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述体验 | 苏晓晶:追梦之旅正启航

编者按

如果说,成长的轨迹总是多样纷繁,那么成长的故事也必定耐人寻味。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成才机会和广阔的成长空间。选择一所大学,犹如打开一扇窗,开启一个新世界。结缘人大,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对入校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在 【新生述体验】栏目,我们邀请2020级新生为你讲述人大人与人大邂逅的故事。



苏晓晶,高中毕业于泉州第五中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2020级学生。入学以来,她加入了法学院学生会法律英语部、学校英语辩论社等社团组织。

追梦之旅正启航


回想过去的两个月,从高考结束的释然,到出成绩前的忐忑,再到被录取的喜悦,这点滴时光皆由“人大法学”串起。理科生选法学总不免面对来自师友的疑虑,但一两年以来对人大法学的执着与希冀也许只有自己会懂。不禁感叹,得偿所愿,确为人生一大喜事。


身为理科生,高中的大半时间都被公式与计算所占据,我曾一度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涯一定与高中一样,继续浮沉于数理化生的海洋,加之困于“人大偏文”的误解,曾几何时,人大至于我似乎是立于可见规划之外的一个遥远选择。因此对我而言,与人大结缘实际是和与法结缘交织同步的。



我对法律产生兴趣源于一桩桩社会新闻。家暴新闻中当事人为伦理所困而缄默不言;偏僻村庄中,孤寡老人受人欺骗却无寻求法律支援的意识…每当阅读此类新闻,总是让我又急又恨,“学法”的使命感也就此生根——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仍有人因各种原因未能沐浴法治的光芒,我们仍任重道远。“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不仅是外在的规矩,更承载了公平正义的理想信念,而法治社会应由集体齐心构建,公平正义也需众人推动。幸而社会中有无数有志之士,有公益律师郭建梅维护女性权益二十余载,有一批批扎根基层的乡村律师保护乡里乡亲的合法权益……而我愿加入他们,知法守法普法,照亮那一个个“最后的一公里”。


然而,身处高三初期,我的“想学法”仍是一个懵懂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学法,却不知想去哪学法,要做一个怎样的法学生。直到闲暇时刻,偶然看了某职场类节目,看到了人大法学人的飒爽英姿,对“法学生”的印象愈加具体,对做“人大的法学生”也开始萌生憧憬。节目中的师兄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幽默风趣与专业能力兼具,以榜样的力量予我激励。但我也由此明白,徒有一腔热血并不能学好。选择法学,意味着汹涌而来的对思维、文本处理、表达等能力的挑战。而人大作为“法学家的摇篮”,也将引领我走上前行的阶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持有与之相同的目标理想,我坚定相信,走进人大,既是源于信念与使命感的圆梦之旅,也是离榜样、自我磨练更进一步的挑战之行,而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学生活,正是当代青年不可多得的青春体验。


随着对人大的进一步了解,先前的种种老观念不觉烟消云散。曾认为人大的理科远弱于文科,但其实理科生在人大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曾认为人大作为老校有着严肃的架子,但咨询过程中招生组师兄师姐和老师们的温柔随和让我体会到人大的温度;曾认为人大高手如云,我的大学生活会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但多彩的课余生活与社团活动让我的每一天都妙趣横生。



踏入人大的校园,紧张与期待参半。我深知身处此高手的丛林,想要淬炼自己,难免压力重重,但同时我更期待与高手同行,提升自我,启发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入学数周,人大的多彩的学习与生活都为我大学生涯的空白画卷点上了完美的起笔。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浓厚的图书馆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熔炼活动、温暖冬衣、“一二·九”合唱…温馨而丰富的课余生活渐渐冲淡了我对家乡的不舍。人大渐渐成为了一个我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在这个新家,不辜负过往与将来的努力,不罔顾憧憬与理想,即使我是一只怀有鲲鹏之心的雏鹰,也能在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中自由翱翔。不管前路平坦或泥泞,相信梦想,相信热爱,相信人大,相信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