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薛达元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展望

薛达元等 环境保护 2021-04-16



摘要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都具有明显特色。过去70年来,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保护区划与规划、政策法规和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能力建设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威胁,需要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与各国携手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共同保护行动。

■文 / 薛达元 张渊媛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国家战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当代及人类未来福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为维护区域与全球生态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政策、法规、规划和保护工程等措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继续取得更大进展。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错综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因温度和降水的梯度变化,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几乎囊括了世界所有的森林植被和群落类型,基本类型包括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根据原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2009—2013年),中国森林面积约208万km2,森林覆盖率21.6%;天然林面积为121.84万km2,人工林面积为69.33万km2。森林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1]


中国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拥有各种类型,其中草地包括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荒漠包括草原化荒漠、土砾质荒漠、沙质荒漠、高寒荒漠等。中国草地与荒漠孕育着丰富的物种,已探明的植物物种数有257科1660属8875种,分别占中国陆地植物科、种的65.9%、25.8%,建群种、优势种和常见重要物种高达4100余种[2]


中国的湿地生态系统涵盖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所划分的42类的全部类型。据2009—2013年完成的第二次中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中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km2,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5.58%。其中内陆湿地总面积47.62万km2,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为21.73万km2、8.59万km2、10.55万km2和6.75万km2[3]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生态系统区,并拥有河口、滨海、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岛等多个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分布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中国近海物种记录有22629种,比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结果增加了5118种[2]


物种多样性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数据[2],中国共记录有陆生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4383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中国的高等植物种数位居世界第三,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是北半球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其中,苔藓植物3021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7%;蕨类植物2129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6%;裸子植物237种,占世界总种数的24%;被子植物28996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


根据2015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数据,中国共记录有2914种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408种,爬行类461种,鸟类1372种,哺乳类673种。其中特有种641种,占总种数的22%。中国哺乳动物种数为世界第一,中国也是世界鸟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菌物多样性也十分丰富,估计超过30万种,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菌物达1.47万种,另外还分布有地衣约3000种,总计超过1.7万种,占国内估计菌物总数的5.7%。全国标本馆馆藏微生物标本超过80万份,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藏菌物标本51万份,定名标本35万份,隶属于2000余属、14800余种。


遗传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作物遗传资源大国,作物种类繁多,达620种。按农艺学和用途可划分为6大类,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饲用及绿肥作物以及花卉作物。截至2014年12月,国家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共39万多份,属于765个物种(含亚种);国家种质资源圃(含试管苗库)保存6万多份,属于1368个物种(含亚种)。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现已查明的农作物野生近缘物种有2413个[2, 4-5]


中国是林木遗传资源大国,是北半球树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分别占世界的54%和24%。中国有重要的经济树种约1000种,其中主要造林树种300多种。根据主要功能和用途,可将树种分为用材树种、经济树种、防护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和能源树种5类。多年来各地选育和培育了大量林木优良品种,经国家审定的林木优良品种达4000多个,审定通过的花卉林木新品种达600多个[2, 4-5]


据2004—2009年原环境保护部(现为生态环境部)组织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共确定中国原产观赏植物种类7939种,完成编目6008种。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形成广泛变异、品种多样的特点。经历代选育和人工培育,各个重要花卉种都具有大量品种资源,如菊花有3000多个品种,牡丹有500多个品种,梅花也有300多个品种,等等[2, 4-5]


根据2010年结束的第二次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结果,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20多个物种,共计901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555个,占总数的61.5%。主要牲畜中猪品种达125个,其中地方品种88个;牛(包括普通牛、水牛、牦牛、大额牛)品种120个,其中地方品种94个;羊(包括绵羊、山羊)品种146个,其中地方品种101个;马、驴、驼品种89个;家禽(鸡、鸭、鹅、鸽等)品种共291个,其中地方品种175个[2, 4-5]


中国是世界渔业生产地位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水产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水生植物和藻类。中国目前已分类描述的纯淡水鱼类资源有967种,四个海区的鱼类资源有2156种。中国淡水养殖鱼类包括野生驯化种类、地方品种、人工选育的品种和国外引种驯化种类,超过60多个种,海水养殖种类也超过40种[2, 4-5]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与政策措施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已实施了大规模的保护行动、工程措施与相应的政策与法规制度,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 4-5]


就地保护


自1956年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以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为主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等类型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地总面积已达180多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9%,超额完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设定的“爱知目标”(到2020年保护17%的土地面积)。就地保护网络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全国20%的天然林、50.3%的天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区。


迁地保护


中国已建立200多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0000多种植物;建立了230多个动物园和250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以保护原种场为主、人工保存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对138个珍稀、濒危的畜禽品种实施了重点保护;加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的设施建设,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不断增加,总数已近50万份;还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搜集和保存了10000多种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重大生态工程


中国重大生态工程主要包括:(1)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原沙化防治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包括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污染物控制与环境治理工程;(3)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包括野生动植物的人工繁(培)育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物产业工程等。


保护区划与规划


在国家规划方面,继1994年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后,2010年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以下简称“CNBSAP”),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了蓝图。CNBSAP提出三个阶段战略目标。近期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中期目标:到2020年,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远景目标: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CNBSAP还提出八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并在空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规划方法,提出中国32个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3个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32个陆域优先区共涉及27个省(区、市)的885个县,总面积为232.15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4%[6-8]


政策与法规措施


在政策方面,中国已经确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部门相关规划,还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鼓励科研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共享,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外来种入侵、有害病原体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能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在法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多部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监督和规范作用。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共20多部、行政法规40多部、部门规章50多部。同时,地方各省(区、市)也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实际,颁布了若干地方法规。特别是云南省于2018年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是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门法规,不仅规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措施,还第一次涉及了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内容[6-8]


国际合作


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先后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包括《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湿地公约》等50多项涉及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协定,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在双边合作方面,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与欧盟、意大利、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合作,还通过“一带一路”等机制与中国周边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并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2013年被联合国授予“南南合作奖”[9-1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得到提升


在过去几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国家和地方层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机构与体制方面


中国于2003年建立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17个部门参与;于2011年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主席,25个相关部委的主管副部长级领导为委员,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协调和决策机制。在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协调机制方面,分别在原环境保护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建立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等[9-12]


资金投入方面


随着国家对“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持续推进,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家财政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的投入持续增加;第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领域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增加;第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项目呈稳定增加趋势,且合作内容向多方发展;第四,社会公益投入从无到有,许多企业和公司已认识到自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将公益投入作为自发的行动,民间各种环保基金会数量和资金量快速增加。


科技支撑方面


多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方面开展了重要的基础工作,除了中科院系统和高校系统在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多学科持续研究,各相关部门也在本行业职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内履约牵头部门,自2004年以来,持续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实施了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项目、滇黔桂26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示范项目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较大规模全国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农业、林业、海洋、中医药等部门都相继系统地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调查、评估与监测研究。


宣传教育和保护意识方面


过去30年内,“生物多样性”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到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被纳入中央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中,成为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主流化工作内容。随着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保护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展  望


生物丰富而多样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前提。经过7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及27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站在了一个新的和更高的起点上。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此理念影响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绿水青山的本质就是生物多样性,其内涵不仅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包含了构建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每个生物物种内蕴藏的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物种及遗传基因的内在潜能将逐渐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一座座“金山”和“银山”,为人类的福祉做出长远和持续的贡献。因此,保护了绿水青山就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此外,目前全国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战略”“长江大保护战略”“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补偿”等战略措施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


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生物多样性,仍然是中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任务,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根本遏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类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可能削弱了生物多样性。例如,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可能会导致传统品种资源的丢失,城市的扩张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将导致物种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气候的变化将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也可能造成外来入侵种的危害。2019年肆虐南美亚马孙地区的大火,毁坏了成百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也推毁了千千万万个物种的家园。在中国经常发生的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也是生物多样性时刻面临的极大威胁。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需要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面对。


主办COP-15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台阶的契机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得益于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峰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公约的框架下,世界各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16年12月9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获得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办权。这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而言将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也是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跃上新台阶的重大契机。大会将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2019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方案》,会议地点确定为云南省昆明市,并决定成立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全面履行东道国义务。通过主办这项聚焦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盛会,必将推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必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将充分展示中国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的成效,向世界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作者介绍


薛达元: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渊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载于《环境保护》2019年第17期)


文献来源:薛达元, 张渊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展望[J]. 环境保护, 2019, 47(17): 38-42.


相关链接: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评估与对策建议



近期要闻

欢迎订阅2021年《环境保护》杂志


立春 | 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