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小2说
63个内容
2021年开年来,本土创新药企与外资药企关于创新药的合作与授权交易出现“小高峰”。B村客官百济神州以两笔交易引爆医药圈,包括以3.15亿美元合作进入mRNA技术开发实体瘤肿瘤免疫疗法、以总金额超22亿美元的价格将PD-1替雷利珠单抗授权给诺华。这“一进一出”间将license(授权合作)交易运用自如。
近年来,随着医药行业不断变化,市场更加开放,本土药企与外资药企关于授权引进(license in)与对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也越来越多。据ChinaBio报告数据,2020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交易合作达金额达到了305亿美元,是近5年来的最高峰,也是2019年的1.7倍。其中,创新药授权许可交易达137笔,交易数首次破百。
下面,小2带领大家一起去回顾2020年的license交易:
License in交易,一直是制药行业最常见的补充产品管线方式之一。一方面,本土药企通过从海外引进一些处于临床后期或已上市的成熟品种来弥补公司产品管线的短板,并解决中国市场的急需。另一方面,海外药企凭借在研项目授权的方式,将产品顺利推进至中国市场,或者整合现有业务。近年来,在资本的助力下,license in交易更加积极地帮助企业迅速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研发水平,将更多新药加速惠及患者。
从疾病领域来看,2020年License in项目数量最多的依旧还是肿瘤领域,约占据了交易总数的60%。交易火热的背后,是企业在布局新靶点、新赛道。双特异性抗体、CAR-T疗法、基因疗法、抗体偶联药物等一系列创新疗法如雨后春笋,不断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全新治疗方法。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绝对算是2020年度重磅交易的爆款领域。作为集大分子、小分子优势于一身的“魔法导弹”,终于站上了时代的风口。在国外,吉利德豪掷210亿美元并购Immunomedics,只为获得后者刚上市不久的ACD产品Trodelvy;默沙东紧随其后与Seattle Genetics达成合作协议,以42亿美元总交易额共同推进靶向LIV-1的ADC药物ladiratuzumab vedotin的开发和商业化。在国内,B村客官基石药业以3.64亿美元引进LegoChem Biosciences公司一款靶向ROR1的ADC药物LCB71,以在多种实体和血液恶性肿瘤开发有效适应症。同月,华东医药以3.05亿美元引进lmmunoGen公司的一款ADC药物Mirvetuximab Soravransine,拟用于治疗卵巢癌。(相关阅读:小2说 | 进击的“魔法导弹”ADC药物“起飞”在即)除ADC药物外,双特性抗体、多靶点抑制剂也成为交易热门。在2020年,再鼎医药出手3笔交易,成为年度“最佳买手”。自此,再生元双特异性抗体REGN1979、Turning Point公司针对ROS1和TRK A/B/C的新一代TKI抑制剂Repotrectinib以及Cullinan Oncology公司的一款口服小分子、下一代不可逆的EGFR抑制剂CLN-081三款产品的大中华区权益被它收入囊中。此外,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感染领域交易项目激增,并在此领域诞生了全年交易额最大的license in项目。据悉,B村客官百济神州以5.4亿美元的交易总额获得Assembly Bio三款乙肝药物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其中,两款产品目前正处于2期临床试验开发阶段,一款正在进行1期临床开发。此次交易后,百济神州的产品研发管线从肿瘤适应症拓展扩及肝脏疾病。令人关注的是,在近年license in交易的热潮下,一批着眼全球创新的本土药企诞生了。其License in交易所获得的创新药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的中后期阶段,因此如何立足本土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开发适应症、如何设计临床试验规避失败风险、如何打通产业上游研发体系与下游商业体系的关节等问题成为新药引进后,企业还要布局的下一段征程。万不可成为一场“资本的游戏”,让创新的初心受到挫伤。
License out:出海正当时,彰显本土创新实力
创新药出海一直以来就是本土药企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回溯历史,国内首个创新药的出海案例应是微芯生物于2007年3月将其在研产品西达本胺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授权给了美国HUYA公司,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外权益许可的先河。自此之后的10年时间里,license out交易开始兴起。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B村客官信达生物与国际制药巨头礼来的两起重量级合作,分别达成了包括PD-1抗体在内的三个单抗项目以及三款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出海”交易,交易总额超33亿美元,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我国在研创新药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本土创新药“出海”的案例也渐渐多来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中国本土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达到24项,包括了对临床后期或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技术平台和早期临床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
在创新药领域,今年创下对外授权最高金额纪录的是天境生物。该公司与跨国药企艾伯维达成29.4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将其自主开发的CD47单抗lemzoparlimab(TJC4)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国家及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许可权授权予后者。这一创新药的license out,对于艾伯维来说,这是选择快速进入CD47靶点开发的关键一步,也是其自身管线中Venclexta联合用药的潜在最佳选择。此外,国产PD-(L)1单抗成为海外药企最爱买进的项目,登上2020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TOP15榜单的4款产品均在B村完成研发及生产。2020年4月,恒瑞医药以0.88亿美元交易总额将其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商品名:艾瑞卡)在韩国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的权利授予给韩国CG公司
2020年8月,信达生物将PD-1单抗注射液信迪利单抗(商品名:达伯舒)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授予跨国药企礼来。根据协议条款,信达将获得累计超10亿美元款,以及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提成。
2020年10月,基石药业与EQRx达成总交易额达13亿美元的战略合作,也是2020年PD-(L)1对外授权交易中金额最大的一笔。客官基石药业将其抗PD-L1单抗舒格利单抗(CS1001)和抗PD-1单抗CS1003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权益独家授权给EQRx公司。
新冠疫情肆虐,抗感染领域在出海项目中也逐渐活跃。2020年,君实生物和礼来达成协议,针对由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共同开发潜在的预防与治疗性抗体疗法。另外,LG化学与药捷安康签署了关于引入一款与肝脏炎症关联度较高的VAP-1蛋白为靶点的NASH治疗药物的协议,计划于2020年内完成临床前试验,并从今年Q1起在美国进行1期临床试验。本土创新药license out是自身研发实力得到国际认可的体现之一,也是本土药企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途径。随着国内药企自身研发实力的不断增强,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在渐渐向常规化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研发实力是否过硬、在研产品是否具有差异化、原创性及专利保护、交易产品是否契合买方公司整体战略定位等问题成为“出海”的关键性因素。license in/out在2020年的资本市场如火如荼的开展,但license模式的利弊究竟如何?license交易之后对企业的市场表现影响如何?一系列相关问题备受创业者们的关心。此前,在同写意Biotech总裁会客厅新年特别活动中,天境生物董事长臧敬五博士、荣昌生物CMO/国投创新CSO何如意博士以及元禾原点创业投资合伙人赵群博士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license模式的优点,2020年本土创新药最大license out交易案得主天境生物的董事长臧敬五博士表示:“对于天境生物来说,我们的战略是自主研发项目走向全球,产品引进则是规避风险的战术。但由于自主研发项目风险很大且多在临床研发的早期,公司需要在产品管线层面引进一些全球临床阶段风险较小的创新项目来平衡风险。通过引进已经在欧美已进入临床的创新项目,再通过我们自己的研发能力实现引进项目在中国快速上市。举个例子,天境生物在2017年底从MorphoSys引进了当时处于临床2期的CD38抗体项目,现在该产品正在进行两个注册临床试验,预计2021年报上市,2022年上市销售。”论及License模式的弊端,荣昌生物CMO/国投创新CSO何如意博士则谈到:“如果企业在只有几款License in的项目状态下去资本市场申请IPO,会遇到很多坎儿。上市监管机构不仅会关注企业前期的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以及后续的研发的能力和计划,还会关注企业团队是否有继续研发的人力等问题。”作为资本界的代表,元禾原点创业投资合伙人赵群博士表示:“目前,在资本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大多数企业没有将license交易的细节向二级市场公开。很多企业License in了很多项目,但招股说明书里没有详细披露License in的成本情况,那么作为投资人最终很难定价。等到产品上市有了销售额和净利润以后,二级市场才能准确知道交易项目的价值。这样的公司很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比较平稳,甚至还有一些下降,直到投资人从财务角度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