论的。


而且这样的判断前提是,测评的机构,和送检的测评媒体本身有足够的专业度、公正性和道德底线。如果机构和媒体本身的公正性有疑问,那就没意义了,毕竟试验结果想作假简直太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建议读者关注国家质检部门等机构发布的测评结果,因为只有这些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才能有保障。


从几年前我们就不在微店平台上开店了,和微店旗下的放心选更是不熟到八竿子打不着。你问我们觉得这个测评媒体是否公正可信?我们怎么知道?


但这次他们宣传“鞋底致癌很可怕”之后,让我们直接将其列入“无法信任”的清单了。


很多家长咨询:宝宝穿文章中涉及的童鞋会致癌吗?答案是:不会


之前很多时候跟大家解读“致癌”恐吓的时候,总是先从化学成分开始聊。但这次真的不想这么做了,因为我们发现,大部分对于这次新闻恐慌的家长,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化学知识,而是理性判断。


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篇“童鞋致癌”的文章时,心理反应是“你真的不是在搞笑吗?”因为即便我们相信测评媒体的公正和准确,同意它的结果,那也只是说:这两个品牌童鞋的鞋底的橡胶部分含有微量的有致癌可能性的成分。


这的确可以说该产品不合格,但致癌?!请注意,这里检测的是鞋底.....


我们在考虑致癌风险的时候,不能仅仅看一个成分本身是否可能致癌,同时也要看产品本身和人体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摄入量。


我们曾经总提到的某杭州黑心测评自媒体,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混淆使用场景来恐吓用户,比如用可入口的玩具的标准去测评包书皮或者餐垫,用内衣的标准去测评洗碗擦,然后吓唬读者赶快扔掉家里正在用的产品,去买该测评媒体卖的各种“环保产品”。


想当裁判又想下场踢球,在一边卖自家货一边测评别人产品的神操作下,媒体早就失去了自己作为第三方的立场。


而这次的测评媒体虽然没有自己卖鞋,但在恐吓读者的风格上,却是将那位前辈爸爸的模式学了十足,将根本不会接触到孩子身体的鞋底不合格问题夸大成“有致癌风险需要赶快扔掉”。


其实估计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已经有不少读者看明白了“鞋底致癌”这种无聊的恐吓是不需要担心的。在压力之下,该媒体又发表了一篇辩解的文章,想给自己一个台阶来试图自圆其说:


因为孩子饿了啃鞋底“不是没可能”,所以鞋底橡胶中的微量致癌风险很可怕,要赶快扔掉 —— 这是什么鬼逻辑?


那请问这些脑洞奇葩的编辑:


1,孩子饿了什么东西不啃?干嘛你们只测鞋底有没有致癌物?

2,就算孩子饿了只啃鞋底,那鞋底被孩子放到嘴里时,天天踩地面成分如此丰富多彩的鞋底,最需要担心的居然是橡胶材料里的微量N-甲基-N-亚硝基苯胺么?


下次换个不那么容易打脸的理由出来再吓人好不好?



前段时间另外一个测评媒体靠鼓吹“桌垫内有xxx,会导致xxx”的恐吓谣言时,我们曾经和一个朋友打趣过:桌垫都被当作小朋友日常放进嘴的产品来恐吓了,我们来猜猜下一步这些测评号准备用什么吓人?难道说吃鞋底有毒吗?


一语成谶。没想到真的有媒体来吓唬大家吃鞋底会致癌,要大家赶快扔掉鞋了......


对产品进行评测,寻找其中哪个更好,推荐给用户;或者发现其中存在的消费陷阱,提醒用户注意。这是测评媒体的工作。


但测评媒体有2个很无奈的矛盾特点:想凭科学精神和良知认真做评测很难赚钱;但靠吓人赚黑心钱却非常容易。


这就要求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本身有非常高的专业度以及道德水准,才能抵抗靠吓人赚流量赚黑钱的诱惑。


国外的测评媒体,为了保证自己的第三方公正性不被质疑,大部分是靠读者会员费或者捐款活着,但在国内却缺乏这样的“安全”变现方法。


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下,测评媒体很难做好公正的第三方的角色。一方面媒体需要依靠大量的负面报道来吸引眼球,一方面很多媒体本身就在销售同品类的产品。这两方面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关系


目前在缺乏真正的公正第三方,也就是政府检测机构介入之前,是无法评判此次“查出致癌物”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


大概率的结果,就是这个媒体喊嗓子我们初心很伟大,对于孩子再小心都不过之类的废话,然后话题就此打住吧。反正该赚的流量也赚到了,该吓唬的家长也吓唬到了。




所以如果认真评判此次“童鞋致癌”事件,目前的结论应该是“某媒体宣称检出了某几个品牌童鞋的一个样品的部分指标不合格”。


当然很可能这几个品牌的童鞋本身的确有不合格问题,当然是需要召回、赔偿道歉和接受惩罚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接受媒体的无逻辑“致癌”恐吓。


因为即便是测评媒体的化验报告真实准确,这些鞋子也只是不合格,根本达不到需要恐吓家长有致癌风险的地步。所谓的“致癌”无非是测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标题噱头而已。


少看这些所谓的测评文章,你的生活估计会开心很多。




更多与致癌物相关的原创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的【搜索文章】工具栏,在搜索栏里输入 “致癌” 等关键字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美国研究显示手机致癌?嗯,还显示能延年益寿呢

  • 奇迹男孩的先天畸形,是不粘锅下的毒吗?

  • 这些才是真的致癌物

  • 面膜致癌?最怕流氓有文化

  • 草莓中的“致癌?农药”乙草胺

  • 洁厕块致癌蓝水回吸污染?怎样使用才安心

  • 牛奶致癌迷局——香港电视节目报道如何解读

  • 假大米?!“中国塑料合成有毒致癌米流入印尼”的闹剧

  • 可能致癌的儿童防晒霜榜单?!

  • 红肉致癌时代,肉食者的生存法则

  • 植物油致癌?英国专家的话要这样听

  • 帮宝适也致癌了?曝光的法国杂志到底说了什么?

  • 别扯牛奶致癌坟墓,我们都活得好好的呢

  • 健达巧克力蛋不致癌,那被美国和智利禁止是为什么?

  • 艾灸馆的二手烟,飘荡在我们身边的致癌污染物

  • 当哺乳期、孕期遇到甲醛污染,你要怎么办?

  • 骗子为崔永元洗白用的加州65号令,到底是什么法规?

  • 怎么节能灯也致癌了?!| 一起辟个谣

  • 被罚47亿美元的强生爽身粉,冤么?

  • 电子烟也是烟,一手二手都要警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