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丨关乎社会根本的劳动关系学

唐鑛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唐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企业家协会雇主权益保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企业合规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协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与劳动关系管理、冲突管理系统:预防、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企事业单位咨询课题三十多项。


关乎社会根本的劳动关系学


劳动本身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依附于劳动者人身而存在。在农业经济文明时期,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合一的,例如农民通过自身辛勤地耕耘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粮食。进入工业经济文明时期后,出现了购买他人劳动力从事大规模生产的资本家以及出卖自身劳动力以获取相应报酬的产业工人。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推动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劳动关系学的诞生,它主要研究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劳动关系学最初关注的主题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后来又加入了劳资斗争、产业行动等内容,近年来已扩大到与工作相关的全部领域和问题,诸如绩效与报酬的对等承诺与对等实现、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安全卫生和健康、就业歧视、雇员满意度、工作安全及国际劳资关系比较研究等。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接触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足够的知识,习得某项技能,以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获取报酬、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职场中,我们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如何获得满意的薪酬、如何提升绩效表现、如何建言献策、如何加入工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这些都属于劳动关系学所要研究的范畴。


此外,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正受到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劳动者和企业追求的根本利益不同,前者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后者追求更高的利润,希望降低用工成本,二者存在根本的冲突,而经济转型是对原有资源分配体制的重新划分,容易激化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冲突,因此这一时期往往是劳资关系紧张的时期。如果政府规制不到位,就会恶化劳动关系,酿成社会重大事件。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开胸验肺”事件、“重庆出租车罢工案”、“东航返航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致力于通过对劳动关系运行规律的研究,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研究某些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主体、结构、环境和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的概念是劳资双方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因此其核心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劳动,企业为劳动者支付报酬。除此之外,政府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为平衡劳资双方之间的力量,政府主要扮演规制者、监督者、损害控制者、调解与仲裁者等角色。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就是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关系,所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环境影响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规律。


更具体一些来说,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包括微观劳动关系管理和中观、宏观的劳动关系治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微观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治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这个层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雇主与雇员,内容包括企业用工管理、员工发展的全流程设计,涵盖全部工作场所内调整雇主雇员之间关系的制度。第二个层面偏重中观和宏观,是以社会中劳方、资方和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协调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观层面包括区域、行业劳动关系治理,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不仅仅涉及雇主和雇员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政府、工会、价值链相关方都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劳动关系的综合治理当中。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劳动关系治理及国际劳动关系治理,内容涵盖国家劳动标准立法、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劳动问题综合治理等。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社区、其他经济体甚至环境都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两个层面都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是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真正搞清楚企业内部的实际用工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的产业治理;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对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进行规制约束,使企业内的劳资行为在合理的规则网络下运行,追求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最大化。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劳动关系学可以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可以使用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对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研究和定量研究;可以使用历史学的历史归纳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劳动关系史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劳工心理、劳工意识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法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对劳动关系领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政府的政治主张、规则、行为等。劳动关系学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采用什么学科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最合适、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最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同样研究劳动领域相关问题的学科,人们常常把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学科进行比较。劳动关系学应当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与企业的合作,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如果员工与企业是完全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解释框架是最合理的;假如各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则是最优的。但事实上,既不存在完全的合作,亦不存在完全的竞争,正是真实世界的不完美赋予了劳动关系学无限的生命力。



劳动关系学的发展也有赖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在不同院系中都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也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劳动关系专业正式列入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全国已有50多所大学开设劳动关系课程。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启动了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并招收劳动关系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劳动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正在中国蓬勃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约9.1亿,如此庞大的人群都将面临劳动关系的问题。随着21世纪共享经济的发展,工作本身的特征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O2O模式下的云工作模式和P2P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工作模式。如今,不论是企业的雇佣模式还是劳动者的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关系研究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劳动关系学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相信在未来,劳动关系学会呈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是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推动者。学院成立于1983年,长期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方式,推动中国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规范化进程。劳动人事学院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招生大类名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劳动人事学院所涉及的学科全部获评为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