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专稿︱计文君:问津者之路(创作谈)

计文君 十月杂志 2020-02-14


计文君,河南许昌人,艺术学博士。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小说集《帅旦》《剔红》《窑变》《白头吟》等,曾获人民文学奖、杜甫文学奖、《中国作家》中篇小说奖等多种国内文学奖项,著有《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

问津者之路

计文君


看当时的写作札记,2018年1月4日,正在感冒中。去年冬天那场让很多人从头疼到骨头缝里的病毒性感冒,我也没能躲过去。记忆中有几天只能躺着。

 

我在札记里写:

 

感冒似乎好了不少,早上开了半天的空调,把卧室弄到28度,洗了澡,然后给自己做了碗面,中午安睡,直到被电话叫醒。

晚上6点多,开始写《婴之未孩》。

写到十点半,两千字出来,流畅,随物婉转。

 

《婴之未孩》最初的那两千字,我不知道最后还剩几个,接下去有九稿的修改。如果不是感冒,一周前就会开始写了。《婴之未孩》是同一主题系列作品的第一篇,看札记,从十一月底就开始写每一篇的构思大纲——虽然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被颠覆。

 

被颠覆和修改的只是路径,对于要抵达的目的地,我是坚定的——虽然对能否抵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尤其这个系列,追问生之意义,宛如寻找桃花源,无意间找到的是渔人,而后来的问津者,则会“不复得路”。但既然起心寻找,已经是问津者了。恬不知耻地用熊十力写给刘静窗信里的话鼓励自己,“虽上圣有广长舌,无法向未问津人开口也。”

 

我和《婴之未孩》里的人物一起,出发了。

 

《婴之未孩》写的是“意义的损耗”。我们身处一个意义分泌过于旺盛的时代——数以千万计以内容生产者为名的媒介是功能亢进的腺体,数以亿计的个人社交媒体是变得粗大的毛孔,都在随时随地生产“意义”——从生到死,爱恨情仇,吃喝拉撒……

 

吊诡的是,在今天,无论生活方式还是话语方式,在承载意义的时候,都如手掬水一般,迅速消耗完了。然而人是一种缺乏意义就无法生存的物种,虽然未必人人自觉到这一点。这不是人类的新问题,只是在今天变得格外戏剧性。

 

老子所谓的“婴之未孩”,如果说曾经作为一种可能的道路,原本就是少有人能走的路,在今天,只怕更无人问津。绝大多数时候,如果出现,只能沦为表演,恰如《婴之未孩》结尾时,苏卿抱着婴儿出现在舞台上。

 

意义的载体是故事,人类信靠着故事,才成为人类——无论你信靠的是老子孔子的故事,耶稣佛陀的故事,还是达尔文马克思海德格尔的故事,抑或迄今为止最为宏大壮阔的人类故事——资本与消费。

 

信靠是个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而真实是一种需要艰难学习才能得到的生命能力,在意义被迅速损耗的今天,愈发罕见。我们对所有的故事,都是将信将疑且信且疑,于是我们在人生某些时刻会慌乱,会无助,像小说的男主人公甘田。

 

甘田始终无法把自己悬挂在任何一个故事体系之上,晃晃悠悠地飘着。这种孤悬于外、无处归依的处境,是绝境——任何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步就会跨了进去——所谓的“人生步步是绝境”,约略说的就是这个。

 

《婴之未孩》里繁华热闹又荒寒冰冷的都市,每天都有人陷入绝境又抓着某根故事的游丝挣出头来,顽强地深吸一口气,生活下去了。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腺体”分泌这样的意义:谁不是一边崩溃大哭,一边坚强生活呢?

 

身处“隐性绝境”的甘田遇上了身处“显性绝境”的艾冬,他们之间没有气力生成爱情——抑或,他们也无法轻信那个名为“爱情”的故事。但我喜欢他们之间展现出来的善意与美好,阴差阳错地因着对方产生改变,好在是朝着清新、洁净处去变,虽然艰难,但他们却稳稳地走过来了,丝毫偏斜,一步就踩到污泥浊水里去了……

 

2018年的大年初一,在那个名为毛里求斯的小岛上,南印度洋的夏日阳光下,我想象着生活在北京一隅的甘田与艾冬,如何面对这个春节——《婴之未孩》第九稿写完,但甘田与艾冬的“问津”之路,才刚走出去没几步。

 

七月份,天气越来越热,窗外蝉声嘹亮,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汉玉蝉》已经发了出来。因为要写创作谈,重读这篇时看到一句话,是甘田的自省,“他跟着她不知不觉走出去好远了”。那个她,自然是艾冬。

 

艾冬与甘田之间的艰难,无关功利,也无关风月——他们在携手寻路。

当时写下那句话的时候,也是自然而然,并没有特别的喻意,此刻返回头看,忽然发现宛若谶语——这个系列的第三篇《问津》,开篇的标题是“忘路之远近”,原来人物比我知道的更早……

 

甘田与艾冬也经历了一个多雨的夏天,看到了秋日的晴空——今年北京的秋天,格外有秋天的模样——小说中人物经历的时间,与我写作的时间,是同步的。

 

《问津变》这一系列小说的共同主题,就是“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的终极追问,这种近乎“直播”的叙事时间设置,凸显了凌空蹈虚的古老问题与我们琐碎纷繁的当下日常,息息相关。

 

虚构叙事中的“当下性”与“拟真性”,是我的自觉选择。经验书写的逼真复杂,对我而言是,是技艺上的基本要求,是小说写作者的本分,是叙事的起点。在完成最后一篇《桃花源》的写作之后,我又回看《婴之未孩》,才发现这一年的彼此砥砺,我和我的人物,都不复来时面目,我们依然在寻路前行,期待着峻岭茂林之后,豁然开朗……

 

2018年11月28日

《十月》,2018年第5期目录

特  稿

《十月》: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的缩影/7  孟繁华


中篇小说

婴之未孩/14  计文君

鳄鱼猎人/44  邱华栋

鸟兽散/92  包  倬


短篇小说

棚户区的毕尔/63  王祥夫

禁指/81  斯继东

旧铁轨/187  夜 子

七日之约/179  高满航


小说新干线

突然响起一阵火山灰/114  徐  衎

乌鸦工厂/142  徐  衎

隐喻解说者说(创作谈)/159  徐  衎

因犹疑与困惘而写(评价)/161  李蔚超


散  文

邮局/77  李敬泽

李庄行/195  李 浩  张怡微  林森  朱山坡  文珍


思想者说

生生之门/163  叶浅韵


科技工作者纪事

他像高铁一样奔跑……/210  李木马  黄丽荣  刘华


诗  歌

半梦幻状态/226  王学芯

从庸常中升起的/229  毛子

被闪电照亮/232  沉河

诗二首/235  老贺

余生纪念碑/237  朱涛


艺  术

封面  俯瞰·微揽之一(油画)薛广陈

封  二  三 名作手稿


封面设计赵平宇

篇名题字钟海涛

悦-读

2018-5《十月》·思想者说(选读)︱叶浅韵:生生之门

2018-5《十月》·思想者说︱叶浅韵:生生之门(续读)

2018-4《十月》•思想者说(选读)|偏移与乡愁:安德洛玛克的故事(吴雅凌)

思想者说|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关于一种历史剧的编撰

2017-5《十月》•思想者说|余华:爸爸出差时

2018-1《十月》•思想者说|张清华:万古愁,或灵敏之作为中国诗歌的精神

2017-6《十月》•思想者说|敬文东:日常生活

2017-4《十月》•思想者说|李敬泽:机场(微信版)

2016-6《十月》·思想者说|西川:唐诗的读法(选读1)

2016-6《十月》·思想者说|西川:唐诗的读法(选读2)

2016-6《十月》·思想者说|西川:唐诗的读法(选读3)

思想者说|梁鸿鹰:安放自我(微信版)

思想者说|黄灯:回馈乡村,何以可能?

思想者说|韩少功:守住秘密的舞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