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人专访(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2020(第六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0年11月27日在厦门开幕,展览持续至2021年1月3日。本届集美·阿尔勒将会展出26场展览:6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1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女性艺术家的“日本影汇”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4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摄影大师”展览、1场“藏家故事”展览、2场“在地行动”展览一同亮相厦门。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策展人专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策展人(按姓氏拼音排序)刘潇和鲁小本(Ruben Lundgren);下篇介绍策展人沈奇岚、于渺和郑梓煜。我们分别向策展人提了三个问题您怎么看待发现奖,发现奖发现的是什么?为什么提名这两位艺术家?对当下艺术家,奖项与行业环境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展览海报




策展人简介



沈奇岚 

Shen Qilan


1980年出生于上海,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浦睿文化艺术部主编。现兼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与哲学的持续对话。她在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策展《时间的裂缝》,2016年担任《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顾问,2017年在复星艺术中心策展德国战后艺术大师彭克大型展览《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2018年受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策划了年度项目“包豪斯课堂”,并为“歌德开放空间”策划展览《失眠者之家》。


沈奇岚策划和主持了2018年上海双年展《禹步》国际论坛项目“回环 Detour——艺术与哲学对话”。2019年,她策划了《Angelus Novus苍穹下》德国当代艺术展,并担任了《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大展的德方顾问。2019年,她策划和主持了国际文化高端对谈系列《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她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与策划的“青策充电站”项目获选国家文化部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她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和国际艺术机构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 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凤凰艺术、上海博物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等重要媒体与机构。她为英国艺术家Antony Gormley撰写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展览画册文章。她也为艺术家邱志杰撰写了在意大利Skira出版社所出版的画册。


Q您怎么看待发现奖,发现奖发现的是什么?

沈:我们在发现的,到底是什么?“发现奖”并不仅仅发现明日之星,我们并非要为世界制造更多的图像,而是要让我们内心对世界有更多的感知和理解。


这个时代和世界持续地向我们展开它的内核,摄影是通向世界的通道。


当然,无论是在默默探索自己的道路的艺术家,还是已经建立声名的摄影家,他们都在持续地发现。——发现这个世界,发现我们可以如何看这个世界,发现自我的艺术实践可以如何与世界联结。


原创性是对世界和生活的发现,是对真理的挖掘,它极其珍贵而罕见。


“发现”,discover,这不是一个一秒钟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它需要敏锐的洞察、智性的思考,和真挚的表达,以及真正的良心(consciousness.)。它要求我们,对周遭的世界、对自我,真正地看见,真正地相遇。这是“相遇的秘密”。


所以,被提名发现奖的艺术家们,我们感激他们,他们帮我们发现了世界。他们带着我们去领会相遇的秘密。


今年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一个动荡的世界里,保持敏锐和感知,意味着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痛苦。可,真正的艺术家,不会逃避。

Q:您为什么提名孙瑞祥和周裕隆两位艺术家?

沈:裕隆和孙瑞祥的身上都有一种珍贵的在寻找真理的特质。他们的职业身份需要他们拍大量的商业摄影。所以进入有艺术自觉的创作时,他们要去分辨这种商业摄影给予的惯习,要与之周旋(未必是去搏斗,但必须周旋),这是一种克服地心引力的过程。因为他们太知道怎样去拍一张让人愉悦的照片,观察他们如何把所受的训练和技能去服务一个身为艺术家的自觉意识,是非常有意思的很过瘾的过程。


周裕隆,牺牲者系列1019号,2019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比如周裕隆他是一个极为成功且成熟的商业摄影师,但他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的是一种接近历史虚无的构建。


孙瑞祥经常做时尚摄影。但当他的镜头直观生命的时候,那些华丽的事物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象和意味。


孙瑞祥,影,2009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他们的艺术创作和他们的本职工作之间形成的张力让我感兴趣。如何利用好商业摄影给予的一切资源和技术,但同时反叛那个系统的规则和目的,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这非常反映这个时代艺术家和商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生产者和消费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脱离了空想的乌托邦式的艺术,而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路径。当然,这种尝试的成功率并不高,常常会面临失败。这也没有什么关系,至少尝试过。

Q:作为一位资深的行业从事者,您对当下艺术家,奖项与行业环境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沈: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可能是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或者我们当代人和社会的的关系,不单单是艺术家和摄影行业的关系。


当下的艺术家和当代所有的人一样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代。


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一个宏观的见识,没有人可以获得洞穿世界的真理。每个人都在碎片当中寻找自己可以依靠的那个小小的确定性。


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漂浮状态,就像是宇宙中的星尘。


所以如果有一个富有号召力的奖项,它可能会在这个宇宙星辰中形成一个小小的发光的星群。它会形成一定的引力,而那些漂浮状态的星尘会向它聚拢,因为这份引力而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体系。至少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它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更大的星群。技术和时代带来的裂变已经发生,但是新的星系还未形成。我们期待群星璀璨。所以这个奖项就像一颗小小的恒星一样,它需要很多人在里面燃烧的,提供能量,让周边的事与人感受到万有引力。




策展人简介



于渺 

Mia Yu


出生于沈阳,成长于沈阳、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现生活于北京。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特约编辑。于渺的研究专注于多元现代主义和全球当代艺术展览史,其相关英文学术论文发表于《Uncooperative Contemporaries: Art Exhibitions in Shanghai c.2000》 (由Afterall展览史丛书、亚洲艺术文献库和巴德学院策展系联合出版)、Journal of Art Historiography、Mousse、LEAP等书籍和刊物。于渺曾主编学术专刊Atlas of Archives: Historical Imagination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2017)、为柏林时代艺术中心策划“浮动地图:跨国现代主义的亚洲视角”研讨会(2019)、为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划“策展地理”研讨会和工作坊(2019)、为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划“泛策展”研讨会(2018)、为亚洲艺术文献库策划“未来与过去之间的档案”研讨会(2016)。她曾策划“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2019)、“Adad Hannah: 狂野之歌”(2016)等展览。于渺还是一位散文录像作者。她基于艺术史研究的录像作品曾在时代柏林艺术中心、巴黎Villa Vassilieff、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亚洲协会和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于渺于2018年获得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于2017年获得泰特美术馆亚洲研究奖金、于2015年获得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于渺是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保时捷青年艺术奖、青年100艺术奖等奖项的评委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委员。


Q您怎么看待发现奖,发现奖发现的是什么?

于: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不是青年艺术家奖,选择的标准与艺术家的年龄和资历无关。这个奖的核心价值在于不同阶段的创作者不断打破既有模式、警惕固化的知识以及持续发现的精神。 因此在历届艺术家的提名上并没有受“艺术圈”的局限,而是要展现一些正在集结的力量。

Q:您为什么提名马海蛟和蒲英玮两位艺术家?

于:我提名的两位艺术家马海蛟和蒲英玮皆不是狭义的“摄影艺术家”,而是把摄影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媒介嵌入对于更为广阔议题的探讨。蒲英玮最新项目《写真伦理:中非影集》意在探讨摄影的私性如何被扩充与延伸,并尝试运用私摄影作为思辨的方法去解码隐藏在摄影背后的那些关乎政治、历史、伦理的牵涉。他也将这一宏大议题具体焦点放在近几年持续发酵并充满争议的中非议题上。


蒲英玮,写真伦理—瞿蜀眉,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海蛟的展览《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海参崴》以近期的两个新作来探讨绿色在与自然真实与伪装历史与记忆、地缘与国族身份等诸多框架之间复杂的语义这两位艺术家的项目彼此映照,对于地缘诗学有着富有创建性的探索。


马海蛟,不见彼岸#9 不限流量的肉,2018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作为一位资深的行业从事者,您对当下艺术家,奖项与行业环境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于:近年来我以评委身份参与了Hyundai Blue Prize、保时捷青年艺术奖、青年艺术100等多个奖项的评选,也是三亚华宇奖多年的提名嘉宾。 在任何一个行业,奖项都是行业机制的一部分,是行业对于某些价值的认可,也提供了某种指向标。但正因为奖项与行业机制的密切联系,艺术家必须与奖项保持警惕的距离,参与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背后正在固化的某些权力结构和趣味怀有质疑。作为评委,我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这个奖项能够给艺术家个体带来哪些创作上的推动。以前我提名并且获奖的艺术家,比如刘辛夷和姚清妹都利用奖金创作了新的作品, 奖项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展示语境。 好的艺术家不是孤立存在的天才,而是需要驾驭展览语境,智慧地应对行业机制带来的机遇。我宁愿把每次奖项看作我和艺术家们的一次聚合。在此契机下,我们的彼此激发才是我最为珍视的。




策展人简介



郑梓煜 

Zheng Ziyu


1985年出生于汕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极光视觉首席策展人。曾任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视觉周刊策划统筹编辑,财新传媒视觉顾问。现从事视觉传播研究、当代摄影研究及策展、艺术批评写作。

作为策展人与编辑,郑梓煜的研究及策展涉足了摄影作为社会记录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媒介两种维度。2018年7月于上海零时艺术中心策划了《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展览(2018年11月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巡展,2019年11月中山大学巡展);2016-2018年与 Colin Pantall合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编辑了《Magnum China》(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品),2016年09月于深圳大学美术馆策展《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2013年8月于大理国际影会策展《后遗症》,2013年11月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历史的底稿》,皆着眼于摄影揭示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之可能。2020年6月出版《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于岭南美术馆策展《图像之间:摄影与绘画的纠缠》(与杨小彦联合策展),2015年11月于湖北美术馆策展《再影像:光的实验场》(与杨小彦、冀少锋联合策展),2014年9月于艺术广东策展《殊途:从广东出发》则是着眼于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媒介实验、边界探寻与融合。

曾获中国十佳图片编辑、广东省年度图片编辑奖,中国优秀摄影策展人飞马奖提名等荣誉。


Q您怎么看待发现奖,发现奖发现的是什么?

郑:在中文语境里,大家似乎习惯于望文生义地把“发现”理解为面向初出茅庐者的选拔,时常伴有披沙拣金伯乐相马的想象,因而“发现奖”也很容易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一个旨在奖掖新人的奖项。我曾经担心这个命名会使部分已经较为成熟和知名的艺术家对于接受提名有所疑虑,因为并非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名称与阿尔勒摄影节的渊源。所幸今年的提名阵容证明了我的多虑。对我而言,“发现”是在直觉和理性之间、作品和问题之间寻找链接和通道,不是发现单一的作品,而是构筑一种关系。“发现”的目光从来都不是由策展人投向艺术家的单向矢量,而是双向激发,包含着对先入之见和刻板印象的审视。


Q:您为什么提名李舜和马良两位艺术家?

郑:我曾经说马良是一个诗人和手艺人的合体,马良对于物件、空间和质感的情感潜能有着高出常人的敏感,他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制造共鸣的分寸与频率,他还是个金句频出的写手,这一点看来马良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自带流量的艺术家。但是作为多年的朋友我知道马良有另一面,他的创作中除了像《移动照相馆》、《爸爸的时光机》这类拥趸万千的作品,还有被忽视和低估的另一类作品,而且有着清晰的脉络——关于时间和记忆。我希望这类“孤独”的作品得到更深沉的凝视,也正如马良在接受我的提名邀请时所说的:这是一次“重新发现”。


马良,选自《彼岸花》系列,2020年

老照片,植物,动物骸骨等,用工业级平板扫描仪获得最终图像,艺术微喷输出,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舜是我近几年一直在关注着的年轻艺术家,他学的是“跨媒体艺术”, 他的创作始终在做一种媒介渗透,并且在其中与传统对话。迄今为止李舜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种灵巧的观念和繁复的手法的结合,他在视觉表象背后投注了难以想象的肉身劳动,从光影轨迹中提取抽象水墨和拼接法书名贴,用素描手法画黑白负片再翻拍得到正像的底片,以及这次展览中面对地图街景反复描摹、定格、放大,并且以不同媒介分身并置的“互联网写生”,我把它视为对“卧游”的当代演绎,指涉了当下隔离常态中不可抵达的山林和远方。


李舜,肖像-Ernest Miller Hemingway,2017年

纸上素描,8 X 10英寸黑白大画幅,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作为一位资深的行业从事者,您对当下艺术家,奖项与行业环境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

郑:艺术家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艺术家似乎享受某种特权也承受某种煎熬,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此间的常态。奖项是蜜糖也是砒霜,有时是雪中炭,更常是锦上花,所以要佛系。至于行业环境,不妨重弹狄更斯的老调吧:最好与最坏或许总是相伴而生,相对于宏观机制问题,我更关注个体的辗转反侧。





展览详情参考“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下)。策展人专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策展人(按姓氏拼音排序)刘潇和鲁小本(Ruben Lundgren)。下篇介绍策展人沈奇岚、于渺和郑梓煜。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展期: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03日

开幕周:2020年11月27日-11月29日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观众可以通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线购票:


限量早鸟票:50元,(9月22日-11月22日 在售) 

开幕周三日票: 100元,(9月22日-11月27日 在售)

单日票:80元;团体票:60元(10人及以上); 

优惠票(学生、教师和军人、医护人员): 50元。

取票方式: 凭购票二维码到展览前台兑换

学生/教师/军人/医护人员凭有效证件取票。 


*所有纸质票从11月27日开始现场进行兑票

兑票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集美市民广场展览馆。


早鸟票预售啦!

请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全文进行购买。



蓄力五年,更多精彩汇聚第六载!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中国摄影界领军人物荣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经过五年的打造,摄影季已经成为了中国摄影领域不容错过的盛事,迄今已吸引了30万余名观众(2019年参观人数增长至7万)。


每年秋季,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精选项目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厦门,由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今年夏天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遗憾停办,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如期举办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阅读: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展览单元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我与罗伯特·弗兰克|参展艺术家群访

你真的看懂《美国人》了吗|集美·阿尔勒游学工坊系列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提名展】

今年发现奖提名艺术家都有谁?(上)|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策展人专访(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展览项目全揭晓|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新鲜发布 | 2020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展览项目全揭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