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总从众怕没个性?这是自然界正常的表现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这些年总能看到一句话:这是个“个性化”的年代。相比我们父辈经历的千人一色的时代,敢于彰显个性无疑是进步的表现。但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忧虑 —— 没有其他人“有个性”,怎么办。


所以我们总能收到一些家长留言咨询,感觉孩子在幼儿园、学校中比较“从众”,太合群,有点担心。觉得这是不是说明孩子没个性,太盲从,是否应该去纠正。


首先,个性≠不合群,合群也是一种个性。个性并不是特立独行桀骜不驯这些词,而是一个人自己的性格特征。有些人活泼好动,有些人文静;有些人喜欢独处,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有些人喜欢领头冲出来,有些人则喜欢和大部队在一起。


这都是个性。


小众=少数人的个性;大众=多数人的个性。


我们之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跟大家分析过“个性”的度与得失,但当时留言中一些家长似乎还有些焦虑,所以我们今天想再换个角度,用“自然科学”的视角,来一起看看有趣的自然现象。也许这些现象,可以让我们对“个性”和“从众”,有一些更深入的认知。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从众”。


很多人都还记得热力学中“熵恒增加”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会从有序趋向于混乱。但在局部并不都是这样的反应,这个原理不能应用到所有的现实场景中。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趋同的现象。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节拍器共振。我们将多个节拍器放在一个可以摇晃的底座上,它们就会逐渐统一到同样的摇摆节奏上。


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所做的100个节拍器同步实验的视频,很有趣也很减压:



其实类似的实验我们也可以做,如果家中有几个机械节拍器,就可以按照UCLA物理和天文系的实验方法来这样操作。



类似的情况,在科学中,无论是物理运动,还是化学反应,都经常被观察到“从众”的现象。比如“过冷水”的瞬间结冰现象。


水的冰点是0摄氏度,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0度,水就会逐渐结冰。但结冰需要凝结核,如果水过于纯净,缺少凝结核,那么可能在0度以下依然保持液态。这时候如果用力震荡,过冷水有一点点结冰,那么其他的液态水也会迅速“从众”完全变成固态冰。


如果你生活在万年小学生的平行时空,就要注意这也可能成为杀人的道具之一了。




在生物的圈子中,“从众”的一致性更是很常见的现象,经常被作为案例的,就是我们夏季野外常见的萤火虫们,刚入夜的时候,每只萤火虫的闪亮都是很混乱随意的,但慢慢的就会出现一致的趋势,变成大部分萤火虫一起亮灭,节奏一致的神奇效果。


《国家地理》视频截图


人的反应也是如此,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可能是身体生理而导致的。比如很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英国伦敦的千禧桥事件。


为了庆祝2000千禧年,英国耗资1820万英镑在伦敦泰晤士河上建了一座步行桥 “Millennium Bridge(千禧桥)”,这座桥在2000年6月10日首次向公众开放,当时设计是可以承载5000人同时上桥,但当上桥人数达到2000人的时候,桥身就出现剧烈的左右摆动,引发民众恐慌,被迫关闭。从此这座桥就得到了“wobbly bridge"(摇摆桥)”的戏称。


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千禧桥在设计时出现疏失,因此在上桥人数超过166人后,就很容易因为步伐的共振而出现细微的左右摇晃,原本这个摇晃也不会很严重。但严重的是,人在左右晃动的地方前进时,会习惯性的变为两脚分开式的前进,一步向左一步向右,而几千人同步这样前进,就会产生协同一致性。相当于几千人在用力摇晃桥梁,产生剧烈震动。


我们从当时的画面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个情况。



不仅仅是生理方面会因为外界的影响产生“从众”的自然反应,我们在心理层面也是一样。下面是匈牙利布达佩斯某次演出时,观众的鼓掌变化。其实,我们应该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吧。



这些观众并没有想过要节奏一致的来鼓掌,这从开始阶段杂乱的在掌声中就可以看出来。但在某个节点,当某一种节奏的掌声突然开始稍微清晰一点,成为“相对的主流”时,大部分观众就会下意识产生从众的心理,瞬间变为整齐划一的掌声了。


就像过冷水结冰那么神奇。




其实今天举了这些例子,是让大家在看这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趣相关现象的同时,可以引发一点思考:既然大自然中有这么多“从众”的倾向,那孩子的从众,似乎也不是太需要担心的事情?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更活跃,有的更文静,有的更喜欢抢着出头,有的则更喜欢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不应该将任何一种孩子的性格个性先预设为错误,然后想怎么去纠正。所以孩子在群体中表现的从众,这并不代表孩子没个性,不会独立思考,胆小等等,大部分的时候它也是人的一种自然表现而已。


当然,我们的确需要观察和关心孩子的状态,比如了解孩子是否因为更换新环境不适应,是否受到了别人的欺负霸凌,如果孩子有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家长应该协助孩子调整状态,解决问题。


除此以外,只要孩子的表现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他的做法可以让自己开心舒适,只是和我们的“预设期待值”不同,这就并不是什么需要被纠正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尝试不同的做法,体验不同的经历。


只要孩子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相比是否从众,我们更需要注意和鼓励孩子的方向是:自信和勇敢。至于另类还是从众,这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