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怎样的生态文明观?

2017-12-04 张占斌 戚克维 环境保护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方向、目标。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十九大精神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提出建设好生态文明是我国步入新时代的使命,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此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独立成篇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理念、举措、要求,指明了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方向、目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学习领会我国生态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如何解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就成为了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必须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必须围绕如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态观

       追根溯源,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已经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是有别于自然界但是又紧紧依附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马克思写道:“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类社会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和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跟自然相和谐,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也不可能超越自然。


       马克思写到:“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界是人类永远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揭示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又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同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紧密联系,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且向全世界承诺: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党和国家绝不会以牺牲环境、牺牲人民健康、牺牲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代价的途径达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延展了马克思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再资源化的生态思想,使得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更加紧密。


建设好生态文明是我国步入新时代历史定位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造自然实践活动的现实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上,也要体现在生态文明、环境优美、资源保护上。按照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对国家进行划分,我国在2010年人均GDP首次突破4000美元,成为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截至2016年末我国人均GDP 8865.999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平均值。到了这个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往往就不仅满足于对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需求,环境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对自身健康的保障有着更高的预期。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现状,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去污染环境产业、企业的产能,建设好绿色中国。十九大报告着重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就是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树立大国形象和地位的一个任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赶超,更是全方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显然没有选择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工业化模式,作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国,带领13亿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全世界都没有国家做到过的,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现成模式,靠的是中国智慧、人民团结、党的领导。我们没有选择也不应该选择对全球生态破坏的老路,只能依靠自身智慧,创新文明发展方式。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生态治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都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中国生态的建设发展要充分避免这种发展方式,不让任何一代人承担环境污染的恶果,这是中国人民凭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继往开来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深改组总计38次会议审议改革方案中,有近40项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制度建设描绘越来越清晰,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阐述越来越完善。让生态文明在制度上形成行之有效的执行体系,不仅需要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切实脚踏实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念。明确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厘清了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求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优美绿色的环境本身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国各个经济发展发达程度有明显差异的地区往往也存在着生态理念的差别,地方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取得的成绩不仅与当地财政对环境保护投入的有关,更与政府的态度有关。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不仅经济实力强、财政投入大,而且政府官员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坚定不移地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道路,不仅没有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整体利益提升。


在一些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有些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大谈特谈环境保护,背后则还是执行经济至上的僵化思想,对于环境保护检查的压力采用应付的手段。具体体现在:(1)“好人主义”盛行。会议传达多,部署落实少,政府官员没有真正在招商引资上对企业进行筛选,而是“唯GDP论英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是具体的,是切实可操作的,决不能在执行层面出现以文对文、说多做少。(2)目标和基本实际情况脱节。环境保护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导向目的相结合的产物,如果缺乏因地制宜的的灵活性,就不能兼顾经济发展的逐利性和环境保护的福利性。


因此,十九大报告没有再提出GDP翻倍的经济硬性目标,就是要提高社会发展质量,整体性提升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不断加强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型政府应多方面协调,下大力气解决实际问题。


(1)顶层设计。把措施细节考虑在问题出现之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自身区域发展充分调研,对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制定赏罚分明的法规体系和问责机制,由一把手亲自督导,让企业不敢污染、不能污染、不想污染。


(2)统筹规划。党的十九大要求设立国有自然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检测机构,就是在国家层面统筹全国的环境资源保护和配置,摸清家底,建立全国自然资源保护监测的常态化,并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实施绩效,接受来自全社会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本身加强监督,对全体群众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3)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绿色技术是指能够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技术创造者的利益保护,形成鼓励绿色生态技术创新的专利转让、政策补偿机制。同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组成集研制、服务、中介甚至风险投资于一身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和推进重点企业或集团建立自己的绿色技术,尽快改变我国绿色技术落后的局面。


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等调节手段进行调节,由此将自然资源外部不经济的方面,内化成市场导向的内部经济,从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节约资源、污染治理、保护环境的市场经济行为中。充分发挥好价格机制的导向性作用,对待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财政政策应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的企业主体,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税收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倾斜,同时对中低端污染性产业的企业主体适度淘汰掉。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决定,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环境保护税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实现排污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平稳转移,有助于解决排污费征收标准低、执法刚性不严、存在行政干预等问题。


END

本文作者

张占斌  戚克维

原文载于《环境保护》杂志2017年第22期

张克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戚克维  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河北今年已关停取缔6.9万家企业!文安县整治力度大


注意:环保部已废止21份文件!涉及危废、固废等领域!造纸、印染、医疗行业等


水资源税要来了!征收范围扩大至10省!对你有何影响?


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


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鹤岗4市被环保部和黑龙江省政府联合约谈!


河北发紧急通知:企业无排污许可证将一律停产!11月底前完成许可证核发!涉及石化、有色金属、焦化等11行业


农用地土壤污染怎么管?环保部、农业部答记者问!


如何破解京津冀空气污染难题?王金南院士来支招!


名单来了!中国工程院新增67名院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