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在温州市瓯海区颁奖 贾樟柯、沈芸、彤子、半夏获奖
在作家琦君的故乡,贾樟柯、沈芸、彤子、半夏获奖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徐可,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宁肯,《花城》副主编李倩倩,中国煤炭文联副主席徐迅,《鸭绿江》副主编宋晓杰,《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赵晓梦,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等出席颁奖典礼。
同时出席本次颁奖典礼的还有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平生,温州市文联秘书长曹凌云,中共瓯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延鸿,瓯海区人大副主任潘小林,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照光,瓯海区政协副主席李芍等市、区领导。
中共瓯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延鸿致开幕词:“琦君先生是从瓯海走出去的散文大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瓯海开始挖掘琦君文化。近年来,高水平打造琦君纪念馆、琦君研究会,开设琦君讲坛。特别是联合《十月》杂志共同合办的散文奖项,扩大琦君的影响力,让大家提到温州、提到瓯海时不仅仅想到民营经济。”
今年的第四届“琦君散文奖”,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投票方式评出3篇“作品奖”和1部“特别奖”作品。
获得“作品奖”的分别是:贾樟柯《穿越乡村的时间》(《十月》2019年第3期)、沈芸《南竹竿胡同113号》(《花城》2019年第4期)、彤子《生活在高处》(《作品》2019年第7期)。
“特别奖”作品是半夏《与虫在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评委会的授奖词称:“他把所有对世界的感受、理解和表达都定义为文学,他把乡村装进自己的精神行李,循着足底泥土的痕迹开出艺术之花。这是一位电影导演对家乡学子、也是对世界朴素而诚恳的告白:文学如何成为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共情方式和思维方法,成为每个人确认自我、发现真知、保存记忆的途径。你是谁,从何而来,去向何处,个体与时代经验催生的每一次性命攸关的表述里,文学与电影正同船共渡,驶入隐喻的暴风雪中。”
据介绍,在电影领域获得诸多奖项的贾樟柯,这是第二次领取文学奖项。他在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这样阐释自己写作的“乡愁”:在电影剧本之外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就是一种生理需要。一拿起笔写作,思维就会回到出发的源点——故乡。“我们要从这个源点去接触、体悟世界的变化。”
对已经举办四届的琦君散文奖,贾樟柯寄语说:“这个奖会鼓励一代代写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为更多的阅读者提供写作、阅读、分享相结合的契机。”
沈芸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我的家族在浙江绵延了几百年,我所有乡愁的概念都是从亲人那里得来的。我所有写作的原动力也都是源于记忆。我不认为这些写作都是单向的记录,记忆是有血有肉的。”
授奖词这样说:“高处的劳作,低处的命运。《生活在高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列克谢维奇的创作。她们同样以真诚的文学品质直面社会底层的苦难,文字颤动伊始就注定了尘土飞扬。彤子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眼光来观照‘高处’的生活,客观冷静地揭示剖析社会现实问题和建筑工地女工‘低处’的命运。从个体到群体,众多建筑女工形象跃然纸上,组成众声喧哗、多元复杂的现实社会图景,带领读者在一场生命游走里体验不一样的坚硬人生。”
彤子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一群女工,这批姐妹们,谢谢她们把我带到这里来。”
因为工作的关系,彤子经常出现在工地第一线,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比男人更能熬、更强悍的女人”。在工作中她们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在生活中还要做好妈妈、媳妇。这些质朴的女性打动了彤子,她也呼吁外界更多关注她们。
评委会的授奖词这样说:“一次文学与科学的田野携手,一本饱含美与深情的博物学笔记。五年来,半夏俯身大地,用文学接驳自然情怀,用对虫类的友爱之心,生动阐述了所有生命物种的周期节律。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作者嫁接其生物学背景,在野阅微,当了一回“荒野侦探”。这是人类单眼与虫类复眼的对视时刻,是后工业时代人对自然的克己复礼,人类与另类物种这一命运共同体,有如复调音乐,声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统一。”
半夏在颁奖现场表示:“与虫在野,就是与虫在一起玩,与自然玩得好一点。我用手机拍,走到自然里拍虫子,拍了五年,写了五年。虫子来到地球上已经有几亿岁,我们人还没有,人与世界上所有的草木虫子都是命运共同体,自然里蕴含着对世界的救赎,我觉得我在拍虫子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救赎。自然对我们人讲很多话,很多信息给到我们,但是人只聆听了一点点。没有自然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完整存在。对自然寄予情感,就会对环境关心,这是我们以后的方向,人类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颁奖仪式过后,还举行了著名作家宁肯关于《中关村笔记》的文化讲座,以及“十月作家创作基地”诗歌创作交流活动等。
(摄影:潘胜波)
▼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