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型法治人才如何培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人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是这样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人民大学 Author 请收藏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共有8项教学成果获奖(点击蓝字查看获奖信息),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作为联合完成单位获二等奖1项,获奖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获奖成果覆盖法学、管理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经济学、哲学、新闻学等科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世界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探索出一体多维、二元融合的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德法兼修”“交叉多维”“二元融合”“知行合一”的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法学院的育人模式和成果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



01


问诊把脉

探索出新型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法学教育如何回应前沿实践,法学学科怎样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教育多维支撑怎么落地……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扎根中国的新型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2017年5月,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自2010年9月正式启动,“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这项凝聚着全院师生员工的心血和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成果,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人大法学院,这一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工作母机”和“法学家摇篮”、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形成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是一代代法学人始终躬身探索的深刻命题。


“法学是应用学科,法学知识应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项目主持人、法学院院长王轶表示,长期以来,传统法学知识相对比较注重借鉴域外经验、相对比较关注从概念体系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忽视了法学教育对法律实践的有效回应。另外,传统法学教育偏重课堂知识讲授,缺乏充分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教学环节,缺乏法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机制与渠道,导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对标实践,王轶表示:“扎根中国才能形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一体多维”是指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体,将法学专业教师、专业课堂和专业教学作为育人主阵地、主战场,通过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夯实基础、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拓展思维、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等多维度构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二元融合”是指通过搭建法学教育院内外融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健全法学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以一揽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依托,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同频共振、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行合一。



在对法学教育问诊把脉的基础上,人大法学院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推动法学教育迭代升级,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以跨学科创新团队与工作坊等为基础,系统开展前沿科技与法律的交叉研究,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融入中国元素,发出中国声音。


02


从“照着讲”到“接着讲”

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迭代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新科技快速迭代升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时代呼唤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为此,人大法学院全方位启动课程体系改革,法学院副院长张翔表示:“我们的课程改革贯彻‘打通’‘纵深’‘自由’三项基本理念,构建从讲授课、练习课、实践课、研讨课到技能课的五大课程模块。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法学院学生代表队以中国赛区冠军的身份,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52届国际法模拟法庭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建设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实务专家讲坛、海外杰出法学家等新型课程模块;开设创业法律实务、创业+互联网金融等系列课程;共建网络法学、互联网金融、企业并购、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大数据与司法舆情分析等跨学科、交叉型系列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同时修订再版经典教材,不断推出新学科、交叉融合型教材,形成“教材-资料-习题-案例-法规-电子资源库”立体化教材体系。


授课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聘请实务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理论界与实务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与哈佛大学等开设残障人保障诊所、知识产权等远程视频课程,共享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并率先进行慕课研发。


学院还实施了一揽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以建章立制,保障各项人才培养改革有效执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落实。


2017年9月,我国首个未来法治研究院在人大法学院正式成立,“希望积极调动全院各学科力量,更好地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法学理论带来的挑战。”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旨在紧扣全球与中国法治重大前沿问题,以跨学科创新团队与工作坊等为基础,系统开展前沿科技与法律的交叉研究,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迭代升级。


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宪法解释、互联网规制与治理、互联网刑法教义学、科技驱动型金融监管、网络著作权、大数据辅助量刑……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法学的挑战,法学院专门组织开展了多项研讨及研究项目,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



为了突破法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学科壁垒,搭建了多个院内交叉融合平台。“人大法学院设立知识产权学院、亚太法学院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建立43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人大也是国内唯一一所与最高法开展诉讼服务项目的高校。”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介绍,此外,学院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律师学院,启动未来律师养成计划;构建双向流动的师资体系,全面实施“双千计划”等。


03


成果丰硕

把学生培养为“他们想成为并且适合成为的人”


“要将每一个人大法学院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他们想成为,而且适合成为的人。”在2017年法学院的开学典礼上,王轶向莘莘学子讲述学院的育人理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仅仅是成为适合某类职业的人。”


在“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下,人大法学院在法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科人才培养经验、模式成为学校典范,引领各项本科教学改革。


(立体化教材)


新型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与教材体系对全国法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参与国家教材建设计划,31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总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大部分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仅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法学院教材达121个品种,累计销量达1500万册,为兄弟院校广泛采用。《民法学》《中国宪法学》等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制《侵权责任法》等5门慕课课程,开发《法理学》等9门数字化课程。众多兄弟院校来法学院考察交流,共享人才培养成功经验,促进法学教育共同发展。



近千名学子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项目,接待当事人13000余人次,服务时长累计2700小时。创业项目也屡获佳绩, 2015年郑成亮团队夺得“中国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冠军。学生团队多次取得Jessup、Price媒体法等模拟法庭比赛冠军。学生海外实习表现深受国际组织认可。法学院也培养了宋鱼水、刘黎、陈昶屹等一批全国模范法官、检察官。


“4年里,每一门专业课和每一次竞赛实践,老师们都是在各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让我们能接受最前沿、最专业的法学教育。德法兼备是学院对每一位学子的期望,这一理念也贯彻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子玄即将毕业,“法学院用四年时间,带领一个懵懂学生,逐渐推开法学世界的大门,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爱与责任的法律人。”



编辑:欣欣蔡

图片:法学院

设计:月珏 訸

特别支持:法学院


文章转自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