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讲专业丨从古代走向未来的考古学

李梅田 人大阳光招生 2022-10-30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墓葬与生死观、美术考古。撰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等专著,及《六朝文明》《粟特银器》等译著。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科研项目4项,主持田野考古发掘项目20余项。曾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等荣誉。

从古代走向未来的考古学


对自身的好奇,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关注人类自身的学科: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关心产生了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对人类现状的关心产生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对过去的关心则产生了历史学和考古学。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万年,但文明的诞生只有一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五千年,历史学主要研究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它只占人类历史的极小部分,而考古学研究人类的全部历史。


在人类诞生以来的200万年里,虽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多只有五千年,但人类的活动遗留下了比文字更久远、更客观也更全面的遗迹和遗物。考古学就是将深埋于地下的人类活动遗迹揭露出来,将支离破碎的实物证据缀合起来,分析古人的生活状态、行为模式、信仰习俗、文化进程,复原曾经生动的古人生活图景,探索人类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由于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对考古学的误解,有人把收藏、鉴定、寻宝、探险等等同于考古学,它们虽然有时与考古学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等于考古学,若以考古学名义进行这些活动,只能是“伪考古学”。首先,考古学的目标是探索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的结构与文明进程,是人文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对古物的关注主要在于其所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不在于其经济价值。其次,考古学是一门有严格操作程序的学科,正确的程序可以避免偏见性地获取证据。伪考古大多出于经济利益,如对文物经济价值的追求,也有的出于政治目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有德国考古学家以选择性证据甚至曲解证据来证明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用作纳粹德国人种优越论的依据。


考古学作为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其目标当然不仅是为了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而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正如英国考古学家保罗•巴恩(Paul Bahn)所言:“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99%部分的唯一科学……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往何处,那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中国考古学在20世纪初期诞生之时,除了继承传统金石学的“证经补史”作用外,还被赋予了重建古史的重任。虽然中国古代的文献浩如烟海,但文献散佚极多,保存下来的很多文献都是语焉不详,而且传世的文献大多是关于精英阶层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古代社会的全貌,而考古学正是一门弥补历史文献缺憾的学科。


由于文献对先秦历史记载的阙如,20世纪初期掀起了一股“疑古”思潮,学术界对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等史前事迹,甚至夏商周的历史,都持一种怀疑态度,这对中国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历史认知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试图通过出土材料来重建古史,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者们倡导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来研究新问题,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李济、傅斯年等人都是最早倡导以新材料来重建古史的学者,其中王国维主张古史新证,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用传世的文献与地下出土的材料两相印证来讨论古史,这直接促使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也赋予了中国考古学“重建古史”的重要使命。经过近九十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在古史重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但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商周历史为“信史”,而且通过实物证据让这段历史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不但重构了中国史前史的基本时空体系,而且对史前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的认识也愈来愈清晰。



考古学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证经补史的阶段,涌现的新材料不断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考古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历史时期而言,在清晰的王朝更替体系下,考古学的重要作用是透过实物探索古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变迁,也就是透物见人、见社会。考古学家对一件文物的关注,不仅限于器物本身,而更关心的是它所提供的关于古代工艺技术发展、生活状态、思想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也就是它背后的人与社会。将一系列片面的、零碎的实物证据连缀起来,就能让逝去的历史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在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给予了前所未有重视的今天,考古学又被赋予了为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的重要使命。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海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的文物、不可移动的各类遗存),它们很容易遭受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一旦破坏就不可再生,因此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课题,但前提和基础必是考古学。只有经过充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才有可能对遗产的属性和价值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进行合理的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否则很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考古学家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获取资料和阐释资料。获取资料主要通过田野考古的方式进行,是考古研究的第一步,即史学家傅斯年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古人活动留下的实物资料都以遗址的形式存在,如城市遗址、墓葬遗址、村落、矿冶、军事、桥梁、关卡、栈道、宗教遗址等,这些遗址往往都是残缺不全的,但其堆积状态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一定的田野考古操作程序,可以对遗存进行辨别、记录、测绘、提取,对部分标本进行物理、化学的分析,为后期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服务。



考古学虽然从研究目标上来说是一门人文学科,但从获取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手段上来说,则更多地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每一次自然科学的进步都会运用到考古学中来,比如碳的同位素测年法引起了考古学测年的革命,分子技术方法(DNA)对判断古人的族属发挥了很大作用,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测绘技术如全站仪、RTK、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等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加入到考古学研究中来,以至出现了科技考古这一分支学科。


通过各种自然科学手段获取和分析资料之后,最终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历史和文化的阐释,获得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性认识。考古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门类,因此,无论田野考古,还是科技分析,目标都是追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文明古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已知遗迹总数在40万处以上,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0多处,此外,还有大量收藏于各级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对这些遗迹、遗物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每一次田野考古都可能带来令人惊喜的发现,每一项新的发现都可能改变一些传统的认识,正因如此,中国考古学已成为20世纪以来发展最令人瞩目的人文学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在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投入逐渐加大,中国考古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考古学是一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科,在充分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经过大量的田野考察,就有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专业常见问题解答


考古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实物遗存,主要包括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也包括收藏机构的传世文物。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考古学专业?

人大考古学专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具备包括本科、硕士(含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并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团体领队资格。虽然专业建立较晚,但已发展为以北方民族考古为主、兼及中原和长江流域的专业特色。人大考古学专业被公认为国内发展最快,在国内考古文博界已占据一席之地。


人大考古学专业的教师均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13名专任教师(含外籍教师2名)皆具有国内外名校考古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年龄层次、专业方向布局合理。其中,魏坚、韩建业、李梅田、陈胜前、吕学明、刘未等教授都是考古学界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知名学者。


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更适合学习考古学专业?

对人文、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古代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应野外考察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者适合学习本专业。色盲色弱者不宜学习本专业。


社会上对考古学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社会上常将考古与盗墓、鉴宝、收藏等等同起来,这是极大的误解,二者的目的和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野外考古工作也不会遇到影视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各种危险和神异现象。


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考古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考古学并非与现实社会完全脱节的学科,它也为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工作服务,既是学术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目前国家对文化遗产非常重视,考古学是进行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在此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


人大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如何?

毕业生主要在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机构、收藏机构、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工作。


人大考古学本科专业的保研率基本在30%以上,目前本专业国际交流频繁,学生的出国交流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点击阅读:我在人大学考古,还挖到了这些!


历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所、考古文博系,同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大一级学科点。中国史专业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等二级学科教研室建制完备;世界史学科设有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考古文博系设有先秦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文博科技四个教研室。三个一级学科均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培养本科生。秦汉、唐宋、清史、民国史研究力量雄厚,闻名学界;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优长。世界史在上古史、中古史、近现代史等领域皆有建树,正广延海内外人才,快速发展。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在中国考古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史、公共史学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引领潮流。历史学院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既有毕业生赴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也有毕业生被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聘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