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苏州市肿瘤新靶点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启动仪式在亚盛医药总部成功举行。
“苏州市肿瘤新靶点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由亚盛医药发起,并联合苏州大学癌症研究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安领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朗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以探索建立高效的新靶点发现与确证联合研究机制,并形成新靶点发现与确证突破性成果,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进行致辞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莅临现场,并对联合体的启动与未来发展予以殷切期待。倪乾表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参与单位共同协同发展的创新联合体,对我们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苏州市肿瘤新靶点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不仅是亚盛医药发展的里程碑,对园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期待通过联合体的成立,吸引更多一流科学家,产生更多优质创新成果,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团队,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园区也将一如既往做好亲商服务,全力支持产学研医协同创新,集聚最强资源、实施最佳政策、营造最优生态,助力包括亚盛医药在内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企业发展和壮大。”
众多权威专家齐聚启动仪式
为切实做好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联合体共建单位成立了联合体最高决策管理机构—联合体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分别是:苏州大学医学院院长詹启敏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建勇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评中心首席顾问、安领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任进博士,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新格元生物科技董事长方南博士,苏州朗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邢莉博士。在活动现场,苏州市科学技术局二级调研员赵玮芳女士为理事会成员代表颁发证书。
揭牌仪式
在倪乾先生、赵玮芳女士的见证下,詹启敏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朱华渊博士、任进博士、杨大俊博士、新格元生物科技高级副总裁范珏博士、苏州朗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I平台负责人王煜博士共同为联合体揭牌,宣告这一联合体的正式启动。
报告论坛
在报告论坛环节,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院士表示,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展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能够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演讲中,詹启敏院士系统性地介绍了前沿生物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重要应用。他指出,此前肿瘤精准靶向治疗还存在包括“难成药”在内的诸多挑战,而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肿瘤精准医学模式、新药研发模型、药物递送模型的转变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评中心首席顾问、安领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任进博士梳理了抗肿瘤小分子药物、抗肿瘤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抗肿瘤细胞治疗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关注点和常见问题。任进博士表示,针对新药研发,企业需要考虑靶点、适应症、科学的指导原则、实验结论、毒性反应等多种因素,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药代特征进行综合评判。
新格元生物科技高级副总裁范珏博士围绕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进行了演讲,并强调了该技术对于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发现的重要意义。范珏博士表示,单细胞测序技术能更好地辅助单药与联合用药的机制研究,并推动药物新适应症的拓展。此外,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还能够全周期支持临床研究,对药效和生物标志物发现作出预测。
苏州朗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I平台负责人王煜就AI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发表了演讲。王煜博士表示,针对目前新药研发“周期长、花费高、成功率”的痛点,现有的AI技术可以支持从早期创新药研发到进入临床实验的各个环节,对新药靶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和科学筛选,快速发现和优化候选化合物,大幅度降低靶点验证、分子构建等方面的试错成本,通过信息化迭代缩短新药研发的全流程。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就原创新药全球开发与转化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演讲,并介绍了本次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初衷与目标。杨大俊博士表示,整个联合体的分工是从靶点发现与确证、药物发现研究、药物评价到生物标记物推动临床的应用,是一个多功能、多团队的合作,并希望通过联合体,能够真正地做一些新的靶点,让真正原创的新药进入临床。同时他强调,该创新联合体一定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特别是要做中国特有的疾病,如中国常发的食管癌、鼻咽癌和肝癌等。
“新靶点 原动力”圆桌讨论
在杨大俊博士的主持下,嘉宾们在圆桌讨论环节,以“新靶点 原动力”为主题,针对新靶点发现与医药产业创新赋能的路径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詹启敏院士指出,源头创新的药物需要深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作为基础。中国生物医药要通过原创性研究,找到自己的制高点,引领和推动全球发展的科技成果。此外,詹启敏院士倡议,要立足苏州,面向全国,在各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从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任进博士指出,新药研发需要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要做好深入的研究。目前,前沿的技术已经能够助力探索相关靶点潜在的风险,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创新联合体呈现的是一个真正的交叉学科体系,我们应该立足产业链,考量联合体的发展,在全国起到典范作用。
朱华渊博士指出,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平台将更好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临床端也应组建专家团队,尽早发起真实世界研究以及研究者发起的研究(IIT),从而为药物的临床推广补充更详实的证据。
范珏博士表示,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有力地支持针对肿瘤机制的基础科学研究,例如分析干细胞层面的异常变化。此外,单细胞测序可以利用大数据,为靶点筛选提供实证支持,从而推动原创靶点的发现。
▌文章来源:亚盛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