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修订版) | 何谓“犹太性”及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阶段
美国犹太文学
(修订版)
乔国强 /著
出版时间:2019/10
ISBN:978-7-5446-5806-5/I
定价:118.00元(优惠价:94.40元)
何谓“犹太性”?
对犹太人或犹太文化而言,“犹太性”一方面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异常复杂、难以用简单话语进行框定的问题。何谓“犹太性”,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处于探讨之中的。美国社会学家威尔·赫伯格将“犹太性”界定为:“嵌入在宗教和文化策源地并融为一个单一的宗教与文化的统一体就是犹太性。”在该定义中,赫伯格着重强调的是“犹太性”的构成(犹太宗教与犹太文化)及其存在的方式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统一体)。不过,赫伯格在强调犹太性的构成、存在的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并没有揭示出它所存在的历史语境。譬如,当社会上的反犹主义势力猖獗时,“犹太性”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对犹太宗教的执着——祈求上帝的庇护;而在和平时期,“犹太性”则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对犹太文化的张扬——宣扬犹太道德、礼仪等。
另一位美国学者内森·格雷泽则把“犹太性”视为一种犹太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如宗教、政治、文化、知识、慈善事业等所具有的某种共性的东西。他进而给美国犹太人的“犹太性”定义为一种与犹太文化、政治以及社区生活相关的东西。事实上,他的这个定义主要针对的是在美国的许多没有特别信仰,与犹太教会也没有什么特别联系的犹太人。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其具体性和宽泛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其一,格雷泽没有把“犹太性”看成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把它置于犹太人的各种具体活动之中;其二,在格雷泽看来,“犹太性”是在一些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具有“共性”的东西。不过,他没有更进一步指出这些“共性”特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或形式表现出来的。为本书的论述方便,我们暂且不谈广义的“犹太性”,而将对“犹太性”的定义限定在美国犹太文学这个特定的领域之中。因为对犹太性所下的任何定义,都不能不考虑到其所处的时代、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其所具有的质地与所呈现的形式。
我认为,就反映在现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而言,“犹太性”主要是指犹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某种与犹太文化或宗教相关联的一种思想观念。一般说来,这主要体现在某犹太作家本人或其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以及任何能表现犹太人的生活、性格、语言、行为、场景等特点的东西。因此说,“犹太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宗教层面的犹太性与文化层面的犹太性。比较之下,前者是比较容易辨别的;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看作者或者说作品中的人物是否使用了犹太人的语言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举手投足、穿衣戴帽等是否符合犹太人的习惯等来辨别。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某位具体的美国犹太作家的“犹太性”时,就是看其作品或言行中是否体现了上述的某些方面,进而考察他是如何表现的。
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阶段
美国犹太文学总共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可谓是伴随着美国这个国家的成长而成长的。从时间上看,美国犹太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是要对这段并不漫长的历史作出阶段性的划分却有些困难。原因是美国犹太文学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如相对集中出现的几次犹太移民浪潮对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影响,使人们很难从时间上作出“整齐划一”的区分。根据《犹太美国文学:诺顿选集》编撰者的分期和美国犹太作家的具体创作以及所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我大致将美国犹太文学分成了四个时期,分别为:第一时期:1654年至1880年;第二时期:1881年至1924年;第三时期:1924年至1945年;第四时期:1945年至今。
第一时期主要为美国犹太文学的草创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文学体裁为布道词、书信、日记以及诗歌。主要作家为小说家内森·麦耶和诗人爱玛·拉匝鲁斯。他们的创作为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发生在两次大的移民浪潮期间。随着众多的欧洲犹太移民涌入美国,不仅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小说家、诗人等,如亚伯拉罕·卡恩、玛丽·安亭、安吉娅·叶吉尔斯卡、安娜·玛高林,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在对“应许之地”充满憧憬的同时,又不无辛酸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客民的艰难。第三时期主要发生在美国政府对犹太移民实行“关门政策”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时期,美国犹太移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边缘步入主流,走向社会生活的前台。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均取得很大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如迈克尔·戈尔德、纳撒尼尔·韦斯特、亨利·罗思、迈耶·莱文、克里福德·奥德茨、欧文·豪、欧文·肖、阿瑟·密勒等,可谓是群星璀璨。这些作家的创作和所从事的文学活动为美国犹太文学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今为止。在这一时期,美国犹太文学一度以“一种有影响的现代文学的创造者和发言人”而雄踞美国文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曾先后有两位作家——贝娄、辛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另外还有许多享有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家,如伯纳德·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诺曼·梅勒、艾伦·金斯堡、E. L.多克托洛等,也进入各自的创作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亨利·罗思、欧文·肖、阿瑟·密勒等作家还在继续创作。这许多伟大作家的同时出现,构成了一道美国文学十分壮丽的风景线。
美国犹太文学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支伟大的新军。而且,由美国犹太作家发起或命名的文学思潮或运动,如美国无产阶级文学、“迷惘的一代”文学、“垮掉派”文学等,已经作为经典命名载入史册。美国犹太作家在创作主题、艺术形式、文体结构、叙事策略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世界文学的大潮。众多著名美国犹太作家撰写的作品,如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赫佐格》,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莫斯凯家族》《敌人:一个爱情的故事》,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店员》《基辅怨》,菲利普·罗斯的《波特诺的抱怨》《乳房》,亨利·罗思的《就说是睡着了》,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以及爱玛·拉匝鲁斯那首篆刻在美国自由女神像底座上的著名诗句,共同谱写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华美篇章。
泰纳认为,人与文学是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的综合产物。这个观点用来阐释犹太文学似乎是恰如其分的:纵观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民族命运、生存环境以及时代的变迁,构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基本因子。换句话说,美国犹太文学从关心文化身份、讴歌“应许之地”、审视生存环境,到探索生活意义、批判反犹主义、弘扬犹太伦理道德等,都无打上了民族、环境以及时代的烙印。这本《美国犹太文学》就是循着民族、环境以及时代因素这三条基本线路展开的,旨在为更好地从文化的视域开展文学批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乔国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和叙事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购书请戳下方二维码
(以上内容摘自原书,有删节。)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文学批评史 | 新书▶专著推荐丨李维屏、张琳 等:《美国文学思想史》▶外教社新编外国文学史丛书:《新编美国文学史》(四卷本)▶新书推荐 | 文学研习丛书:从基础“学习”迈向深入“研究”▶外教社首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译丛
尚/外/书/城/更/多/优/惠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