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建跃|从小康社会到美好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演进

黄建跃 探索杂志 2023-08-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0年6期。

引用格式:黄建跃.从小康社会到美好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演进[J].探索,2020(6):5-1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重构传统“小康”概念的经济基础,重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民生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过40多年的接力奋斗和渐进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完成了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战略内涵出现了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全面提升的伟大跨越,总体布局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系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从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再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变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征程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建设“美好社会”的战略任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演进逻辑。

作者:黄建跃,男,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小康社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极为重要且深入人心的政治话语。自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并进而将小康社会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展开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学界围绕小康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既有对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形成、战略内涵、指标体系的分析,也有基于小康社会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的评析,还有从经济、文化、体育、生态等维度对小康社会具体样态的探析。这些研究或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蕴思进行历史再现,或对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历程进行立体呈现,为认识和把握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轨迹提供了多元观察视角,为研究和阐释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搭建了坚实理论平台。站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系统回顾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全面析理其发展演变的重点环节及其演进机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文本和生动实践,力图全面系统揭示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民生型现代化战略的创生背景、发展脉络、本质特征、演化逻辑,并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望即将开启的美好社会全新图景。


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创生

“小康”是中国古圣先贤设定的理想社会型范。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把“小康社会”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正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邓小平说: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里的“新”,不仅是指传统小康概念被赋予了“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等全新内涵,更是指“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战略谋划。

1.1 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由“激进”回归“稳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判断,内在蕴含了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是因为,转变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就必须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要走出半封建的传统社会形态就必须实现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大陆全面完成,并为展开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纲领。1953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党的八大召开期间毛泽东又把实现第二步目标所用的“几十年的时间”明确为50年到100年。由于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逐渐陷入了激进的赶超模式,以及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特别是对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出现波折,总体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新”概念,标志着在重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对“赶超型”路径选择进行了重大修正。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不能动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明确必须将中国人民的能量、热忱和创造力重新“拉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为此,胡耀邦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大解放”,指出今后的工作必须认真按照这几句话办事:要较快地适应四个现代化;要紧紧地围绕四个现代化;要认真地服务于四个现代化;要坚决地服从于四个现代化。另一方面,现代化战略必须进行调整。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站稳脚跟,稳步前进,唯其如此,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更有利于达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比较而言,从重启“四个现代化”到提出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维、战略意图、战略部署均发生了转变。从战略思维看,这是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调整。邓小平强调,“如果不调整,该退的不退或不退够,我们的经济就不能稳步前进……只有某些方面退够, 才能取得全局的稳定和主动,才能使整个经济转上健全发展的轨道”。从战略意图看,“退”是手段,“进”是目的。邓小平明确指出,这种调整转变不是“后退”,而是“前进”。从战略部署看,与“四个现代化”缺乏明确标准以及时间表、路线图不同,“小康社会”有“翻两番”的具体标准和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由此可见,小康社会目标意味着“赶超型”战略及其运动式、激进化、浪漫化的现代化建设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个立足基本国情,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科学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战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2 价值判断由“负面”变为“正向”

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推动人们对于小康的价值判断发生重大转向。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型范,小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诗经》里的“小康”,指“休息”“安乐”之意。《礼记》中的“小康”,指代与“大同”相对的社会模式。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社会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描述的是一个“天下为家”、经济方面财产私有、出现了社会分工、政治领域实行“礼治”的社会形态。虽然“小康”不像“大同”那般尽善尽美,但千百年来一直都寄寓着中国人民对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在传统中国的价值谱系中,小康的价值始终是正向的,代表着令人憧憬的生活境况或社会理想。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赶超型”现代化战略和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导致小康的传统价值取向一度发生了转变。以“小康”为关键词检索《人民日报》文章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康”从1953年初开始第一次出现一直到1978年底并不是一个高频词汇,26年间仅出现31次。根据具体内涵,它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使用类型:一是指代人们物质上宽裕、殷实的描述性用法,一共出现6次,占比为19.35%;二是沿袭传统价值取向、正面肯定小康生活的用法,出现1次,占比为3.23%;三是批判性的用法,认为小康思想是一种落后思想、小康生活是一种落后生活,一共出现24次,占比为77.42%。如一种观点认为:在对待个人的生活问题上,革命者向来以“大康”为乐,对小康思想向来是鄙夷的,贪图个人生活安逸的小康思想,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表现。很显然,在批判性用法中,小康思想、小康生活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被贴上了负面的价值标签。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善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被认为是“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也被认为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小康社会不同于以前所说的小康社会。它既不是传统中国社会建立在“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种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小康”,也不是为了追求“一大二公”经济形态而贴上了负面价值标签的“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小康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邓小平反对只搞阶级斗争放弃“四个现代化”的做法,也严肃批评了只讲“四个现代化”而不讲社会主义的观点,明确提出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离开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由此可见,邓小平对传统小康进行了经济基础的重构,并通过这样一种重构完成了小康社会的价值重构,推动小康的价值含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3 首要评判标准从“国家”转向“人民”

小康社会提出之初的评判标准,表面上看是一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指标,即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因此,有学者直接用“2000年,1000美元”来指代小康社会。但仔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讲话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没有停留在账面上的经济数字,而是含有更深层次的民生关怀。邓小平对“小康”的系列论述,除小康社会之外,还有“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总体上看,这些论述中贯穿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关涉人民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的微观线索,即小康是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达到“虽不富裕,但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另外一条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界定的宏观线索,即“小康的国家”。具体地说,小康社会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就叫小康水平。比较而言,邓小平更加偏向于用“人均的”而非“总体的”国民生产总值来定义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或者说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是衡量小康社会第一序列的标准。邓小平反复强调,没有人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小康社会。这就把现代化战略目标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十分抽象的经济发展战略变成了与每一个人利益攸关的发展目标。

不仅如此,邓小平话语体系中人民生活的小康水平,指代的是普遍的小康,而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平均状态。1980年7月22日,他在前往郑州视察时明确提出“八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他更为平实的说法就是小康社会“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这说明全体人民普遍地从现代化建设中受惠成为检验小康社会成色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邓小平强调建设小康社会、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也就是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实现不了。可见邓小平心目中的小康社会不是一部分人生活的小康水平,而是全体人民的小康生活。

通过战略重启、价值重构和标准重置,一条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路径开辟出来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设计和路径选择向世人昭示,一个国家推动现代化必须从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小康社会的提出视作民生型现代化战略创生的标志。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内涵拓展与战略升级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按照既定规划顺利推进华民族在20世纪末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跨越一方面21纪如何走好第三步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继续前进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总体小康虽然解决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它毕竟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随之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破解人民生活新诉求如何回应也是必须思考的新课题为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小康的内涵拓展与战略升级

2.1 低水平小康迈向高水平小康

无论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小康水平还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都是总体小康水平在人民经济生活方面的反映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90底前翻一番的原定计划顺利实现实际上增长了1.3倍。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9404亿元,人均GDP超过850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4.09倍,超额完成人GDP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关键在横向比较看总体小康的情况下我国人均GDP仍然比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同一些比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的标准,人均GDP78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85~3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因此,即便2000年顺利实现了第二步再翻一番的预定目标,我国仍然处于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GDP如果能够再翻两番,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就可以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总体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2002114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文件起草组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新世纪前20年的翻两番发展规划,即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建党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提升到更高水平因此相较于总体小康水平的小康社会而言全面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2 不全面小康走向更全面小康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转型的进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民生型的现代化战略以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需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最初重点着眼于经济现代化层面随着总体小康的实现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物质生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会发展出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向往更加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更加有保障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势小康的含义得到两次丰富第一次发生1990翻一番目标实现之后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根据完成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客观实际建议对小康水平作出了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的新阐释提出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的说明更明确地指出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各种社会服务增加生活更加方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部门提出了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达到小康标准的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5个类别,及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

第二次发生在2000年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后立足总体小康水平的具体实际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人们发现上述指标体系仍然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所谓不全面是指一些应该涉及的内容没有涉及应当继续拓宽小康的外延纳入城市化程度指标社会结构指标科技水平指标等社会生活指标以及补充适龄人口高等教育率中学入学率等人的现代化的指标所谓不完善是指要调整衡量小康社会指标的结构和权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明确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上而且还要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政治参与程度更高民主气氛更浓厚科学技术更发达社会结构更合理等各个维度和各个层次江泽民强调全面小康是一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2.3 不平衡小康达到更平衡小康

总体小康的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领域出现了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较大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如地区发展城乡发展方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东部沿海省份的大城市和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同样也有不小差距根据综合评分方法对16项指标进行的测算2000年全国的小康实现程度为96%仍有部分群众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此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提高的程度不平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突破了警戒临界点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针对上述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要求

不平衡还表现在其他领域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还不尽合理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又如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破除存在的各种不平衡状况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因此相较于总体小康水平而言全面小康是要使全体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

2.4 “三步走”延伸“小三步走”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跨入21世纪以后就要实施第三步30~50年的时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针对总体小康水平的现实状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小三步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比较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两个战略目标既紧密衔接又与时俱进从思想实质来看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小三步走是对邓小平分阶段分步骤实现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战略构想来看这是根据新的实际对原有第三步规划进行的细化对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作出的更加明确的安排即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50年时间跨度中划出20年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也意味着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一,邓小平原先设想的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的经济目标压缩到了20年内完成其二进一步拓宽了小康的内涵明确提出了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使得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发展理念的更新与总体布局的形成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崭新阶段进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3.1 粗放发展转变为科学发展

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克服全面小康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理念基于问题和目标的双重牵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针对总体小康发展低水平的客观实际党中央提出要继续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仅仅是增长不仅仅是单纯扩大数量追求速度而是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又快又好的发展基调转变为又好又快”,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经济发展增加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四项限制性条件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针对总体小康发展不全面的客观实际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最初是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其范围延伸到了社会建设领域协调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协调发展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意味着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相互间是协同互动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着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效反过来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可持续是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针对总体小康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党中央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要求做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让人民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党的十六大把生活质量纳入了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人均收入倍增目标继而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不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全面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总之科学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底色更加清晰显明

3.2 “三个越来越”扩展为“四个越来越”

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之初党的十二大就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重大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价值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从三个越来越四个越来越的深化与之相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得到了拓展

三个越来越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作出的判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根据国际经验GDP达到8000便会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期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和人民收入稳步提高的趋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补充了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内容提出了四个越来越的重要论断

四个越来越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具体而言它们由巩固和提升文化安全文化安定文化安生和文化安顿四个方面构成是四者的有机统一其中巩固和提升文化安全基于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判断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巩固和提升文化安定基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判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巩固和提升文化安生基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判断党中央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健全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安排对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格局文化科技创新作出了部署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

巩固和提升文化安顿基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判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采取各种举措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个越来越的重要论断的提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的安排部署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作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3.3 “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

1986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两项任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逐步将之从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五位一体”。

2003的非典型性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的严重短板人们开始认识到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首先,“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如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革明显加快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等更好推进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理当正确应对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推动小康社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维度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同时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的升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代化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资源能源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全新表述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升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的又一次升级

总的来看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客观实际同时为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全新要求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全面建成演进


从小康生活到美好生活:为美好社会奠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迎来了建设美好社会的光明前景

4.1 “两个全面”目标要求上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两个全面的目标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更高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境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其中全面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和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这三个方面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指根据协调发展的要求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指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在民生领域要补齐短板弱项坚决打赢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动力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界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作第五个现代化”,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治理主体治理素质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到了全新高度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为每一个公民织起了权利保护网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力量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针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持之以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厚植政治文化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党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境界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需要及时调整既然小康社会对应着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执着追求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理当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提出全新奋斗目标的构成要件将建设美好社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中国共产党开启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一以贯之又与时俱新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战略演化理路和演进机制的政策选项

4.2 “一个中心”深化为“三个中心”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到了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为了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也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理念的升级完善一个中心发展为三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提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对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深化升华这要求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蕴含丰富的内涵一方面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发展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为重要的是,新发展理念对应着特定发展主体的塑造这是因为强调创新就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协调就必须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系统观念和健全人格强调绿色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培养人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思维方式强调开放就必须进一步拓宽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培养人的互相尊重合作共赢意识强调共享就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培养人的责任意识普惠理念和担当精神总而言之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发展实践致力于培养造就崇智慧尚和谐爱自然求共赢尊德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围绕三个中心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培养高素质人民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由此可见推进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三者内在贯通这个重要论断为建设美好社会战略任务的确立提供了发展基础和价值引领

4.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美好生活追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表明随着温饱问题的稳定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即将完成人民的需要不能再界定为物质文化的日益增长而是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一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为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历史地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一直以来都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解决保持紧密联系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改革开放之初才提出小康社会并将之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矛盾的重要方面紧扣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制约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因素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意味着我们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正因如此明确建设美好社会这样一项富有感召力的战略任务能够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结论和讨论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亨廷顿曾经指出所谓先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给后来实现现代化国家所起的示范作用”,不过就是先吊起它们的胃口接着就使它们大失所望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必须由自己去探索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深入分析小康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正是这些独特之处使得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自主探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把小康这一本土概念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全新内涵并将之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是中国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邓小平明确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既立足自身实际抓住主要矛盾锐意改革又扩大开放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才能卓有成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一种战略规划与路径选择印证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如果非西方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它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西方的道路”,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体制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二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渐进式接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长远规划的原则从现代化建设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既立足实际又主动作为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优化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的内涵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于小康社会由最开始的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蓝图经过内生演化和渐进改进不仅经济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高而且发展出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众多内容成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目标愿景小康的内涵也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维度向五个文明维度跨越总体布局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于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十三大提出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20世纪末在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情况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运而生,“小三步走战略部署提上日程此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也因此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跨越历史地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接续奋斗的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正是历届党中央的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才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是始终围绕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中国家才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小康社会自提出伊始就紧紧锚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任务无论是强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小康生活还是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面小康抑或新时代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定位甚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承诺和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追求都在向世人宣示以小康为目标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正因如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凝聚起前进和发展的巨大力量

总之为了达成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1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愿景需要深入挖掘和倍加珍视小康社会理论发展和建设实践所蕴含的宝贵历史经验在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扣人的现代化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步骤渐进式地接力奋斗

往期回顾

肖贵清 ,乔惠波 | 改革开放40年与小康社会建设

虞崇胜 |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超越制度优势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郭台辉 | 革命与现代化:中国政治学的话语竞争问题探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