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2”研究项目的资助下,研究者、商业创新策划宫宇与艺术家、译者刘张铂泷一道,对北京城市中的“绿色巨型蘑菇”进行了研究。本文是一次基于两份文本的写作,分别为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和Anna L. Tsing的《世界尽头的蘑菇》,旨在讨论北京蘑菇的功能,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未知以及其他的可能性。
在北京,人们有时候会在路边看见一只绿色的巨型蘑菇。在冬天的夜晚,这些大蘑菇会进行某种呼吸,或是播撒孢子,而在夏天,它们就立在那里。有人说这些蘑菇是热力系统的通风口,也有人说这些蘑菇是市政种来绿化的。我们将它称作北京蘑菇,因为似乎没有别的地方曾报道过这一物种的出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它们存在的原因从来没有获得过正式的解释,这种北京的蘑菇也因此成为一个越来越令人迷惑的城市景观。
↘本文是一次基于两份文本的写作,分别为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和Anna L. Tsing的《世界尽头的蘑菇》,旨在讨论北京蘑菇的功能,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未知以及其他的可能性。
当城市里的蘑菇在花圃里出现的时候,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是那几个最先察觉到的敏感人儿之一。他的双眼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所有试图抓住他注意力的人工尝试都失败了。但是,任何季节更替,四季流转的迹象,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北京的蘑菇猎人和马可瓦尔多很不一样,他们的双眼高度适应城市景观。盘踞在地图上的环路,用LED灯勾勒的大楼轮廓,还有那些没有广告牌的宽阔街道,视线所及之处,平滑得没有任何瑕疵。当一只绿色的巨大蘑菇,在线条这般整洁的图像中长出来的时候,很难不被注意到。就如所有其它非官方的活动者一样,这座城市的蘑菇猎人,虽然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他们还是不敢直接在街上去跟蘑菇对峙。通常的做法是在互联网上发问,而我们是不会知道,在互联网将问题记录下来之前,曾经出现过哪些好奇的问题。这到底是个什么呢?人们在注意到它的时候,首先会对它的外表感到困惑。并不是说人们认不出来这是个蘑菇,但这是一个大蘑菇,玻璃钢或者亚克力材质,如同一个在城市基因座上进化出来的新的菌类物种。或者说,这会不会是某种秘密的阳具崇拜?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个样子?如果这真的只是一个烟囱,它为什么不能直接是个烟囱?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被正式解答过。什么都没有。所有市政规划的网站上,或者关于北京的旅游手册里面都找不到一丁点关于这种巨型蘑菇的线索。有些聪明人将它和地下联系起来。有可能是地铁,他们猜想,毕竟据他们理解,地铁就是那个地下网络。蘑菇是从地下冒出来的,那它肯定是跟这个地下的东西有关系。可惜这个猜想并不能解释那些大绿蘑菇冠在冬夜冒烟的现象,北京地铁里是不可能冒烟或者冒蒸汽的,他们还是没有猜对。北京这座城市的规划在某个时刻受到了苏联美学的影响,而那个时期几乎奠定了关于北京的一种审美。而在某些俄罗斯的民间传说中,蘑菇可能是一种动物,他们以自己的逻辑在泥土中移动着,悄无声息。因为巨型蘑菇出现的时间不详,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某个时期的苏联影响在这座城市里的遗留:它们是巨大的,还可能到处巡逻。关于北京蘑菇的迷思在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到达高峰期。烟雾喷涌而出,有时也可以是柔和地发散出来,它们如同只在深冬播撒孢子的变异毒蝇蕈,重新唤起这座古老都市的瘾。对于马可瓦尔多来说,他所处的这个灰暗而糟糕的世界突然变得慷慨起来,这些隐藏的宝物让他感到仍然可以期待一些时薪、救济金、家用补贴和面包卷意外的东西。
后来,反正是有某个好奇的蘑菇猎人,最终决定穿过烟雾去寻找答案。当那只巨大的蘑菇再一次冒出烟雾,那么地源源不绝,却又完全是不可捉摸的。这个蘑菇猎人不由自主地开始靠近那只巨型蘑菇的冠体,几乎就在那一个瞬间,他被热气淹没了。那位蘑菇猎人带着一个答案从那团迷雾之中退出来——北京蘑菇拥有热力。这个蘑菇猎人决定不透露姓名:“感觉就像地狱,”他说。这句话总结了靠近北京蘑菇体感,主要描述了温度,以及烟雾中硫磺的气味。虽然难以在景观中截取什么,北京蘑菇在北京的时空之中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冒烟的北京蘑菇标志着这个首都城市独有的季节变换。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北京有15%-18%的总能源消耗都用来取暖。在大自然之中,蘑菇扮演着提升植物吸收泥土营养的中间角色。以此推断,北京蘑菇作为一个散发热力的作用物,大概是跟电站这些给城市输送能量的东西有关。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地区取暖系统(DH),覆盖超过20万公里,为9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提供供暖。决定供暖地区的是一条叫做南北分界线的边界,位于河南淮河,是周恩来于1950年代设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南方的人们觉得南方越来越冷,他们总会在冬天对这条几十年前设立的界限发出抱怨。从2004年到2016年间,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扩张的背景下,建筑板块的地区取暖消耗增长了120%。北京蘑菇标志着供暖地区的待遇。在每年的十一月中至第二年早春,地区取暖系统开始为本地家庭供暖时,这些蘑菇就在供暖季盛放。它们的“菌丝”也随着京津冀的城市化而扩张,成为地理的一部分。在这个特大都市之中,居民,供暖系统和北京蘑菇,一同形成了关于能源消费的生态系统。
在一座规规矩矩的城市里突然遇到一只巨大的蘑菇是件颇为令人着迷的事情。和别的蘑菇猎人不同,北京蘑菇猎人们喜欢捕捉这一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结。找北京蘑菇并不是要将它们定位,挖出来,或者是拥有,而是捕获北京蘑菇在城市景观中的媒介性。北京蘑菇总是与最寻常的城市元素一起出现。由于蘑菇本身的自然属性,它能在城市风光中重新构成一种独特的景观。蘑菇猎人们捕捉到的北京蘑菇提供了一窥城市规划缝隙的机会——当有身份不明的物体被纳入关于城市的论述之中,新的话题就开始在昔日量身定制的视界之外浮现了。它在一座玻璃幕墙前面被捕捉到,在一叢充满异域风情的花丛中,和墙上变形的夜光倒影一起;它在一个临时的花园中央被发现,这个花园没有入口;它在巨大的指示牌旁边出现,指示牌没有目的地,仿佛这个蘑菇会通往某个秘密旅程;等等。
这些景观无时无刻地随机变化着。当所有一切都成为景观时,就无法从这样的城市景观中记住任何东西了, 不论是一个蘑菇,一个奇迹,还是一个蘑菇猎人自己。罗安清认为,蘑菇是在一个没准儿的世界中出现的好运气。北京蘑菇就如这座城市中的图腾,提醒人们周围环境和天气所隐含的意义,以及一切不可言说的东西。外面好多的高楼,突然觉得对北京还是很陌生的,至少我还不知道大裤衩在哪。车开的很快。乘务员是我见多的最专业最有礼貌的。在。。。路旁,有一颗绿色的蘑菇在冒烟,突然意识冬天已经来了好久了。我在等一样东西。虽然我们相信北京蘑菇与热力系统有关,在大部分情况下,它的功能仍然对路人来说是一个迷,尤其是在夏天。我们不能怪他们,毕竟在这么多年里,从来没有一个官员,或是哪个专家曾经出面解释过它的设计,或是对它是否真的是一种在城市中活动的动物作出辟谣。这一谜团随着各种非官方的解释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制,带来了魔法般的结果。今年夏天,一个很受欢迎的博主史里芬在微博发布了一张他在胡同里拍到的北京蘑菇的照片,底下有超过1000条留言。
这些看似非常琐碎的留言,提供了既有现实渠道以外的的想象。北京蘑菇已逐渐成为一个打通各种关于城市想象的谜语。就如超级马里奥里面的那个绿色蘑菇一样,它为探险提供能量。在接下来的两年或者二十年里,北京蘑菇可能仍然会是一个迷,而围绕这个谜团的系统性也会继续发展扩大,成为一张巨大的有机网络,如菌丝一般环绕着安静的夜晚,消化着那些永远无法得知的含糊其辞。“北京22”研究项目已进入第四年。该项目旨在资助围绕“乌托邦”主题、城市发展,以及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规划战略影响下和筹备北京冬奥会进程中的持续性变革展开的研究。“北京22”项目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资助。
刘张铂泷,艺术家,译者。 他曾获得Ryan R. Gibbs摄影奖(巴吞鲁日,美国,2014)和资生堂摄影师奖(三影堂摄影艺术 中心,北京,2014)。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孤军与坦克」(泰康空间,北京,2020),「对角线」(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9)等。策划的展览包括「关于一个博物馆的想象」(J:Gallery,上海,2018)。宫羽生于北京。她对空间感兴趣,去过很多地方。她是莫斯科Strelka Institute Terraforming项目的一名研究员,也是一名商业创新策划,目前在上海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在线杂志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