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纠缠》(作者/马原)颁奖词
小说围绕着一桩遗产纠纷延展出各种事件,内容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娴熟灵动的叙事和操控精当的文字背后,渗透着人情的温暖,而小说的核心,则是一个卡夫卡式的现代主题——纠缠。“纠缠”是人类面对的普遍状态,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纠缠之中。
《黄泥地》(作者/刘庆邦)颁奖词
《黄泥地》以独到的语言、娴熟的叙事、细致的笔触,书写了对故土乡村无限的爱。作品直面中国当下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基层组织的腐败、乡绅阶层的瓦解与崩溃,试图从人性与文化的层面,探讨国民性中的泥泞性,纠缠性,堪称是一曲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没落的挽歌。
《吾血吾土》(作者/范稳)颁奖词
《吾血吾土》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互交融,展现抗战前后数十年岁月中,他们的追求与彷徨、苦难与辉煌。小说语言富有诗意,情感充沛又跳跃灵动,开辟了抗战文学的一种全新范式。
中篇小说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者/方方)颁奖词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城市中“蚁族”式挣扎的悲剧故事,通过涂自强短暂一生的艰辛困苦、任劳任怨、毫无出路、最后积劳成疾而死的个人命运,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悲伤,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伤。
《绝杀》(作者/陈鹏)颁奖词
每次卑怯软弱的背叛,都必须以加倍的勇敢去洗刷。《绝杀》描述了在业余足球联赛中颇负盛名的前锋李果,为一次假球事件付出的爱情、友谊甚至正常生活的崩溃。爱情与欲望、尊严与羞耻,这些严肃神圣的情感,也在崩溃与救赎中得到饱满紧张地呈现。
《中山装》(作者/尤凤伟)颁奖词
《中山装》以老家的养子想要一件“中山装”,将军儿子回故里赠送遗物为主线,展示了当代社会欲望的复杂性,映射出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的“断裂”与对峙,叙事在现实与历史间跳跃,表面平缓温和,内质却奇崛锋锐,于平淡中见出深度和意味。
《所有路的尽头》(作者/弋舟)颁奖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群满怀理想主义激情的青年,初涉人世便被风雨打湿翅膀,失散流离,《所有路的尽头》对此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书写,小说始终笼罩着一股沉郁喟叹的调式,让人回望时代的忧伤。
《世间已无陈金芳》(作者/石一枫)颁奖词
《世间已无陈金芳》提供了极富代表性的当代命运故事、当代性格、当代人物。女主人公从农村少女陈金芳到都市艺术商人陈予倩华丽而苍凉的转身,散发出盖茨比、拉斯蒂涅、嘉丽妹妹等经典形象的气息。
《滚钩》(作者/陈应松)颁奖词
《滚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成骑麻矛盾冲突着的人性世界的表现上,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作品对于现实社会力透纸背的批判与反思,已达社会伦理的深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人与社会。
短篇小说
《圆月高悬》(作者/周大新)颁奖词
《明月高悬》是皇帝微服私访惩恶扬善的故事,别致而细密的叙述、精湛的结构让这则古老故事焕发光彩,充满新意。作品在叙述技巧上达到了相当高度,将技巧与内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小姨》(作者/黄咏梅)颁奖词
在童年的“我”看来,无厘头的小姨显得亲切又怪异。随着故事的展开,小姨反常的行为举止背后浮现出隐藏的逻辑。对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而言,青春期的一次伤害带来了一生无法缓释的伤痛。
《朱红和深蓝》(作者/黎晗)颁奖词
黎晗的小说总是试图通过一个精心挑选的片断和视角,来打探、解读中国当代人的生存隐秘或传统文化的神秘流变。某些隐晦无奈的苦楚,某些掩映诡异的意蕴,被他节制而精确的叙事一一捕捉,并呈现得那么意味深长。
《当我看不见你目光的时候》(作者/王威廉)颁奖词
感化罪犯,这样一个已经程序化的情节设置,因为犯罪手段的奇异,以及随着情节展露的富有典型意味的时代病症和个人经历,闪射出别样的光彩。王威廉的小说有他独特的个人追求,它们具备一种特殊品质和能力,能将卑微小人物的荒诞人生,演绎得丝丝入扣,并在荒诞和严谨的对峙中,饱含浓郁的时代忧思和精妙隐喻。
散文
《冬日札记》(作者/雨蛙)颁奖词
《冬日札记》是一篇复调散文,在作者精致文字中,平行着对木心的阅读与猫和老鼠的游戏,两者构成了冬日场景,看似无关,实则同样在场,并有一种互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木心。
《尚义街6号——生活、纪录片、人》(作者/于坚)颁奖词
于坚的散文《尚义街6号——生活、纪录片、人》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活动为经纬,以诗人的笔触、叙事的结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浪漫、激情和理想,堪称中国版的《人,岁月,生活》。
《驾驶的隐喻》(作者/鱼禾)颁奖词
《驾驶的隐喻》以汽车作为隐喻主体,探讨了驶主体和世界的关系,以及现代人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驾驶延展了人类的存在空间,也让人类服从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试图挣脱而无又从挣脱。
《果园记》(作者/苏宁)颁奖词
在城市的大兴土木之前,曾经的朴实、善良、勤劳,以劳动获取报答的农业社会的人们,在时代大环境引导和诱惑下,进入城市工业化生活状态。《果园记》用文字保存了城市化进程中被扩展进城市的乡村生活部分,是一份诚实温暖的记录。
《方丈眺危楼》(作者/张承志)颁奖词
《方丈眺危楼》不啻于一篇当代的《盛世危言》。它行进至世界文明史的纵深,将他乡的“灾难”叙事作为当下强国危机的参照,更由“居所”这一人与世界最简单的空间关系,反思个人、社会、民族乃至文明的安身立命之所,炽热的现实关怀潜行在波澜不惊的引述背后。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者/沈浩波)颁奖词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触及了生命的终极追问。在这里,沈浩波追本溯源,回望和梳理自己诗歌写作的源头,他直面当下乡村酷烈的生存现实,层层剥开有关生死的秘密,冷峻的文字背后跃动的是一个赤子之心。
诗歌
《诗人之心》(诗人/沈苇)颁奖词
《诗人之心》写得凝神、深入而宽阔,看似信手拈来的简短句子,却饱含诗人的匠心,张力十足,有着当下汉语诗歌少有的内在硬度和刀砍斧劈般的力量,这里有手艺的磨砺,更有写作者对世事人心的洞悉,对自我的逼问和坦诚剖白。
《吕德安的诗》(诗人/吕德安)颁奖词
《吕德安的诗》没有丝毫的装模作样和故作高深,而且异常朴素,干净,他不是心向原野,而是心向自然,不是远离现实,而是从另一层面上强势回归现实。他的诗中沉淀着足够的当代性和未来性。
《去年在耶路撒冷》(诗人/刘立云)颁奖词
《去年在耶路撒冷》将书写对象定位于遥远的以色列,定位于已经逝去的伊扎克·拉宾和著名的哭墙,但并不拘泥于还原人物和事件,而是注入了作为一个中国诗人的深度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唤。
《她们》(诗人/娜夜)颁奖词
在《她们》这组诗里,不见了熟悉的的大漠孤烟和草原雪峰,沈苇将笔触驻留于内心的柔软之处,书写了对几位女性的关爱、牵念和向往,言辞切切,朴素真挚,呈现了一个诗人的铁骨柔情和殷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