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凯:“双声” 与alliteration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
学术研究丛书
中国知名外语学者
ISBN:978-7-5446-6147-8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作者:刘英凯 著
定价:99.00元(限时优惠价:69.30元)
刘英凯
曾任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等全国性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获省市政府行政奖三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学会及校级学术奖12次。研究领域包括汉英对比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修辞研究等。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含译著、编著)。
扫码购书
前 言(节选)
正如戴炜栋先生所言:“作为教师,首要任务以学生为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自身的学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促进学术传承、创新更为重要。” (戴炜栋《》“序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我在“深大”认真教书育人,曾先后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局颁发的“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深圳市政府颁发的“优秀班主任”的荣誉证书。在职称上经历了讲师的再度确认、副教授和教授的评审批准的14年的考核过程,在1999年12月获得了英语教授资格。我在外语系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了精读、泛读、翻译、英语词汇学等课程。在“科研”上成为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术骨干。2000年我开始担任新成立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我们硕士点贯彻的原则是招生少而精,要求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选取小题目,“小题大做”,充分利用跟题目有关的参考书目录和书后的索引,把研究做深做透;要求导师每学期给学生指导两篇论文,包括学期期末论文。如果写得不够成熟,在第二学期开学之初,给学生提出修订意见,随后要求学生交出修订稿。这种多轮指导就比一些院校甚至是名牌院校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数目过大无法深入指导的情况好得很多。我们硕士点毕业的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很多院校的学术骨干。我写过一首长短句记录对研究生教学的感触。
柳梢青·硕士点第一届硕士生毕业
文苑繁秾,桃夭李秀,三度春风。
书山远望,寻幽探隐,魂梦攸同。
* *
共求学问圆通,引领处,万水浑融。
门内浓荫,墙头红杏,花影重重!
出于教学的需要,我注意研读和治学上的与时俱进。我自己坚持不懈的论文写作涉及符号学、语用学、词汇学、语义学、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涉及的术语包括“词缀化”、“下义关系”、“语义场理论”、“语义泛化”、“语义别解”、“礼貌原则”、“能指”和“所指”、“衔接”和“连贯”、“内隐”和“外显”、“概念整合理论”,等等。翻译研究上涉及泰特勒(Tytler)、纽马克(Newmark)、奈达(Nida)、诺德(Nord)、埃文-佐哈尔(Even-Zohar)、韦努蒂(Venuti)等人重要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包括文学上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陌生化”理论以及左拉(Zola)论独创性的观点,等等。
本书共选了三篇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涉及宏观方面的继续教育战略性质的讨论和词汇量提高等方面的微观类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请见本书的第四部分。
语言学研究论文选了九篇,其中有五篇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选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有影响的论文集中。这些论文请见本书的第二部分。
在选入本书的论文里还包含两篇量化研究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一是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一篇是用英语写的、发表在香港大学出版的论文集里(请分别见本书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除了宏观方面语言学的研究之外,其分支——修辞学研究成为我学术研究中有特色并且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
在修辞研究方面我写的论文总数十九篇。选入此书的十四篇文章请见第三部分。
跟修辞研究大同小异造成相当影响的还包括翻译领域的学术论文,跟许渊冲先生商榷的四篇论文以及讨论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在中国翻译界的负面作用的论文之外,其他论文(如《归化:翻译的歧路》《论中国译论的潜科学现状》等)也成为卓有影响的论文。在翻译理论界小有名气之后,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大学进阶翻译工作坊”八本一套的丛书,邀请我撰写这一丛书的“总序” (2015 年)。翻译理论方面的论文我选了十三篇,请见本书的第一部分。
……
整体而言,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界把我视为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之一。正因如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系列文集期间,我被列入编委会名单之中,并成为八部文集之中一部的主编。
在退休后的这些年里,我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翻译实践来落实异化翻译的思想,再通过“译后记”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例继续阐发异化翻译的必要性。这方面的努力请见本书“第五部分:序言和跋”。
我愿意用一首长短句作为本文的结束:
望海潮·学术生涯偶感
昔年游泮①,荆天棘地,欲伸尺蠖腰身。
“文革”雾霾,尘襟霜雪,书声亦伴蹄轮②。
不负我青衿。且恪勤无倦,学海寻琛。
晴熏终现,“四人帮”垮见祥云。
* *
珍重烛物传薪③,更词章扫旧,理路翻新。
域外延鸿④,笔端纳燕,也曾卉耀刊林。
佳境遂常臻。挑战权威日⑤,力矫因循。
晚岁钟情译介,犹做有心人。
①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宫为泮宫。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游泮”。
②蹄轮,原指车马,这里比喻“文革”的行进过程。
③烛物:像蜡烛照亮一样明察事理。 传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比喻师生递相授受。
④鸿:指大雁;延鸿纳燕:均指延揽、引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⑤笔者曾经跟王宗炎、许渊冲两位前辈,跟美国学者尤金·奈达商榷,总共发表六篇论文,也对傅雷的“神似论”和钱钟书的“化境论”提出过批评性的商榷意见。
“双声” 与alliteration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
“双声”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音韵学名词,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伶(líng)俐(lì),声母同是[l],美(měi)满(mǎn)声母同是[m]。”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双声”时说:“双声迭韵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乎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古代汉语基本上是单音系语言①。“双声”等词语在实际上补了单音系语言的不足。“双声”迭韵之论盛于六朝,但“双声”的使用则远早于此。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双声”的例子。《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时有三字句、五字句或五字以上的诗行。“双声”词一方面调节音节数目,另一方面通过声母相同这一独特的声音形式,制造听觉形象,造成强烈的感情效果。例如,“参差荇菜”“熠耀其羽”“辗转反侧”等诗句就是分别靠相同的声母[c]、[y]和[zh]构成的“双声”词“参差”“熠耀”和“辗转”,一方面增加音节、构成四言诗行,维持诗句的形美——建筑美;一方面则在诗歌这一诉诸听觉的文字形式中制造悦耳的音响效果。六朝以后的诗歌借助“双声”增加音美的诗句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例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中的两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香”被称为“已关千古咏梅之口”的绝唱。除了内容上优美曼倩,曲尽梅花韵致之外,“清浅” “黄昏”这两个“双声”词语也效了不少锦上添花之劳。舌面音“清浅”,从韵母上讲又恰好是齐齿呼,从音响效果上便传出了轻盈的韵味;而舌根音双声词“黄昏”,从韵母上是合口呼,二者的结合则引起了一种余音缭绕不绝的效果。所以前人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设想把这两个“双声”词语换成普通词汇,则诗意必然大打折扣!
不过“双声”的作用主要用于构成双音节词。它的构词以外的作用,往往相形见绌。原因是它构成的连绵音响效果,一旦隔开使用,分置于句中两处就几乎流失殆尽。所以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正确归纳了它的这一局限性:“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 (其意是:两个双声字让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往往不顺口;两个迭韵字分开在句中两处,念起来一定别扭。)
英语中的alliteration一般译作头韵,其作用却远远大于汉语中的双声。英语“头韵”发轫于诗歌,而且其应用总数的很大部分也都用于诗歌。在英语诗歌的历史上,头韵的渊源比脚韵(rhyme)要古老得多。古代英语诗歌中,头韵曾经是格律的基础。C. H. Holman 在他颇有影响的A Handbook to Literature一书中说道:“Old English versification rested in large measure on alliteration as did much Middle English poetry.”这就是说,头韵的使用曾风靡了从公元450 年到1200年近8个世纪的漫长的古英语时期。而在横跨四百年许的中古英语时期,很大一部分诗歌仍然相沿成习地使用这一手法。史载①公元七八世纪之交,头韵的使用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著名史诗Beowulf(《贝尔武甫》)就是采取头韵形式和英雄体(in alliterative verse and heroic style),其中每行诗句中都有两个或三个重读音节必押头韵。头韵这一诗歌中的主要格律形式行时了千年以上,到了15世纪末期才渐趋中落。1564 ~ 1616 年间在世的莎士比亚是广泛而又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圣手,可是无论是在其十四行诗还是在他的全部剧作中使用头韵都为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头韵的失势做了注脚。头韵在坐冷板凳四个世纪左右之后,到19世纪末,G. M. Hopkins又力图恢复这一传统手法,而且成绩卓著。以后,拜伦、惠特曼、史文朋、庞德等英美诗人,直到当代美国诗人R. Eberhart (1904~2005)、W. H. Auden (1907 ~ 1973)等都广泛而又纯熟地驾驭这一修辞手法。
总结头韵的使用,我们可以说在使用脚韵之前,它曾有过作为韵律的主要形式的漫长的光荣历史。即使在它中落的400年左右的时间里,诗人们也没有彻底抛弃它。所以美国修辞学家W. F. Irmscher 下面的归纳并不算过分:“从安格鲁—撒克逊时代直到如今,头韵一直作为英语诗歌的主要作诗技巧而起着作用”。②
相比之下,汉语“双声”就远远没有享受到如此“殊荣”。从《诗经》的时代开始,尾韵、迭韵就与双声共同担负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这种提高音乐性的作用。而其中,“双声”的音乐性,远没有尾韵的鲜明乐感。试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其中蒹葭为“双声”词,确有悦耳的音美,但是比起“苍苍”与“为霜”的尾韵所造成的乐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为什么?清人刘大櫆论诗的音乐性时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歌咏过程中,“双声”词相邻而居,没有间歇,这就失去了起伏跌宕的韵致,可是一旦分隔开,又像前文刘勰所论:“双声隔字而每舛。”而与此相反,押尾韵的词语,由于周期性的间隔,反倒起伏错落,有着更强的乐感。所以前人有“小别(喻尾韵)胜于终日厮守(喻双声与迭韵)”的比喻。
正由于双声比起尾韵的作用相形见绌,它从诗歌的滥觞期开始就只能是制造乐感的辅助性技巧。然而尾韵或称“韵脚”,则诚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论:“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旧体诗词中,究竟有多少首不用“双声”技巧,可能无法统计,但用个含糊的说法说它们“俯拾皆是”恐怕毫不过分。可是你却绝对找不到哪怕一首没有韵脚的例子。正由于双声的作用的卑微,它在诗歌的鼎盛期唐代,也不过是“犹多用之”,“降至宋代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以致王国维感慨系之地评论道,连“专讲音律者” 尚不能“悟” 及它的作用。这和英语头韵辉煌的历史地位——在尾韵使用之前,是格律的主要形式,风靡近千年——相比,则无疑是不能望其项背。
汉语“双声”在当代的使用也远没有同英语头韵相比的资格。英语头韵至今仍然广泛地应用于语言使用的各个场合,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到“语言史土地丰富的沉积层”——谚语、熟语;从严肃的书名、标题到谜语、绕口令,你可以到处见到它忙碌的身影。头韵具有注意价值(attention value)——例如,Random House Handbook说repeated sounds draw attention,所以,作为商业手段的广告,其撰写人总是挖空心思地运用这一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因此使用头韵在广告语言中尤为突出。
汉语双声却很难说在广告撰写人、作家、知识阶层中得到重视。我们在使用“鲜血”“美满”这类词语时,即使是作家、诗人中又能有多少人意识到是在使用双声词语呢?有相同的偏旁标志的双声词理应有更大的注意价值,但即使是每天操觚秉笔的记者、学者甚至作家,也未必有多少人能注意到“踯躅”(有相同的“足”字偏旁)、“慷慨”(有相同的“竖心”偏旁)、“芬芳” (有相同的“草头”)等等会有什么特殊的修辞作用。“双声”,作为为数不多的语音修辞手段之一,按理应在修辞学专著中占一席之地。但笔者查阅了《汉文文言修辞学》《古典文学辞格概要》《古汉语修辞》《实用汉语修辞》《汉语修辞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等十几本专著,发现有的书对“双声”只字不提,有的只寥寥几行,一带而过。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本《诗的技巧》书中有专门论述诗的音乐性的章节,但却对“双声”讳莫如深,不置一词。①
来深圳大学任教的外国人有的“术业有专政”,有的则只能教授口语,但他们都知道alliteration——头韵为何物,而对语言学颇有研究的一位外教Jordan Patler曾说,“I guess all well-educated people in America are alliteration-conscious.”。可是反观汉语“双声”,大学教师中不知其为何物者不知凡几,更遑论普通人等。英语头韵与汉语双声使用频率、普及程度及历史作用上的巨大差异其根源何在?概而言之,这同它们各自的内部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对此机制进行探讨。
(摘自《刘英凯学术研究文集》,第299—302页,参考文献请见原书。)
目 录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翻译研究
“形美”“音美”杂议——与许渊冲教授商榷
许渊冲教授“音美”理论与实践质疑
归化:翻译的歧路
符号学与翻译札记
关于“音美”理论的再商榷
华夏文化自我中心观及外来语的汉译
试论奈达“读者反应”论在中国的负面作用
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
“下义关系”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
论中国译论的潜科学现状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能力
间接言语行为理解和翻译的一个案例分析
汉语格律诗词写作中字数限制造成的瑕疵及其对汉诗英译的启示——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
第二部分 语言学研究
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
合作原则及文化差异的英汉对比试析
时代错乱的辩证分析
英语形合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合传统
汉语与英语的共有词缀化趋势:文化顺涵化的镜像
汉语文化的“高环境”特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变化
英汉词汇上下义关系异同的多维分析
股市语中军事语泛化的语言学分析
汉语固定结构中“人”的上义词使用传统及其语言学分析
第三部分 修辞研究;英汉对比修辞研究
现代美国英语不正文风探讨
比喻的时空谈
Alliteration与“双声”异同探讨——向王宗炎教授请教
英汉回文、回环辞格杂考
汉英“回环”修辞格探微
汉英仿拟格探微
试论语义场理论对修辞的解释能力
比喻“多边”及比喻思维的开拓
英语同源格探新
中西作品中的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修辞学
西方修辞学现状及走向
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
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比喻的解释能力
第四部分 英语教学研究
学生英语词汇量的现状及扩大词汇量的语音手段
关于深圳市英语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Educational Utilitarianism: Where Does Higher Education Go?
试论本科英语专业教师加强修辞意识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 序言和跋
《翻译的阐释学视野》序
关于《夏季走过山间》的随想(代译者前言)
《夏季走过山间——内华达山区盛夏日记》译后记
《大卫的伤疤》译后记
“大学生进阶‘翻译工作坊’系列丛书”总序
《简·爱》译本序
《简·爱》译后记
美国小说《飘》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附录:刘英凯部分论著目录
扫码购书
(本文内容来自原书,有删节,略有调整。)
2020-10-23
2020-10-16
2020-10-09
2020-09-18
2020-09-04
2020-08-28
2020-07-31
2020-04-22
2019-12-20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