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城市的文学可以互相照亮”|第二届中俄十月文学论坛:“北京故事”与“莫斯科故事”在京举办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论坛嘉宾在十月文学院合影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先生
莫斯科十月杂志主编伊琳娜·巴尔梅托娃
刘文飞
翻译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
2017年10月17日,第二届中俄十月文学论坛在北京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杂志社、俄罗斯《十月》杂志社、首都师范大学斯拉夫中心联袂举办,莫斯科《十月》杂志主编伊琳娜·巴尔梅托娃率领克谢尼娅·德拉贡斯卡娅、德米特里·达尼洛夫、叶夫盖尼娅·捷季娜等三位俄罗斯作家,与北京《十月》杂志推举的叶广芩、邱华栋、晓航、荆永鸣等四位中方作家,就“北京故事”与“莫斯科故事”这一主题展开对谈。
批评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
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邱华栋
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晓 航
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荆永鸣/作家
俄罗斯文学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作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巨大推动自不待言;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也曾对俄罗斯作家产生过影响,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就醉心于中国的先秦诸子。但近些年来,两国读者对对方作家的最新创作成果所知甚少,在两国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为弥补上述缺憾,2014年10月,得益于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先生的鼎力支持,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北京《十月》编辑部与莫斯科《十月》编辑部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十月》文学论坛”,此后,两家《十月》携手,在中俄两国举办了包括文学研讨会、作家代表团互访、专题文学讲座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为两国文学界的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7年,正值国家“一带一路”顶层战略全面推行之际,为持续并加强这一良好、有益的文学关系,两家《十月》杂志又再次合作,在2017年10月号上辟出专辑,以“北京故事”和“莫斯科故事”为题,组织两国作家创作多篇小说作品,互译后同时刊出。这些作品均为反映两国首都当代生活的最新小说,“北京故事”包括四部中篇:叶广苓的《豆汁记》、邱华栋的《蒸锅与古琴》、荆永鸣的《出京记》和晓航的《霾永远在我们心中》;“莫斯科故事”是一组围绕莫斯科这座城市的风格各异的15个短篇。作家们让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城市的演变进程相互交织,将两座城市当下的生活现实与其丰厚的历史积淀融为一体,对城与人、城与国家、城与民族历史的相互关系进行文学叙事。此次论坛就是选取这些代表作家和作品为具体讨论内容,就中俄当代文学的现状、及未来合作展开研讨。
克谢尼娅·德拉贡斯卡娅
俄国作家
德米特里·达尼洛夫
俄国作家、诗人
叶夫盖尼娅·捷季娜
俄国作家
两本《十月》杂志都是两国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都与时代有密切的关联,都推出过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俄罗斯《十月》杂志创刊于1924年5月,参与创刊者有富尔曼诺夫、绥拉菲莫维奇和法捷耶夫,肖洛霍夫、戈尔巴托夫、苏尔科夫等曾任编委,马雅可夫斯基的《放声歌唱》,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普拉东诺夫和左琴科的短篇小说,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雷巴科夫的《沉重的黄沙》均发表在该杂志。中国《十月》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新时期创刊最早的大型文学期刊,创刊30年来发行量一直稳居国内文学期刊前列,莫言的《生死疲劳》,王蒙的《蝴蝶》,高行健的《车站》,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均发表在《十月》。两家《十月》的合作,见证了两国文学界的深厚友谊。两家《十月》商定,将继续不定期地组织两国同行交流互访、作品互译与出版。这次在两家杂志刊发的作品,还将择机出版两个单行本,分别是用中文出版的《莫斯科故事》和用俄语出版的《北京故事》。
隋 然
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宗琥
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徐先玉
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俄十月文学论坛现场一
中俄十月文学论坛现场二
中俄十月文学论坛现场三
“不同城市的文学互相之间是可以照亮的。”在论坛现场,批评家孟繁华发表了他对这次中俄两本《十月》交流活动的看法,“俄罗斯作家让我们看到他们关于短篇小说另外一个写法,这十几篇作品的写法和我们所理解的短篇小说的写法完全不一样,我看完后非常震惊,这个是小说吗?俄罗斯作家强调主体性,相比较我们的书写更具客观性,且更丰富,这种比照有文化差异性,同时也是我们互相发现的过程。”
本次论坛是“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之一。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