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可期!新版新冠诊疗方案的16处重要变化解读,防疫方向会如何变化?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我们平时很讨厌在文章中使用感叹号。但这次的标题还是用上了一个,因为很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能更有希望,更坚定的面对这轮疫情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一起加油!


一周前,我们曾经做了一次投票,问大家希望今年是怎样的防疫政策(点击阅读:清零 or 共存,你会怎么选?)。到目前为止有近38000人参与,目前的结果如下(公众号后台计算会四舍五入,所以百分比加起来不是100%):



和去年我们读者的反馈相比,今年希望共存的比例快速升高,成为了第一名。当然这个投票只能反映我们自己读者群体内的想法,和全社会调研肯定会有出入。


不过这周,另外一个和新冠疫情未来走向有关的重大事件发生,那就是我国的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在新冠疫情开始后,卫健委连续发布和更新了好几个版本的诊疗方案,不过随着对疫情和病毒越来越熟悉,诊疗方案更新的频次也减缓,从最初的几天到后来的几个月。诊疗方案的第八版还是2020年8月发布的,而之后只是在疫苗上市后的2021年4月发布了第八版的修订版。


而时隔11个月后,我们终于又看到了新的第九版发布。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本,不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疫情有了重大的变化,疫苗的普及和Omicron的出现和席卷全球;更重要的是,新版本的变化,也意味着我们的防疫方式会开始变化。而这些方向变化,也可以借助新版诊疗方案来一观端倪。


所以今天,我们对诊疗方案上一版(第八版修订版)和新版(第九版)进行了全文对比。将其中重要,并且普通民众应该了解的十几处修改,一一跟大家解读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新版方案中的修改内容远不止今天文章中说明的这些,不过很多变化是关于具体诊断治疗和病毒变异说明等内容,对于我们普通公众来说,并不是最需要了解的内容,如果需要或者感兴趣,可以下载完整版来研读。


那我认为最需要大家关注的修改都有哪些呢?


先列个清单,加粗的部分是划的重点:



一、开篇不再介绍疫情传播现况。

二、将原先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统称为感染者。

三、明确了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四、修改了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说明。

五、明确了无症状者并非少数。

六、明确了疫苗接种者和Omicron感染者以无症状和轻症为主。

七、对于医院发现疑似后的确诊流程做了重要修改。

八、轻症患者改为集中隔离。

九、去除了“氢氧混合吸入气”治疗的建议。

十、在抗病毒治疗内容的有了大幅度的修改

十一、对儿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给出了更明确的建议。

十二、重症和危重症孕妇患者,不再建议“积极终止妊娠”。

十三、降低了阴性康复门槛,Ct值≥35,即可认为已经康复。

十四、解除隔离或出院后,只需7天隔离,不再要求复诊。

十五、修改了疫苗的作用说明,对接种疫苗的建议更加强烈。

十六、降低了对疑似病例接触者的核酸检测要求。



一、在开头的部分,去掉了之前版本开头基本都有的对于疫情传播现况的解释,而是只简单介绍了修改工作。这个变化可以看做对于诊疗新冠肺炎的态度转变:从解决一次全球蔓延的疫情,变为如何治疗一个呼吸道传染疾病。


二、在流行病学特点的传染源部分,传染源的说明不再区分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而是统称为感染者。包括在后文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部分,也将这两者合并为感染者,这属于对医学概念进行了明确。因此从流行病传播的角度,已经确认是否有症状并没有决定性的差异。




三、在传播途径部分,将气溶胶传播从原先的可能改为了确定,并且去掉了“长时间”、“高浓度”的条件限定。说明只要是在封闭环境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都是较高的。



四、在临床表现的症状方面,因为这一年新变种出现后的变化,已经将鼻塞、流鼻涕、咽痛、结膜炎、肌肉痛和腹泻,提升为和嗅觉味觉丧失同级别的症状表现。而发烧、干咳和乏力则是更明确和常见的症状。



五、同样在临床表现部分,因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大量出现,原先“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描述被去掉了。


六、临床表现中的这句话很关键:针对Omicron病毒株这段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的数据,卫健委给出了结论是:以无症状和轻症为主。而且是与“曾接种过疫苗者”并列。


七、在病例的发现与报告这部分,同样有非常重要的改变


1,增加了抗原检测为阳性的情况,结合抗原自测试剂盒最近的上市和宣传,这说明抗原检测可能是未来诊断和发现病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没有大规模检测能力的小城市或农村,抗原检测可能会成为重要的部分。


2,发现疑似病例后,不再要求“医院专家会诊”,而是要求采集样品做核酸或者将样品送到上级医院做核酸检测。


3,不再要求“将疑似病例立即转送定点医院”,而是改为确认核酸结果阳性后,根据病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者送往定点医院治疗。


4,疑似病例只需要间隔超过24小时的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即可排除疑似,不再需要发病7天后做抗体检测。将排除疑似病例的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1天多。


5,将网络直报时间的要求从2小时内,改为“按照规定”,为未来的防疫要求变化留下灵活空间。


这部分的变化之所以重要,就是做好了未来如果出现较多疑似病例后,不会冲击到医疗体系,避免再出现一例疑似病例就让一家医院封院的情况。同时也降低了医院收纳疑似病例的心理压力。



八、另一个划重点的变化来了:轻症改集中隔离!


去掉了原先疑似和确诊都必须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的要求,疑似病例根据上面的说明在首诊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而确诊也会根据症状不同进行区分:


轻症不需要在医院,而是在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隔离,期间得到对症治疗以及病情监控,从而减少病情转重的风险。


如果病情加重,普通、重型、危重型是要在定点医院治疗,而进入ICU的范围则进行了扩充,从原先只有危重型病例,扩为重型、以及有高危风险并有重型倾向的患者,也就是说提前加护治疗,减少患者变为危重型的风险。



九、在治疗疾病的部分,一般治疗中增加了关于注意营养摄入的要求,同时去除了“氢氧混合吸入气”治疗的建议之前想借这个建议忽悠卖货的某些“氢产品”厂家,可以休息了。


十、有关抗病毒治疗的内容有了大幅度的修改。上一版中说明“未发现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等内容删除。推荐了4种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使用说明和禁忌:

1.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

2.单克隆抗体。

3.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

4.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这部分内容修改的重要性,是说明卫健委从这版方案中开始,已经将新冠认为是可以有效治疗的疾病之一。



十一、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部分,对儿童的治疗方式给出了更明确的建议。


十二、在重症和危重症孕妇患者的治疗建议中,去除了原先“积极终止妊娠”的建议,而是改为多学科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必要时才会终止妊娠。这一方面说明了卫健委对于目前重症、危重症患者本身治疗的信心增加,一方面也更加人性化。



十三、这个修改也是最近几天在媒体上讨论很多的:根据新方案,Ct值大于35,就认为是阴性,可以解除隔离或出院。而以往的要求,35-37就是阳性,37-40之间则需要重复做实验。


Ct值越高说明病毒载量越低,传播能力越低,以往我国的要求Ct值很高,也就是说门槛很高。这导致了之前一些Ct已经很高(大于35)的患者,还是长期无法出院,或者核酸检测忽阴忽阳。而经过两年的实践检验,Ct值高于35的时候,已经可以认为没有传染风险,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可以认为已经康复,不具备传播能力,可以出院或者解除隔离了。


调低Ct值的门槛,目的是减少社会成本,不需要让医院将资源用于这些已经康复,没有症状,而且不需要担心有传播风险的患者身上,也可以让患者早些回家和家人团聚,复工,减少对经济的冲击。




十四、对于解除隔离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中,不再要求定点医院与基层医院对每个已经出院的患者病例都保持沟通。同时解除隔离或出院后,原先14天的隔离管理及健康状况监测,减少为7天。以前要求的出院后的两次复诊也取消了。


这些变化都可以减少医疗系统和患者本身的负担,减少感染病例增多可能给医疗系统带来的额外负担。



十五、在预防部分中对疫苗说明部分,有两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不再认为新冠疫苗是“预防感染”,而是明确是“减少感染、发病,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这是符合全世界自Omicron病毒株出现之后的无奈现实。

2,将原先“可接种”改为了更为迫切的“应接种”,并且说明了加强针也是“应接种”。


所以在未来防疫政策中,疫苗,包括加强针接种的必要性更加紧迫。结合前面方案中的各种变化,大家应该会更加心里有数。


十六、最后在日常预防感染的措施建议中,将原先确诊、疑似的接触者都要求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改为了与“感染者”接触,才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疑似病例的接触者,并不再要求主动核酸检测。




以上,是新版新冠诊疗方案中一些和我们普通民众关系比较大的变动。虽然在诊疗方案中并不涉及清零或是共存这些防疫政策的问题,但我们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卫生防疫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调整,减少在病例数增加的时候,对医疗体系造成的冲击;保证不同症状等级的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并且减少因为隔离等原因对医院和个人造成的资源、时间的浪费。


正如我们之前文章中说的:在全球都几乎已经躺平的现在,我们不可能闭关锁国清零一辈子,那就迟早有打开国门,不再消耗大量资源在清零甚至封城上,选择和病毒共存的一天。


但共存从来不等于躺平,我们完全可以做好准备,减少疫情对我们每个人的风险和伤害,减少对医疗体系的冲击。这需要卫生医疗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我们可以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一起实现清零,也当然可以在已经有药物、疫苗和经验的时候,一起实现渐进的共存。


要说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建议的话,一个,就是新方案中最后说的: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疫苗。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还有一个,是给某些同行的:风向正在变化,为了你们自己好,以后别再故意发那种曲解科研论文的恐吓文,也别再造谣恐吓什么疫苗副作用或者新冠让dd变短之类了。流量虽然好,但为了流量撞枪口就什么都没了。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