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感染”,我看不懂
比如,从几十元到一百多的家用便携血氧仪,这种产品和医院仪器自然有准确率的区别。而在实际使用上,它也不可能100%随时精准监控患者的血氧变化,但它有没有可能帮助一些患者及时发现风险?帮助更多感染者不那么提心吊胆?需要为了这个事情争执不休吗?3年前大半个科普圈站队互撕“口罩戴了有多大用”所付出的代价,我还记得。
此外周四文章中忘了说一句,留言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建议:那就是好好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不过今天想聊的不是关于血氧仪如何使用,也不是锻炼,而是文章中的另外一句话:
我们之所以在文章中用“无症状(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样一个带括弧的方式来说明,而且和轻症并列,就是为了防止现在国内对于“无症状”这个词产生的歧义,影响大家的阅读。
但即便如此,后台还是有很多热心读者来提醒我们,“无症状不是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没有肺部阴影”等等。
然后也有一些读者留言希望我们来科普一下“普通人理解的无症状”和“医生理解的无症状”有什么区别。
首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并不是想争论什么,而是因为这些留言,想起了一些让我担忧的地方。所以周末加班简单说几句。
什么是“新冠无症状感染者”?
在我国今年6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其实是有明确说明定义的:那就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 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简单就是说,被判断成“无症状感染者”,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
3,没有发现CT新冠肺炎影像特征。
也就是说,就是无论是表象(发烧咳嗽),还是内在(CT影像)都看不出有病,但核酸是阳性(判定为感染者),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才是无症状感染者。
我不太了解留言中所说“医生理解的无症状”是什么,如果是一些留言提到的,“有发烧咳嗽等症状但是没有CT肺炎影像”,这种情况,按照今年3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就是确诊病例临床3种分型(轻、普通、重)中的轻型确诊病例:没有肺炎表现,而有其他轻微临床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而无症状感染者,不会被记入确诊病例,因此没有对应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案。
为什么《诊疗方案》里不涉及无症状?这就涉及到网上很多人有争议的“为什么要分无症状感染者”,这并不简单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因为医学上认为需要被治疗的“患者”,是身体因为感染疾病被损害的人。而无任何症状的人,他的身体并没有因为病毒而出现不良影响,所以这些人只能叫感染者,不能叫患者。是药三分毒,这些人如果也被当作患者,让他们接受治疗,那就有违背医学伦理的风险了。毕竟人身体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何其多,只要不对身体造成损害,是不需要治疗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认为,这些人只是没有表现出症状,如果以后发现有其他问题了呢?那这就相当于发现了新的症状,对应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就会被列为有症状的患者。
简单的说:“无任何症状”=“没生病”,只是因为特殊疫情情况下,从病毒传播的角度,考虑到社会其他人的健康安全,才委屈把这些没生病的人也隔离起来。这是防疫,并不是治疗。(在这里感谢过去三年那些为大众健康付出牺牲的无症状感染者)
我国这两个方案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是科学和合理的。不仅仅是我国的标准如此,其他国家地区基本也是类似的。比如美国CDC,对于无症状(asymptomatic)新冠感染者的说明是:never develop symptoms/从未出现症状。
所谓从未出现的症状,链接里也有说明,包括:发烧、咳嗽、呼吸短促困难、肌肉疼痛、头疼、喉咙痛、失去味觉、鼻涕、腹泻等......这些症状都没有,才是无症状感染者。
所以,无论是我国的标准,还是国外的定义,无症状都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如果是只有咳嗽发烧,那就是有症状的患者,即便轻微,也是患者了。
那第二个问题来了: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变种,无症状感染者有多少?
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有不少相关的数据可以参考。
去年底奥密克戎刚出现的时候,南非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当时得到的数字是31%。
而今年6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疫苗》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数据也差不多: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者平均比例在32.4%,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38.93%,而在高疫苗接种率的群体中,也较高(35.93%)。
但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这是指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除了无症状感染之外,还有一些症状很轻微的轻症患者,只是嗓子疼几天,或者流点鼻涕,如果不做核酸检测,自己都不知道感染过新冠。
在《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今年8月发表的加州的区域研究显示,56%的感染者是不知道自己最近被奥密克戎感染过的,这里应该是包括无症状,以及症状很轻微,自己当时没怀疑是感染新冠的。
如果是从这些研究来看,奥密克戎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大约是一半上下。
那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问题来了: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很清楚,一直如此,那为什么现在,我又搞不懂“无症状感染者”了呢?
我开始搞不清的时间点,应该是从今年春天开始,当时大家应该还记得,当时在某些地区的感染数字中,无症状感染者突然变得非常高。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无症状=无肺炎症状,发烧咳嗽都不算”的说法。
必须诚恳地说,这种说法有它内在的合理性:毕竟大家都在叫“新冠肺炎”,一个上呼吸道感染,只有发烧流鼻涕咳嗽等症状的人,怎么能说“肺炎确诊”呢?而且这么划分的话,无论是对民众的心理压力也好,还是对主管部门的“业绩压力”也好,都可以缓缓劲,感觉是一举多得。
我觉得这么想也没问题,那就大大方方把感染者划分为三类:“无症状”、“无肺炎症状”,以及“中、重症肺炎患者”就好了。
不过我们的标准并没有改变,所以到今天无症状患者的定义,依旧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而不是“无肺炎影像表现”。
但“无症状感染”的数字,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就基本看不懂了。
直到现在,各省市传播的都是类似的奥密克戎病毒。但各地方的“无症状感染率”却有较大的区别。
比如昨天早上公布的11月18日疫情情况中,我们如果去对比了不同省市的数据,会发现不小的差异:扣除掉无症状转确诊数字后,新发现的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从云南的62%,一直到河北、青海、甘肃的99%,甚至天津、广西、吉林、宁夏、江西五省市的新增中,100%都是无症状感染。
因为这个比例不需要考虑无症状转确诊的情况,所以是什么原因导致病毒在不同地区传播有这么大的差异性呢?
不仅仅是不同省市之间,包括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也很令人匪夷所思。我们看某市11月的确诊数字变化是这样的。
我们把感染者中的无症状比例做个曲线,是这样的:
而曲线上这么忽上忽下的拐点,和当地防疫、核酸政策的变化似乎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的确看不懂了。
很希望主管部门的专业人士出来解答一下这些疑惑。
最后只想说一句:
我自然是没资格也没能力去指点主管部门工作的。请勿误会。
这也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前年我写过美国疫情数据统计的问题,去年也写过台湾地区掩耳盗铃的“校正回归”。今天这篇文章自然也不代表什么站队立场。
如果有立场,那就是科学防疫的立场。只有准确、科学的统计数字,才能帮助防疫工作人员评估疫情变化,做好应对工作,调配医疗资源和自身风险;才能让社会大众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减少恐慌。
无论我们普通民众而言,真正产生恐慌的,并不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是高点低点,而是对数据本身失去信心。民众的信心原本是我们这几年抗击疫情最重要的武器和基础。
而想要维护这样的信心,需要做的,就是统一且确切的统计标准,以及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