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板蓝根等注射液被限制使用,监管中药注射液的成效已经显现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11-26
# 昨天我们的文章是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感染新冠的经历。(点击阅读:你或身边的人得过新冠吗?请分享一下经历吧)留言分享的朋友有很多,在此再次表示感谢,因为远超过100条的精选留言上限,所以无法都精选,我们会在明天整理出一篇文章更全面的展示。
这个月初的时候,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个公告,对于三种药物的说明书,包括警示、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内容做了修改要求。而涉及的三种药物,都是中药注射液:除了注射用黄芪多糖,灯盏花素氯化钠注射液之外,还有一个名字听着很熟悉,板蓝根注射液 
当然,板蓝根这种中成药绝大部分是口服产品,注射液产品使用较少,甚至可能很多人并没有见到过。我们也不需要用这个名字来营造恐慌感。
因为我们今天聊的不是“板蓝根注射液”这一种药品的问题,而是中药注射液这一大类药品这几年被更严格的监管之后,有哪些影响和变化。
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输液,原本就是长期被滥用,导致大量不良反应的重灾区(点击阅读:终于,输液的时代要离去了)。而其中,中药注射液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背后的问题却更严重。
关于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几年前我写了几篇文章聊过:没必要看到“中药”两个字就马上陷入你死我活的站队互撕状态。中药注射液其实是一种传统不传统,科学不科学,中不中,西不西的缝合怪型产品,脱胎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我国长期不严谨的医药管理模式中不断滋生。结果就是一方面为中成药集团们提供了大量的利润,一方面也为社会制造了严重的医疗问题。

*点击阅读:


简单的说:无论是从传统中药的理论逻辑,还是从现代医药的科学视角,中药注射液都是一类完全不合格,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基本没有经过什么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验证。结果就成为了每年医药不良反应的重灾区。

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从这次对3种中药注射液的说明书修改看出 —— 可以造成皮肤、呼吸、肠胃、全身等不良反应,甚至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没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不应使用,也禁止和其他药品混合配佐使用。

而这么严肃的问题,在之前的说明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尚不明确”......(虽然却能宣称自己能治疗从扁桃腺炎、腮腺炎到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疹等各种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从四五年前,我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聊一次这个话题。无非是提醒大家关注,不要认为“尚不明确”就是没风险,可以随便用,尤其是给婴幼儿使用中药注射产品。
而最近这两年我们对这个话题涉及的较少,并不是因为中药注射液突然改头换面了,而是的确在前些年全社会的呼吁和关注下,国家药监部门对于中药注射液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民众也开始了解这方面的风险,因此整体情况开始逐渐好转
在过去这些年每年药监局的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中,中药注射液都是被重点提及的部分。虽然我们经常批评药监等主管部门的工作不足,但批评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当可以看到真正的改进和成绩时,我们也应该贡献出一些掌声。
根据2021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更加完善,所以每年监测到的不良反应记录数字在不断提升。

但我们根据过去3年的报告数字来分析,可以看到,随着连续几年的呼吁,以及监管加强,作为严重不良反应的重灾区,注射给药(主要是静脉输液)的问题逐渐在好转,占比逐渐下降。其中中药注射液占总注射给药严重不良反应数的比例,更是从9.1%,两年就下降到了4.7%,降低了近一半。

在过去连续多年的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都会用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中药注射液的风险,要求各医疗机构限制使用,提示民众相关问题。很多媒体包括我们,也不断提醒大家这样的问题。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正在逐渐被解决。

在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更完善,总报告数增长的背景下,中药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反而下降了几千例,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几千人(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因此避免了遭遇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这的确是令人鼓舞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希望这个趋势可以进一步坚持下去。

当然,不只是中药注射液,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我们也需要关注,在食药监总局对去年全年药品不良反应给出的报告中,给普通民众给出了一些小贴士,涉及到了用药的多个方面,其中有用药原则等大方向,也有一些不良反应较多的具体药物类别的提示,我们最后就汇总一下吧:

怎样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临床上给药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胃肠道给药途径和非经胃肠道给药途径。经胃肠道给药途径,即口服给药途径,常见剂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散剂、溶液剂、丸剂等;非经胃肠道给药途径,即除口服给药途径以外的所有其他途径,如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等,常见剂型如注射剂、喷雾剂、外用溶液剂、滴眼剂、栓剂等。其中,注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


        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口服给药途径,是最常用,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途径,优点是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缺点是未经过人体的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根据用药实际,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为什么中药会引起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中药和其他药品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但是如果不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辨证不当、超说明书功能主治用药,可能使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中药的临床使用亦日趋广泛,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重视。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阿洛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其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似。同其他青霉素类药物一样,接受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治疗的患者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过敏反应更容易发生在具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和/或对多种过敏原有过敏史的患者中,有明显过敏和/或哮喘病史的患者(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应慎用。


        大剂量静脉给予阿洛西林或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包括反射亢进、肌阵挛性抽搐、惊厥和昏迷。另外,本品在临床使用时应现配现用,不宜放置,也不宜与其他药品配伍使用,与其他药品序贯使用时应更换输液器。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

        甲巯咪唑是一种硫脲类抗甲状腺药,是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甲巯咪唑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肝脏毒性和皮肤反应。血液学毒性常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偶见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表现为口腔炎、咽炎、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极少数病例中报告了全血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检查指标升高,罕见肝衰竭,极少数病例中报告了胆汁淤积性黄疸和中毒性肝炎。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瘙痒,严重皮肤反应包括全身性皮炎和红斑狼疮。


        还有一些严重但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胰腺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等。使用甲巯咪唑应通过医师处方,并按医嘱和说明书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当出现口腔炎、咽炎、发热、厌食、恶心、上腹部疼痛、尿黄、皮肤或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此外,甲巯咪唑可能导致先天畸形,育龄女性使用期间应采用有效避孕措施,孕妇使用甲巯咪唑必须由医师进行严格的个体获益/风险评估,且应对孕产妇、胎儿和新生儿进行密切监测。

PD-1/PD-L1类新型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

        PD-1/PD-L1免疫疗法是目前除了常规手术治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外的新抗癌疗法。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近两年开发的新型抗肿瘤药,其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和人体T细胞的结合,使T细胞能正常发挥免疫功能,识别出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


        2018年我国批准了第一个PD-1类抗肿瘤药纳武利尤单抗,此后三年又有十余个PD-1/PD-L1产品上市,如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等,部分品种还进入了医保目录。PD-1/PD-L1类药品临床用量增加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权威杂志发表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结果,PD-1/PD-L1类药物的常见和偶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瘙痒、腹泻、皮疹、恶心、食欲下降、贫血、呼吸困难等。临床应关注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肺炎、肝酶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亢进、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炎等,有些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积极就诊。


        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均高于其他类别的药品,但可以拯救或延长患者的生命。患者应了解抗肿瘤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处置措施,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合理用药,从而获取最大的健康利益。

 患者使用他汀类药品应注意什么?

        他汀类药品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能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为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有效药物。患者使用他汀类药品尤其需要警惕肌病和肝脏不良反应。他汀相关性肌病临床表现包括肌肉酸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实验室检查可见磷酸激酶升高;肝功能受损的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肝酶增高多为一过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或增加剂量的前3个月,一般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患者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警示、禁忌等安全性提示信息,在服药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联系,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更多和健康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健康”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最近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