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赋人权:一支瞌睡大军如何开辟星辰大海?

河南 郭山 芥末堆看教育 2018-10-28

图源|图虫创意 

作者|河南郭山

来源|隐蔽的历史

(一)两个段子


记得上大学时,有位教授如此评价大学课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正在睡觉,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刚刚睡醒,剩余三分之一的同学正在为睡觉做准备工作。”当然,现在的大学课堂,“睡觉”一词,也可以用“玩手机”替代。


还有个略嫌夸大的段子:思修教授忽然停下讲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啊,你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在中间打牌的同学,打牌的声音请小一点!不要影响前边的同学睡觉,也不要干扰后边谈恋爱的同学嘛!


(二)补充段子


尽管中学课堂还没有高校如此夸张,但课堂睡觉现象的愈演愈烈泛滥成灾早已有目共睹。近年来,笔者观摩过不少名牌中学的课堂,除了所谓的“公开课”“展示课”外,几乎所有学校的常态课堂,基本上均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其一、课堂打瞌睡现象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从个别人蔓延到一群人,从偷偷打瞌睡发展为公然补觉;


其二、课间休息几乎完全成为集体性的“补觉”,场面蔚为壮观;


其三、上午八点到九点是学生犯困的高峰期,而要命的是,这个时间段安排的一般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学科;


其四、吊诡的是,无人监管各行其是的自习课,睡觉现象其实并不严重;有人授课的课堂,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反倒成了一颗功效神奇的安眠药。


过去的学生是上课时睡觉,现在的学生是考试时也睡觉。


关于课堂睡觉境界的最经典描述是:“做了个梦,梦到了自己在考试,吓醒后发现自己真的是在考试!”


(三)还是段子


有个同行告诉我,在给学生讲过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等级后,她班的同学为本班课堂睡觉的同学划分了相应的等级:.


  • 偶尔打打瞌睡:教(觉)徒;

  • 每天至少睡一节课:授予主教(觉)称号;

  • 每天睡两节课以上:授予黄衣主教(觉)称号;

  • 每天上下午都睡觉:授予红衣主教(觉)称号;

  • 整天长眠不醒的同学:当之无愧的教(觉)皇。



(四)段子结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酣然入梦了呢?毫无疑问,日益惨烈的升学军备竞赛必须背锅。


一、学生睡眠的时间都去哪了?


睡眠不足,是课堂睡觉现象的罪魁祸首。晚上欠的睡眠帐,最终只能在白天找回来。


理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


现实: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在10个省份调查,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近1亿人。调查显示,学习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00后”高达57%,周末也有34.5%的“00后”睡眠不足9小时,分别较“90后”增加了6.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如果说50--60后的灾难是“生不起病”,70后的焦虑是“养不起老”,80后的痛苦是“买不起房”,90后的烦恼是“结不起婚”,那00后一代人面临的可能是“睡不成觉”。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睡眠?


毫无疑问,是不断延长的学习时间,是变本加厉的升学竞赛,是日益疯狂的作业考试,是恶性应试竞争下的死循环,是学校、老师、补习机构、家长合谋剥夺了孩子们的休息权娱乐权睡觉权。


其一

白天:无限延长的在校时间

根据国家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这里的“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是指上午、下午学校统一组织的教育教学时间,包括晨读、早读、早自习、升国旗、课间休息、大课间、广播操、眼保健操、自习课等。


那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据,“中国青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统计:“00后”小学生超过国家规定在校时间的比例达75%,平均在校8.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6小时超出2.1小时;“00后”初中生超标比例达85.9%,平均在校11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超出了3小时。


在校时间长了,在家休息娱乐的时间当然就减少了。


来看看某超级中学的作息表吧:


备注:表中的所谓“午休”时间,并不是回宿舍休息,而是在教室写所谓的“自助餐”作业。周六、日照常上课,一般一个月才休息一天。


如图的作息时间,在当下大部分内地高中,绝对只能算是很普通的安排了。


看上去,十点半睡眠到五点半起床,似乎还能保证7个小时睡眠,实际上并不尽然,挑灯夜战,通宵写作业(或玩手机)到凌晨的并不罕见。


2018年5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以《打造高中教育创新发展的范本》为题,报道了某县级重点中学的“特色发展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的标题为“标准化人性化管理”,该部分用一段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该校的“先进经验”:当第一缕阳光冉冉升起,校长便提前来到了学校,5:15成为校长的标志。在校园路口,学校领导会准时迎候着各位主任。处室主任每天早5:20,便在操场上迎候着各位班主任;班主任每天早5:25,笑容可掬地迎候着一队队朝气蓬勃的学生(跑操)……。


如果此报道属实,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该校的校长、处室主任和班主任又是几点起床的?又是几点休息的?早上5:25开始跑操,那孩子们又是几点起床的?如此显著违规的作息时间,又是如何能作为“特色发展之路”的“先进经验”而大肆报道的?


其实,类似某中学的这种超负荷工作的“超长待机”现象,不仅在该省早已变本加厉,而且在内地大量省份也是愈演愈烈泛滥成灾。


长年累月如此的煎熬,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还能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吗?



其二

晚上:变本加厉的家庭作业

对于高中生来说,“缺觉”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时间太长。


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缺觉”的主要原因则是家庭作业负担太重。


一份由北京晨报与腾讯教育联合发起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显示,在众多造成学生们睡眠不足的原因中,“作业太多”成为了“罪魁祸首”,以56.67%的投票率高居榜首。在调查中,六成家长表示,孩子每天放学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达1至3小时不等,而超过3小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三成。


根据某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学生写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长为每天2.82小时,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同为亚洲国家,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长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形成反讽的是,日韩两国在最近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综合测试,包括数学、阅读、科学、计算机应用)测试中,成绩却都显著高于中国。也就是说,我们与日韩相比,具备几乎相同的低生育背景、高应试文化传统,比对手多写了几倍的作业,少睡了很多觉,结果学生的综合读、写、算素养反而弱于对手。疲劳战的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付出了更多汗水,得到的反而是更差的结果。


作业写的越多,成绩未必越来越好,身体倒是越来越差。


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中小学生(6-18岁)的近视率,小学阶段是45.7%,初中阶段上升为74.36%,高中阶段高达83.28%。同为普及电脑手机的美国,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综合近视率为10%。中国近视人口占世界近视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有次和同事闲聊,她说自己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写作业都到22:30,孩子疲惫不堪,大人既痛苦又无奈,说着说着,同事竟然潸然泪下。


数据显示,在中国,91.2%的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的高达78%。学生年级越高,家长陪写作业的时间越长,有不少家长每天陪写作业超过4小时。上班、做家务、陪写作业无缝衔接,家长们感到身心俱累,“就像每天都打三份工”。


那你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生的孩子,流着泪也得陪啊。


可以说,恐惧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为不少家长拒生“二胎”的重要原因。


笔者曾在本号组织过一次小投票,其中一个关于完成作业是否熬夜的统计结果如下:



需要熬夜才能完成作业的,占比超过60%。


笔者曾调查过班里的走读生,基本上在12点以前能顺利入睡的是极少数。尤其在高三阶段,大部分学生很难保证每天6个小时睡眠的最低限度,第二天在课堂上倦极欲眠、酣然入梦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其三

周末:泛滥成灾的补习机构

以前的孩子,好歹还能在周末补个懒觉。可现在,除了铺天盖地的周末作业,还有无休无止的补习机构伺候着。周末上补习班,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全民总动员”。


还是本号的投票统计数据:



上文化课补习班的孩子占比超过90%。过去是差生上补习班,现在是优等生也上补习班。入班先测试,成绩不够好,补习机构还不收。


如下图,周末上补习班时长超过一天的同学约三分之一。



周末全天上补习班,意味着周末早上补懒觉的机会被剥夺,身体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加油。


据业内统计,K12(基础教育阶段)课外辅导整体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左右,预计在2020年将升至近7000亿。课外辅导市场的繁荣催生了好未来、新东方、学而思等巨无霸补习机构。仅新东方2017财年营收就高达125.8亿,净利润21.3亿。


当然,由于补习机构几乎是“创业”门槛最低的行业,大量存在的是小规模、不正规的手工作坊式补课机构。


一个内地小城,到底可以有多少课外补习机构?


据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全省补习机构“黑名单”的统计数据,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注意,这仅仅是第一批“黑名单”,不包括通过检查,证照齐全,具备办学资质的补习机构(即所谓“白名单”)。其中一个县城(汝州市)就有269个非法补习机构。


图:内地某四线小城某写字楼并无企业入驻,而是被各类补习机构盘踞,成为夺人眼球的“补习大楼”。


课外培训产业之繁荣,骇人听闻。孩子们教育成本之高,催人泪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8个城市4960个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调研的数据: “00后”上课外班的时间是“90后”的3倍,学习时间正从校内向校外转移。不少同学白天在公立学校正课上“补觉”,下午放学后到补习机构里听课,晚上再回家由家长盯着熬夜赶作业,然后第二天到学校后接着“补觉”。如此周而复始,效率可想而知,上学彻底沦为一种煎熬。 


其四

寒暑假:假期沦为“假”假期

既然学习日忙于上课,休息日奔波于补习机构,那寒暑假呢?是否可以呢彻底休息一下呢?


很多孩子公开表示:害怕开学,更害怕放假。


因为所谓的寒暑假,都早已成了“假”假期,甚至比上学更忙更累。


其一、假期作业比上学的作业还多。上学时,至少老师讲课时还能“休息”一会。


其二、放假就是换了个地方上学。补习机构的老师比公立学校的老师盯的更狠(毕竟收费了,不“狠一点”也对不起高收费)。


以下这些话,已经成了不少老师和机构的口头禅,人为放大了教育恐慌: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

“暑假是用来拉大差距的”;

“暑假是用来弯道超车的”;

“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

“暑假不努力,开学徒伤悲”……


假期的家长,一方面要按学校老师的要求按时微信打卡,定时完成公办学校的作业;一方面还要在特长班、状元班、集训班等各类培训机构奔波;还要抽空培养孩子的课外特长,拓展素质;同时还要让孩子参加游学拓展,游走大江南北……,不少孩子的暑假,可谓360度全方位无缝连接。


 孩子叫苦连天,家长疲于应付。


一个典型案例:浙江某市某校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暑假作业。注意,仅仅是语文一科而已。


刚放暑假时,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的内容如下:



内容一共四种,包括:

  • 写一本练习册;

  • 写3-5篇文章记录“暑假的快乐时光”;

  • 背诵古诗词20篇,并誊写成书法作品;

  • 课外阅读必读书两册,选读书若干,并制作读书卡片,完成读后感。


实事求是的说,有练习、有写作、有阅读、有书法,考虑的已很全面了。从数量上看,对于时长俩月的暑假来说,学生完成的压力不大,不算过分。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暑假过了一个月时,语文老师又通过班级群追加了补充作业,这下,暑假作业由故事片反转为恐怖片。


来看看吧。



来翻译一下,在剩余的不到一个月里,学生要完成的作业有:

  • 复习1-3年级共六册语文书,熟读课文,熟背要求背诵的课文(多少篇?),每天1-2个单元;

  • 每天在田字格上用铅笔练字,练字的内容是上述1-2单元的生字和词语,并拍照上传至班级群;

  • 每天选择一篇美文或者小诗,朗读并录音,将录音最好的一段上传到群里;

  • 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每日摘抄经典段落,记录感想,每日在群里上传阅读的书籍名字、页码。

  • 以上所有任务要求在当天下午五点到晚八点前上传。


分析这份补充作业,不难发现这位语文老师是希望学生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把过去三年的语文课本完整、系统的复习一遍。这可是总复习的要求啊,学生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如此安排科学吗?


如果学生真按这个要求认真完成,估计孩子们一个暑假啥也别干了。


这位老师能否算一算,完整这些作业每天需要多少时间?


或者老师亲自完成一天的语文作业,试试看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是该表扬老师“认真负责”呢,还是该表扬老师“敬业爱生”呢?


别忘了,这只是一门语文学科的作业,还有数学、英语呢。


老师看似“负责”“敬业”,其实是把自己的业绩压力传达到孩子和家长身上。


看到这份追加的作业,部分家长终于忍无可忍,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布置的作业太多。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此事经媒体披露后,不少家长纷纷留言表示支持这位语文老师,认为是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以下留言,实在让人拍案称奇——



作为一名老师,我被这些家长的留言惊呆了。看来,剥夺孩子休息权、娱乐权的,表面看是学校老师和补习机构,实际上是孩子们的父母。我真想问这些家长一句:孩子是亲生的吗?


有如此强有力的家长们配合,孩子们利用暑假放松和休息的美梦彻底破灭。 


二、僵化的教学方式是如何催眠的?


综上所述,睡眠不足是学生课上睡觉的基本原因。那么,学生上课犯困,是否也与僵化呆板的学习模式有关呢?


要知道,在一个空气流通不畅,缺乏肢体活动的狭窄空间内,连续坐上一天,接受七八个老师的高密度知识“轰炸”,有时甚至连课间上厕所的权利也被拖堂的老师剥夺,还要求学生维持意识的清醒,保持高效的学习热情,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什么课堂会越来越“没意思”呢?为什么课堂会成为治疗失眠的“神器”呢?


第一

大班额催眠

大班额是城市学校的普遍现象。其一、大班额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人数在60人以上的班级,几乎无法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讨论教学,只能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如果教师的语言又不够生动幽默的话,这种讲授式教学很容易对学生进行“催眠”。其二、大班额使教师的注意力无法照顾到每个同学,只能大体维持教室秩序,对个别睡觉的同学,老师可能为了照顾教学进度和课堂秩序,不再专门叫醒。


第二

课程设置催眠

现有的课程设置,知识性课程太多,活动性课程太少。本来不多的体音美、计算机、社会实践课程,要么是不开,要么被中高考科目霸占,学生缺乏身体活动、艺术欣赏、动手操作、人际交往的机会,一方面身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整个身心始终处于单调的知识性信息中,很容易形成知识“过载”,不但学习的边际效益递减,而且也会制造大量的课堂“睡神”。


第三

课堂模式催眠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也开发出了所谓主体课堂、互动课堂、自主课堂、探究课堂、任务学习、项目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所谓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但这些新课堂模式要么仅是公开课比赛时的“点缀”“作秀”,要么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应试包装。深入各地学校的常态课堂,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新授课,不难发现以教师讲授、知识传导、应试训练、死记硬背为基本特色的传统课堂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几乎完全没有提问、没有讨论、没有活动的课堂尽管已经不多了,但也不并罕见。


不少学生坦言:某某老师一张嘴,我的上下眼皮就开始打架。 “上课没意思”几乎是不少学生上课犯困的重要原因。


对所谓“好课”的标准,各路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切入的角度太多,比如知识达成、能力提升、情感体验、教学流程、学生活动等等。笔者无意就此展开课堂教学的专业探讨,只想提出两个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会加剧学生的课堂“犯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减少学生犯困?


个人认为,“不拖堂”应该是教师维持的的基本职业规范;“无人睡觉”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职业标杆。



第四

学生动力欠缺

当然,毋庸置疑,在课堂上睡觉的是学生本人。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课堂,同样的班级,总是有始终元气满满,斗志高昂的学霸,也不乏整天萎靡不振魂不守舍的“特困生”。除了身体素质差别外,学习动力不足可能是部分同学长期犯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不是万能的,应试教育更不是万能的,对于这部分同学,可能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提升自控力,而是要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第五

尴尬的家校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随着家校关系的复杂化,面对部分上课睡觉的同学,老师不是不想管,而是不敢管。因为管了,有可能会被熊孩子回怼,或者在期末评教中被睡觉的同学打“差评”。学生违纪,老师正常处理,也常得不到家长的理解,甚至演变为家校之间的暴力冲突。长期以往,部分教师开启自保模式,对学生上课睡觉也就顺其自然熟视无睹了。当然,这部分老师可能也是贯彻了mao主席的最高指示。mao主席在1964年一次座谈会上就明确说:……先生讲课,要允许学生打瞌睡,与其睁着眼睛听着没味道,不如打打瞌睡养养脑筋。 


普及一下睡眠的益处


睡眠是天赋人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笑他满朝朱紫贵,怎如我一枕黑甜乡。”。这里的“黑甜乡”说的就是睡眠。


来普及一些关于睡眠的知识吧:


  • 睡眠几乎是所有动物维持身体机能和自我修复的生理机制,包括水母;

  • 健康人可以忍受三天饥饿仍保持记忆力,而一天不睡觉就会记忆力衰退;

  • 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消脂蛋白浓度下降,进而导致人体肥胖;

  • 睡眠不足会引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提升,使得罹患心脑血管风险大增;

  • 睡眠不足会扰乱人体细胞分裂和修复机制,使得人体细胞癌变概率增加;

  • 睡眠不足会大致皮肤新陈代谢紊乱,进而加剧皮肤老化和皱纹增加;

  • 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体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进而抑制儿童长高;

  • 睡眠不醉会导致T细胞减少,人体免疫系统紊乱,加剧感染疾病风险;

  • 睡眠不足会影响意志力和注意力,直接导致学习自控力下降;

  • ……

  • 睡眠不足,简直是人生的万恶之源。


反思:瞌睡大军能开辟“星辰大海”吗?


是结束这篇冗长催眠文章的时候了。


本文表面上探讨的是“为何上课睡觉的孩子越来越多”,实际本意是想反证当下基础教育生态恶化、课堂教学生态僵化所导致的孩子生命状态的劣化和对民族未来的持续矮化。


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当孩子们付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减少了更多的睡眠时间,以致于无法支撑终于在课堂上酣然入梦时;


当家长们支付了更高的教育成本,牺牲了更多的家庭幸福,以致于无法忍受终于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时;


当老师们投入了更多的教学精力,沦陷了更多的的社会声誉,以致于难以为继终于用脚投票纷纷跳槽时;


当所有的孩子、老师、家长都越来越累时……


孩子们的学业排名真的会提高吗?


孩子们的社会阶层真的会跨越吗?


下一代的国民素质真的会提升吗?


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真能逆袭吗?


……


应试模式四十年了,我们大学生数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速,可是:


为何我们的教育体制在批量制造着大量的撒谎者呢(最近的答题卡“掉包门”揭开了自招论文造假的产业链。)?


为何在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的核心技术总是屡屡受制于人呢?


为何我们的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可却依然缺乏自主原创的重大创新呢?


为何我们的留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可在世界各地高端人才竞争中却屡屡输给基础教育糟糕的印度人呢?


一支浩浩荡荡的应试大军瞌睡大军能开创未来的星辰大海吗?


在本号此前的其他推文中,笔者早已反复论证过这样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实:


中国当下升学导向的基础教育体系,从收益角度看是一个总量恒定的“零和博弈”(名牌大学的学位是恒定的);从成本角度看是一个成本持续增加的“负和博弈”;最终游戏参与者过度竞争的结果是,所有人都置身于边际收益递减的“纳什均衡”,即在教育投入持续走高的同时,教育投资的回报并不增加,甚至考还在减少。


当所有人都发疯地补课时,所有补课参与者获得的排名与不补课时相同,只是大家更累了花钱更多了;


当所有人都发疯地写作业,所有人获得的排名与少写作业时相同,只是大家更累了学生也更厌学了;


当所有人都发疯地买学区房,所有人获得的学位与过去相同,只是大家投入的经济成本更高了。


付出了如此多的金钱、眼泪,孩子和家长们得到的只是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结果。


但吊诡的是,谁也不敢先停下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隐蔽的历史”,作者河南郭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


银龄计划

明星代言

为国生娃

教育新零售

港股教育板

解读送审稿

GET2018

教育 + AI

投资弯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