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老师总是在思考,何时去做PR?

炮哥被人注册了 一口老炮 2022-05-14

回过头看看这十几二十年以来的同行们,十之八九都去干PR了,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两点,收入和稳定性。



*图片来源于一口老炮
 一口老炮写给pr人读的pua

 

媒体人什么时候转型做PR最佳?上周,针对这个问题,炮哥邀请了十多名群友在公司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线下面基的效果挺好,现场无录像、无录音,公开很多行业八卦和干货,后面如果有持续性的需求,每周或每月我们都可以搞一次小范围内的闭门八卦研讨会。


于是,这篇文章呢,就把上周五讨论的那个话题,再系统性地阐述一遍,媒体何时转型做PR最佳?


其实研究这个课题的前提是,媒体为什么一定要转型去做PR?


媒体人可能会说,我不去干PR不就得了,但是嘴巴可以说不要,身体却是诚实的,回过头看看这十几二十年以来的同行们,十之八九都去干PR了,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两点,收入和稳定性。


媒体和PR之间,就像一种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蚕蛹到了时候,折腾不动了,自然得化成茧,年轻的时候,大家追求仗笔杆子走天涯,伸张正义,满身新闻理想与仁义道德,但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在这芸芸众生之中,连一片遮雨的瓦都没有,于是索性找一个稳定的公司,拿一份不错的薪水,继续体验人生。


从成功概率来说,转型做别的行当,比转型做PR要低得多。除非你一辈子留在媒体。


另外,过去十多年,几乎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PR一号位成功财富自由的,都是媒体记者出身,管培生或者乙方出身的成功案例寥寥可数。



  PR的收入更加稳定可靠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很多PR会反驳我,说我说得不对,我根本没有媒体老师挣得多。


但是炮哥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句,如果媒体老师抛去那部分不可计算的“车马费”以及一些其他收入之外,真正合法纳税的收入是非常可怜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行业已经十五年左右没有涨过工资了。


现在北京地面上,几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收入大概就在一万元左右,初级的七八千,高级一点的到不了两万;反观一下PR,在主流媒体但凡待了两年以上的记者,转型去做PR后,工资翻倍基本没有问题,而且拿的是十四薪或者十六薪,所以之前炮哥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自媒体总是招不到人?都去干PR了。


而且,企业相比较媒体,有更完善的晋升和薪酬体系,每年都会有调薪的可能性。比如,在某数字公司,在年度打分在A和B+以上的同事,可以年度调薪15%左右。


说到打分,不得不说一个段子,在企业里,给下属打分也是一个苦差事,十年前,曾经炮哥就在杭州亲眼所见一个因为打分,被下属追着打的案例,因为打分直接影响了工资和晋升。


以我自己做媒体时的经验,如果一个记者属于莲花一朵,油盐不进的话,基本上靠写稿,一年三十万就是封顶收入了,三十万在北京,基本上属于混一混走人,这里不属于你的收入水平。如果你已经30岁以上,并且已经结婚。


所以说,收入的差距是很大一部分媒体人转型的原因,之前圈里都知道,互联网科技企业的PR工资出了名的高,阿里、字节、拼多多、百度这几家都是出了名的能给,但是今日不同往日,后面互联网行业大概率不会再是香饽饽,如春笋般冒出来的新锐消费品,可能有一大堆VP和总监的机会等着你,这些公司的团队都不会很大,但是做得好的话,成为核心管理层的机会更大。


炮哥最近听说的几个不错的标的有喜茶、钟薛高、manner、完美日记、良品铺子,都有非常不错的岗位在找合适的人,去补缺或者顶替。


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企业,据炮哥所知,VP也都是千万级别的待遇,丝毫不比互联网科技行业差。当然,辛苦程度也非媒体人所能比拟。


可以这么说,接下来将会是互联网公司PR人才大量涌入传统企业的一个时间段,互联网也许没有用战术打法改变很多企业,但是可能会用互联网的PR带来一股新风。


就连原本固若金汤的白酒行业,最近也在五粮液、顺鑫、江小白等企业看到了很多互联网人的身影。互联网行业在向外输出PR这一先进生产力。哈哈。


加上最近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式微,很多科技互联网媒体也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传统行业,PR和媒体的同时迁徙,势必会有一场腥风血雨。


上周,炮哥跟一位酒水行业的资深媒体人私聊的时候,有过这个观点的争论,酒水行业自己内部的观点就是,我们就是一个自生自灭、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外面人绝对不要想进来,但是我今天看到的趋势是,无论是酒水还是乳业还是能源,任何封闭的圈子,都会在接下来几年被逐步打开。


今天,你打开财经新闻,可能看到的都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报道,但是接下来,快消、能源、汽车其他制造业的内容会渐渐多起来,这些领域未来在内容领域的可玩性,远远超过目前的互联网科技行业。


还没行动的媒体老师,赶紧加强报道,还在看机会的PR老师,赶紧找B轮以上的标的。



“  媒体转型的三次契机


那么,一个媒体人到底什么时候转型去做PR最合适呢?


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但是机会肯定分优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二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最佳,在报社做到了资深记者或者小头目的时候,此时过去企业做PR,不必从最基层开始,过去可能就是高级经理或者副总监,然后三五年把企业熬到上市之后,还可以再有一两段冲刺上市的机会,三次一冲,基本衣食无忧。


这种转型的成功案例最多,多到已经无法给出具体的名字,几乎身边在北京安了家的同时代媒体人,走的都是这个路子。


无论是阿里的公关YQ,还是小米现在的一号位WH,都是在这个黄金年龄成功转型PR人,并且在所在企业呆够了6-10年。持续性地,从中基层岗位锻炼,自己媒体人的属性逐步改造升级,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人。


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媒体人才干了一两年就想转型去做PR,结果去了企业干了几年之后,发现始终成为不了管理层,这就是急功近利的结果。


媒体PR这个圈子,是论资排辈比较严重的圈子,江湖地位一般都是按照之前所在机构影响力加入行时间加自己在江湖的作品,综合判定,当年在江湖中还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时候,最好还是多在媒体沉淀沉淀,干出点成绩再考虑转型,找到一个最佳的转型时机。


第二个契机就是做到高层再转型,直接去一些企业做高管,甚至都不再是简单的负责媒体关系,有时候营销和GR也会在范围之内。


但是这个里面也有讲究,基本上转型必须是所在媒体高光时刻的时候转,而不是等到媒体不行的时候再转,比如现在快手的高级副总裁余海波就是在北京青年报还不错的时候做出的转型,如果等到今天,转型就不会如此顺畅;而再往前看,字节跳动的张利东也是同样的道理,舍弃了京华时报的好岗位,拥抱了未来。


还有一种转型,就比较少见了,从媒体出来,先创业,然后创业失败,这个时候再转型去做PR,圈里有个著名的VP就是这个路子,此人善于策划谋略,渠道关系也不错,出手大方。


这种人才,可遇不可求,创业的经验太可贵了,因为这一类型的PR,有CEO视角,懂得站在企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知道什么时候该省钱,什么时候该花钱。

大部分纯媒体人出身的PR,一般都会有一个误区,我给老板省钱,老板应该就会高兴,其实恰恰相反,PR本来就是个花钱部门,老板请你来是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给他省钱的,如果按照省钱的逻辑,不要PR最省钱。


所以,上周文章一出之后,立刻就有几个人给我打电话,问我为啥给某人洗地,然后说了种种互删又加,反复如此的往事,说一句实话,我第一不认识这位老师,也没跟他做过一毛钱的买卖,我只是纯粹从市场层面看这个问题个市值六亿美金的公司,还能有投放,已经不错了。雨露均沾,绝不可能,至于为人方面,没打过交道,不评价。



“  行业目前最缺什么类型PR


上周的闭门八卦会中,一直有一个话题比较有意思,行业里现在真正缺的是什么类型PR?


说实话,上周跟一个阿里前PR现任某公司VP私下聊天时,对方感慨道,现在行业里有内容策划能力的PR实在太少了,真是拿钱也买不来。


最近也有好几个朋友,托我帮忙找PR,没有一个是找渠道媒介的,全部都是在找内容策划,被很多行外人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喝酒、泡妞、夜总会已经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这些工作,说实话,只要有预算,让谁去做,半年之内,也都把关系做起来了,但是内容策略却是一种硬生生的内功。


有一点必须澄清,内容和内容策略是两码事,可不能简单地把这个岗位理解成写稿的,能写稿的人也是满大街都是,媒体里一大堆人才;但是这些人中,谁有系统性思考能力,知道企业在遇到危机或者竞争的时候,如何有步骤地应对,如何攻防,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把企业要对外表达的观点,最大化地传播出去,这些才是内容策划的真正含义。


比如,当年炮哥在做公关的时候,代理过酷派这个手机品牌,当时它的市场地位并不高,如何提升它的市场地位就成了很头疼的事情,于是我们就创造了“中华酷联”这个概念,一下子把酷派的市场格局提升到了跟华为、中兴、联想一个级别,然后找了一系列的媒体来加固使用,最终形成了行业共识,这种格局一直影响到后来小米和OV的崛起。


也就是说,PR岗位,现在最紧缺的人才,是有独立思维,可以提供策略的参谋,每个大公司的公关部都在建立自己的参谋部,如果你是这方面的高手,立刻毫不犹豫去企业做PR,起薪一百万,问题不大。


但事实上,一般的媒体人,在做记者的时候,很难能够学会这一套,因为记者拿到的信息和资料,都是PR粉饰之后的东西,很难接触到事实的真相也不会有PR傻逼到跟一个媒体说,自己是怎么干对手的,而在控诉对方总是攻击自己的时候,也很难说清对方的套路。


那么,如何透过事件看背后的策略呢?


首先是做一个八卦的人,当一个公关战开打之后,立刻围观,开始找老媒体人或者消息灵通的人,了解事情进展,自己做一个时间表,每一次当事情发生转折的时候,首先定位到首发消息源,对他的文本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圈内的八卦消息,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一定要知道基本套路,PR的基本套路非常简单,引爆、扩大、定性、反复,万变不离其宗。当年京东东哥在美国的案例,就是一个经典PR案例,那一仗真是精彩绝伦,PR的极致力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将来有参与者愿意完整复盘此事的话,可以发现这一次PR操作,是全球联动的一次操作,也是常年高素质培训后的高效执行。


再比如当年百度、360乃至搜狐等公司的公关猛将们,因常年以攻代守、杀伐坚决,这种强实战经验,放到今天的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其职业的比较优势,立刻就可以比很多同行高出许多。


相比较而言,这两年圈子里,已经很难有这样精彩的PR大战了,现在最聚焦的直播圈,说实话,整体套路下来,低了一个段位,挖掘猛料的能力,跟十几年前电商大战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传播学上的断言、重复、传染,还是在起作用。


接下来,国货崛起,面临着如何取代在中国赚了这么多年前的外企,是否也会有一场场激烈的PR战,可以期待一下。这时候,又有多少PR人“参战”?万一有人一战成名,把可口可乐、达能、联合利华打出市场呢?所以,接下来能够留名的PR人,一定会是在新消费领域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是这么展现的。


END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已做版权保护,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侵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