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害怕小小的虫子,怎么办?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注:这些天一直有很多同学留言问最近怎么没有发给小朋友讲新闻的栏目。一方面是因为十一休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在调整发新闻的频次和时间。根据之前很多读者留言的建议和要求,我们将从今天开始尝试提高新闻栏目的频次,从原先的每周日变为在每天的第二条文章发(特殊情况会变成第三条)。发文的时间也会调整到傍晚,方便小朋友有时间在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收听。


所以今天超勤奋的发了三条文章,第二条文章就是新的给小朋友讲新闻的栏目。而第三条文章,是周末团购的博物昆虫纸模玩具的拼装Tips讲解视频。因为有同学留言担心自己手残拼不好,所以我们周末特别录制了一个Tips讲解视频,让大家了解如何带小朋友一起拼装纸模玩具,以及在拼装纸模玩具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



周末我们团购的产品中,有一套昆虫主题的纸模,而在留言中,有同学提到了一个问题:小朋友怕昆虫怎么办?



其实不只是孩子,很多成年人,比如爸爸妈妈自己,也从小就对小小的虫子有强烈的恐惧。那这样的一种心理是怎样造成的呢?又可以怎样缓解呢?



即便是再多人喜欢的动物,猫猫狗狗兔兔,都会有人讨厌、恐惧它们。而这种情况在昆虫的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我们身边,有很喜欢昆虫的人,甚至以研究昆虫为自己的兴趣和人生志业,但害怕虫子的人的比例也非常高。


不同的研究认为约5-10%的人有比较明显的昆虫恐惧问题,所以这算是一种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了,常见到已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来说明,那就是:Entomophobia,entomo是昆虫的意思。phobia是恐惧,加起来就是昆虫恐惧症,所以也叫insectophobia。


研究昆虫恐惧症,也是很多学者的方向,比如牛津大学就曾经出版过一本有趣的图书,专门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讲述昆虫恐惧症,作者是怀俄明大学的教授Jeffery A. Lockwood。



昆虫恐惧症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昆虫的非理性恐惧,会下意识的,不遗余力的试图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昆虫,如果一旦接触,看到,甚至只是感觉有可能出现的昆虫,想象一下遇到昆虫,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甚至恐惧心理。


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主要来自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比如第一次遇到无法理解的事物,攻击力强大的猛兽,或者看到可能有毒的动物,比如蛇、蝎等等。但昆虫恐惧症的情况却比较特殊。


世界上有一百多万种已知的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群体。同时,虽然一些昆虫可能会对人造成威胁,或者传播疾病。但昆虫恐惧症和这些威胁性的关系并不大。绝大部分害怕昆虫的人,其实也知道,自己遇到这只小小动物,比如蚂蚁,毛毛虫,飞蛾......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威胁性,但依旧会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惧或者焦虑。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恐惧症的出现呢?



少部分人的原因,是因为在过往的人生中有过负面的经历,比如被蜜蜂追逐等等。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陌生感


在关于昆虫恐惧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都市长大的孩子,出现昆虫恐惧的比例要远高于乡村地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都市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昆虫的机会较少而造成的。


那我们也更少接触鲸鱼犀牛,猛犸恐龙啊?为什么单单会害怕小小的昆虫呢?


前面说到,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群,再加上我们习惯性都叫做“虫子”的其他动物,就更多了。


但这个动物界中的“多数种族”,在古生物学家们画出来的进化树上,却是和我们人类血缘距离最远的远房亲戚。



这也是我们对于同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哺乳动物、鸟、鱼甚至巨大的恐龙们(只要别吃我们),都没有特别的害怕。但如果仔细看小小昆虫的放大图,很多人就会觉得恐惧异常 ——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昆虫们太陌生,太遥远了,就像外星人一样。


蜻蛉


事实上,在小说、影视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的确也往往来自于昆虫。就像同样和人类血缘遥远的章鱼、沙虫,也常常是外星生物甚至远古神明的恐怖形象来源。而鱼、鸟、猫猫狗狗的形象,就很难演变成影视作品中恐怖的外星生物,因为我们太熟悉了。


《基地》已经被好莱坞毁了,希望这次的《沙丘》安好吧。



而随着中国这些年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善,在都会区,昆虫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幅度减少。城市中生活的人类,对于昆虫,也很少再有以往益虫vs害虫的认知 —— 毕竟现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就是蚊子、苍蝇、蟑螂,这些“坏虫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都市孩子,自然也就对昆虫更加陌生和反感,也就更有可能出现昆虫恐惧症。


那如何克服这种心理恐惧感呢?


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种恐惧是正常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昆虫恐惧本身并不造成什么问题,并不需要当做必须治疗的心理问题去看待。所以是否要去克服它,依旧取决于个人意愿。


但如果觉得这种恐惧对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希望能逐步消除它,那也有比较成熟的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中使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通过系统设计的进程,逐渐将人暴露在他会产生不适的环境中,通过类似条件反射的方式,让人逐渐适应,弱化原先的焦虑或者恐惧情绪。


应用这种方法,对于害怕虫子的成人或者孩子来说,并不需要上来就扔一堆虫子到他身上让他习惯,而是让他先“少量”的接触昆虫的影像,比如通过图片主题动画、拼图、玩具等方式让小朋友轻度接触


同时要增加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周末或者节假日去登山、郊游,去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等,逐渐适应有昆虫四处活动的大自然。


再之后,鼓励他们逐渐有机会亲身触碰,接触一些昆虫,甚至养蚕、蚂蚁、甲虫、鸣虫......当孩子已经能适应昆虫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意味着“昆虫恐惧症”的消除。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亲人的支持、陪伴和鼓励是很重要的缓解。在我们周末举办的昆虫主题有奖留言活动里,也有好几位讲述了类似的“系统脱敏”经历,比如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从小的昆虫恐惧症也慢慢好转了。(点击阅读:博物昆虫拼插纸模)。




当我们不再那么恐惧昆虫,就有机会去体会大自然中更多的美丽风景了。


蓝色木峰(blue carpenter bee)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心理”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小朋友为什么会怕黑?

  • Q&A: 啊...又尿床了,该怎么办?

  • 从海淀风到小舍得,鸡娃焦虑人生背后的从众与重复

  • 解决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相信这篇文章应该对你有帮助

  • 如何识别和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孩子,收藏&分享资料包

  • 不要去培养“个性”的孩子

  • 在过度保护和表扬中长大的一代【乔治·卡林】

  • 为什么现在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好好吃饭?

  • 中国式的早恋恐慌症

  • 担心宝宝的分离焦虑?先担心妈妈自己的吧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