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在线上课,教学设计中有哪些盲点?|一线
△ 图片来源:unsplash
♪ 作者|宋衍
♪ 来源|投稿
提到在线教学,大家肯定会联想到很多高大上的平台,丰富的视频资源,酷炫的技术手段,资源不再只是平台上的信息,老师、学习者都成为资源的一部分,建立起资源与资源,学习者与资源的有效联结,最终提供丰富的数据统计,给予学习者与老师有效的支持。
对于一个长期高效地在线学习过程,以上这些确实都必不可少,但这需要有效地在线学习规划以及对于师生一段时间的陪伴,让师生都能适应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前的这一次突发的在线学习热,需要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提前抓住要点,避免陷入技术的盲区,专注于对于技术平台的使用,而陷入了在线学习本身不足而带来的困扰。老师们也许会突击制作了大量视频微课,或者开设了很多直播线上课程,也许学生们也都点开看了,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同时返校后生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而导致进一步陷入差异化带来的进退两难的问题。
在线学习与传统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区别,普通学生在不适应这种没有老师关注着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会由于其学习适应力,学习动机,以及对技术使用能力的限制等等因素带来非常大的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在线学习适应是需要一个阶段和陪伴过程的。
在线课程最大的风险:
学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在网上迷失或者完全脱离
评价方案不明确,学生没有获得感
交互反馈不及时,学生中断后无法继续跟上
家校沟通,需要和家长密切配合,避免产生不理解或其他舆论
因此在最初的设计阶段需要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关注:
01
明确这个阶段面向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我们具体希望学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限目标,精细化设计,高效达成。
02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结果
在线学习的传递效果一定会很低(不管有没有做直播、视频录播(他可能走神了,或者完全不敢兴趣,而这个时候老师是无法知觉的))。
如果没有有效且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很差,同时会产生非常大的生生差异。所有的资源供给都需要围绕学习任务组织,不管是最终用能力测试的方法,还是任务完成汇报的方式,我们需要:
明确学生具体需要做哪几步任务,子任务完成时的提交成果是什么?
这些任务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
最终怎样评价?
最最最重要,怎么样的任务是孩子喜欢的,愿意远程去学习与完成的!
03
需要提供及时的反馈
教育技术的太多研究都会提到这一点,在线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及时反馈的问题会很大程度上中断学生的学习。不管是知识学习的问题(看不懂,完全进行不了下一步),还是技术平台的问题(阻断了学习渠道)。因此需要老师们根据学习任务和评价方案,持续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完成状态进行跟踪、鼓励|督促。同时及时反馈,需要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知识问题,以及平台使用问题等。
04
技术具体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这样短期的在线学习,学习者无法得到有效培训和陪伴的在线学习,技术主要助力于两个环节,1.资源整合与传播,2.提供有效的反馈通道。
因此建议面向一个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聚焦在1种视频与资源提供方式+1种答疑方式上,避免学生过多渠道接受信息,同时降低对工具的学习成本。
因此不要过度关注于使用技术本身,而忽略了我们老师们对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的最大优势,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技术的辅助作用,希望我们一起加油,协助学生完成这段时间的学习。
05
来自一线的一些建议
考虑目标定位低一点:恢复学生的学习状态,用大时段的时间控制,逐步恢复学生的学习节奏,建议不要苛求精细化控制。
不要把线上教学当成线下的复制或迁移,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任务,适当调整顺序,同时整体学习量一定是小于线下教学的
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适应,当你觉得不熟悉技术的同时,学生同样不适应在线的学习。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家里网络情况,这个全国都一样,家校共育也需要孩子自己成长。
不要只关注于学习任务,也要注意舆情,主要是家长、学生的反馈,避免在本身本憋在家里烦躁的情绪上,进一步引发其他矛盾
现有的资源很多,你对着PPT单独录一遍不一定比现有资源好。另外考虑学生实际的家庭情况,提供视频资源,不一定比完整的学习方案+学习文档强
使用简单的技术收集意见反馈(微信的打卡,问卷星,企业微信群填表),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单独微信|电话辅导帮助
注:文来自于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本文作者北京市十一学校信息中心 宋衍。
采访线索征集
疫情蔓延之下,对于大部分在服务业、制造业里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尽管各地正陆续复工复产,但距离经济恢复元气还有一段时间。
那些因疫情无法返乡的农民工在等待中度日如年,而返乡的农民工又何尝不想着来年的出路,其中又以湖北的农民工为甚。
疫情中的农民工群体经历了什么,遇到了哪些以往不曾有过的问题和挑战?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之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又有哪些变化,他们还能如期就学吗,现在遇到了哪些困惑……
如果您是农民工群体的一员或者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刚好经历或知道如上述所说的一些故事,希望能跟我们取得联系,这是我们同事的联系方式:
微信:wujianjie1991
电话:13683267219
邮箱:jianjie.wu@jmdedu.com
推荐阅读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