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风采丨辉粒药业许平:中日医药交流合作“架桥人”

BioBAY
2024-10-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研发客 Author 研发客 毛冬蕾



近日,2022江苏省潜在独角兽名单公布,BioBAY园内企业辉粒药业在列,辉粒药业是一家专注于长效缓控释微球制剂的新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其创始人许平博士曾横跨中日两国制药界。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一篇《研发客》对许平博士的专访,一同了解他如何成为中日医药交流合作的“架桥人”。(相关阅读:政策服务丨BioBAY 58家!2022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公布



1981年,许平作为国家第二批公派留学生,赴日本群马大学和东京都立大学学习材料与生物化学专业,后加盟另一位留日杰出华人严浩创办的日本最大的临床研究CRO——日本EPS株式会社。


许平博士

2019年他功成名就之时,却离开了工作和生活30年的日本,来到苏州BioBAY,创建了研发生产改良型微球制剂的辉粒药业


作为最早将CRO和全球始于日本的SMO理念带进中国、完成最早的中日药品注册双报项目的从业者,许平一直活跃在两国医药界,开展了许多加强中日医药行业合作的活动,包括创建了中日医药研发人员交流的“红龙会”以及旨在推动中日双报项目对接的中日医药与新材料创新中心(CJMMIC)。


许平博士2021年12月在中日医药与新材料创新中心交流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CJMMIC由中日两国新药研发、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及中日两国相关商会、协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在苏州工业园区支持下于2021年12月20日成立,计划成立科创基金为两国年轻的科学家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随着这一中心的落成,许平也完成了为促进中日两国间医药与新材料创新项目、创新人才的交流合作搭建一座桥梁的心愿。



参与创建日本最大CRO


上世纪80年代,来自福建的18岁的许平与EPS创始人严浩同在一个长春的大学宿舍认识,后一起奔赴日本留学。严浩在1981年同样也作为国家公派的赴日留学生就读于日本国立山梨大学本科和东京大学研究生。来到发达的日本后,两个年轻的异乡人经常互相交流,互帮互助。


90年代,日本大药厂开始尝试使用CRO。临床试验中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是比较繁琐的活儿,出身于计算机和医学统计背景的严浩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带领几位留学生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旅程,从事与临床试验相关的业务。


许平加入EPS后,参与了几乎所有部门的启动工作,自称是“万金油”,成为严浩的左膀右臂。


一开始闯入日本社会,年轻的许平还有些不适应。他还记得自己接到一家日本企业的单子,虽然他制定了详细方案,但对方迟迟不接受。最终还是客户手把手指导他做预算书,告诉他什么样的预算书容易在药企内部通过。许平由此体会到在合作中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必要性,他也养成了低调、严谨、认真,做事强调计划、成果、回溯的工作习惯。


许平熟悉了日本临床研究以后,便计划把业务做到中国。而在日本形成的“双方携手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理念成为许平在中国成立CRO公司时的誓言。


1998年许平在北京首次组织召开了中日医学临床研究高峰论坛,邀请了协和医院吴阶平院士和后来成为知己的几位机构主任参加,几位主任对EPS在中国刚刚起步的CRO业务及中日GCP的差异有了初步认识。许平与中国药监部门、研究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一路见证了中国GCP及临床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


许平(左一)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举办中日医学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上发言。


他还记得第一次回国与北京协和医院单渊东教授谈伦理和知情同意的情形。单渊东教授听完了他的介绍以后,热心地支持他们将日本的项目引入协和医院,还介绍了几个项目给EPS在中国的分公司——上海日新。


“那个年代,机构老师与CRO亲同手足,非常重视我们。而当时虽然中国GCP刚起步,但研究者们展现了很高热情,对国外项目,倾尽了全力去入组患者和开展临床试验,并且很重视执行GCP。”许平说。


为应对行业变化强化GCP理念,EPS非常注重员工对合规性的认识并进行宣传,EPS为了满足中高层人员岗位需求,定期进行培训并不断强化其合规意识。他建议国内CRO和SMO也要建立合规准则,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公平和合理的关系,并不断培训自己的员工,确保数据的可溯源、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据日本CRO协会统计,日本分别有1.7万人和0.4万人的员工在各自CRO/SMO岗位工作,协会要求会员企业秉承符合法规、维护高道德观、尊重人权、避免利益冲突、保数据可靠性等意识。许平认为,日本社会提倡的自律、契约、守规与合作精神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就在EPS创立10周年的2001年7月,EPS作为CRO行业首发在日本JASDAQ(创业板)上市,并于2006年9月晋升东京证劵交易所主板市场。2008年,益新(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EPS全面开拓中国业务。


从日本市场到中国市场,许平认为,CRO只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考虑,尽力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才能加深巩固与客户的信赖关系。同样,客户也应信赖和尊重CRO,而非简单的“甲方乙方”的关系。他也十分感谢严浩多年来来给予他的支持。



知己更要知彼


“中日双报”的话题近年备受关注,有多年经验的许平认为,到日本申报并不能一蹴而就。


两国在医疗理念、健康价值观、医学标准、商业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最关键的是缺少熟知中日两国产业背景及文化,具有真正成功体验,同时又富有使命感和热情的人才。对于在中日双报的中国企业,许平建议对“出海”日本这件事切莫心急,要全面关注来自中日两国之间的药学差异、临床研究差异以及企业文化的差异。


例如,在药学上,需要充分理解中日监管部门在不同品类、剂型在药学要求上的不同之处,避免因中日两国监管部门可能对原辅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要求,而最终产生对药物溶出和吸收程度等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


在中日临床研究数据互认方面,早在2007年,许平博士就与现任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教授的苏岭博士、日本第一三共的齋藤博士一起启动了DIA亚洲临床研究论坛,促进中日韩三国药监局在临床试验人群数据接受度方面的讨论。


许平介绍说,无论对希望到PMDA申报的中国企业还是有意愿来中国CDE申报的日本企业,中日监管机构都比较注重中日受试者之间在生活习惯和医疗实践存在的细微差别,所以对各自试验方案设计也有相应的要求。无论早期试验还是晚期试验,对于到PMDA申请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有日本人群的数据,而对于来中国CDE申报的日本企业,也需要有来自中国人群的数据,并深入开展桥接试验。


此外,在医院操作层面,除了遵守ICH-GCP,中日两国还分别制定了适合本国临床研究实践的GCP,两国的申办方都需要仔细研读。不过,随着中日两国药监机构近年来交流合作的深入,特别是希望CDE能够更开放,中日人群互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更典型的中日差异,存在于企业文化。在许多中国企业印象中,日本企业保守、难以建立信任。“对于这一点,中国企业一定要有耐心,所有关系的建立都要慢慢积累。”许平说,日本保守的原因在于,其任何决策必须深思熟虑并有充分的调研和理由,并按计划进行。而一旦执行,日本企业会一丝不苟。同时,信赖是日本文化最基本底线,但凡日本企业与合作方建立了信任,他们都会长期互相信赖和依托,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高端改良型制剂在中国的机遇


2020年,许平来到苏州BioBAY这片热土,用他的话来讲,“希望自己的人生再继续折腾一下”,带领一批80后创立了开发改良型新药的苏州辉粒药业。


2016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将改良型新药列入“2类新药”分类,为不少公司提供了新药注册的机遇。许平认为,以仿制药为基础的中国制药行业,做原创新药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和环境,因此,中国开发1类新药还需要时间积累,而2类新药相对来说难度没有那么大,中国的创新可以从“改良新”着手。


辉粒药业开发的微球控释制剂属于2.2类新药,独家引进了著名微球制剂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马光辉的新型膜乳化制剂的核心技术。据介绍,该技术克服了在包埋、稳定性、均一性三方面的技术难点。如今,马光辉院士是辉粒药业的科学顾问。


在药物缓释微球方面,国内外均采用传统搅拌、喷射、熔融挤出等方法制造,重复性差。“我国各制药企业现阶段的策略是仿制国外技术和产品,但今后必须发展国内自主技术。”马光辉院士说。


她告诉研发客,微孔膜乳化制备均一的微球和微囊是我国走在国际前列的先进技术,已经逾越重重障碍,实现了规模化洁净制备,应用在缓释微球制剂、疫苗佐剂等生物医药领域。


据东莞证券推算,至2024年中国微球制剂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1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7%。微球主要用于多肽类药物,未来伴随多个原研药专利过期,微球制剂发展可期。2015全球多肽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预估2024年全球多肽市场规模将达到466亿美元,微球制剂市场空间广阔。


辉粒的立项思路是优先开发在临床治疗一线需求且通过微球制剂可改善疗效或降低副作用的药品,发展初期以精神神经、糖尿病、抗肿瘤为主要开发方向。


在2022年,辉粒完成了HL007和HL008两个新药项目的中试研究、4个品种的成药性研究,并计划于2024年之前,完成包含HL007和HL008在内的6个微球制剂品种的IND申报。预计2023年辉粒药业有2个微球项目将进入临床I/II期,2个微球项目进入动物实验和申报阶段,2个微球项目完成工艺开发。


近期,辉粒即将启动新一轮融资。“我们的使命是做好小小的微球,打造创新药物递送平台,让患者有更好的用药体验。”许平道出自己离开EPS以后的创业初心。


推荐阅读

人物风采 | 唯思尔康许可:递送载体,外泌体正在释放潜能
人物风采丨英矽智能:张曼博士任副总裁,负责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
人物风采丨元启生物:丁元华&刘志杰—28年深交挚友,开启新药研发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ioB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