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一直以来,传媒业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公众的关注和信任。现在,他们一方面不得不裁减工作岗位、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必须增加对人工智能(KI)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被用来采集信息、撰写文章,以及分析并确定趋势。但是,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闻传播领域能够为这个行业带来改善吗?
© Tibor Janosi Mozes Pixabay
当人们在智能手机上浏览新闻时,究竟有什么人会去想,他正在读的这个大标题究竟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是机器人的创作?事实上,大概十年前,在世界各地的大型传媒机构里,人工智能技术就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新闻传播业的运营之中了——撰写财经报道、体育新闻,还有天气预报和交通路况信息等等。彭博社(Bloomberg)是最早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传媒机构之一:一个名为“人机融合”(Cyborg)的机器人系统能够迅速地评估财经信息,而后即时将它们改写为包含所有重要事实和数据的新闻稿件。《华盛顿邮报》(Die Washington Post)因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Olympischen Spiele 2016 in Rio)和美国大选中,用他们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系统“日光仪”(Heliograf)撰写报道,而成为头条新闻。美国联合通讯社(AP)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之前,每个季度能够完成300篇有关企业年报方面的分析性文章,而现在这个数字增加到了3700篇。与此同时,美国联合通讯社所使用的这款人工智能软件,每年能够自动生成大约四万篇报道。虽然这只是这家全球大型通讯社向外发布新闻数量的一个零头,尽管如此,同时兼任美联社新闻合作伙伴部和人工智能新闻发展部负责人的丽萨·吉布斯(Lisa Gibbs),还是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多项益处。“它们将我们的记者从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解放出来,使得记者们能够从事更有价值、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吉布斯解释道:“它们使我们能够创作更多的内容,并且更为有效地向新的受众群体提供信息。而且,他们还提高了我们收集更具新闻价值信息的能力。”财经记者早在多年前就在他们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了。所谓的“机器人报道”(Robo-Reporting)可以帮助我们为不同的媒体和受众制作多个版本的报道,从而满足小众市场受众的兴趣,比如,为他们提供有关澳大利亚各个党派每年获赠捐款的具体情况、法国所有选区的投票情况,或者是华盛顿地区高中橄榄球赛的比赛结果。那么,机器人会取代记者吗?查理·贝克特(Charlie Beckett)认为不会。贝克特是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专门在传媒领域展开研究的鲍里斯智库(Denkfabrik Polis)的负责人,这家智库最近公布了在32个国家针对71家传媒机构的研究结果。与丽萨·吉布斯一样,贝克特也同样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处理领域的发展潜力将为记者们带来新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创造和联系”。贝克特相信,机器人“很快就可以接手新闻报道领域中的大部分日常工作了”。鲍里斯智库这项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有关新闻报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主题是“新能力,新责任”,在这些研究中,贝克特和他的同事访问了那些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编辑们,询问他们这项技术对新闻传播和媒体带来什么影响。他们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编辑们目前在三个领域里会用到人工智能:信息采集、生产和发送。在德国传媒业,《斯图加特日报》社(Stuttgarter Zeitung)可以算是最早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先驱了。这家报社推出的“犯罪地图”(CrimeMap)来自数据记者扬·乔治·普拉维克(Jan Georg Plavec)的创意,他与阿尔瓦托公司(Firma Arvato)合作,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训练机器人对斯图加特地区各警察局的报告进行评估。这个人工智能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归类,从而能够识别犯罪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将这些信息输入到犯罪地图中。关于人类和机器人在这个项目中各有哪些贡献,普拉维克分析道,在设计阶段,“新闻报道领域的经验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发挥着关键作用。另外,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处理日常性事务了,但是记者们还是每天都会对数据进行查验。“我们有一个人工保障质量体系,但是由于机器人能够从我们的日常定期反馈中不断学习、而变得越来越完善,所以,我们已经越来越少地用到这个手动系统了。”普拉维克解释说。“现在犯罪地图的准确率已经远远超过9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动用人工保障质量系统的原因。不过,我们还是会继续检查数据,因为我们还没有百分之百地信任这些技术。当然,它们每天都在不断完善。” 《斯图加特日报》的“犯罪地图”是由数据记者扬·乔治·普拉维克开发的。图中文字:犯罪地图:斯图加特的警情报告、火灾、事故。©《斯图加特日报》
在编辑部,机器人是不知疲倦的同事,他们能够自动地处理海量的数据,而且几乎可以每时每刻评估分析任何信息——从搜索标签的最优化处理、到政府发布的数据、再到用户提供的各种内容,还有社交媒体所发布帖子的本地化等等。与此同时,诸如日光仪、新闻追踪器(News Tracer)或众包(CrowdTangle)等技术工具,现在可以提醒记者关注突发新闻、病毒式报道或者反常的数据趋势。凭借这些信息,编辑们可以评估有哪些素材值得交给记者写成报道。还有一些人工智能软件能够衡量由传媒机构生产的内容有多大影响力,并且确定其竞争对手在某一天里最成功的报道是什么。“与任何一项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可以被善意或者恶意地使用”,丽萨·吉布斯说。“每一家新闻机构都应该确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规范,并且应该理解这类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事件识别”系统可以从社交媒体发布的帖子中发现有意思的故事,而新闻传播机构在使用这一软件时需要非常谨慎:X(Twitter)的使用群体是如何塑造这些消息?还有,这些消息又会对那些在互联网上属于代表性不强的沉默群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理想的情况下,事件识别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诸如X、快照(Snap)、瑞迪特(Reddit)等社交软件上仔细搜寻,从中抓取新闻事实,从而使得记者们可以省下来时间,能够更多地走出去、与人们进行交流”,吉布斯说。“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拭目以待,看看这样的系统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沃伊拓(Voitto):既是机器人记者,也是智能新闻助理(Smart-News-Assistenten)芬兰伊勒(Yle)全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通过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根据其网站用户的兴趣向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新闻报道,并且,在此基础上伊勒开发了一个名为沃伊拓的双系统应用软件。沃伊拓不只是机器人记者——他每个星期要写大概一百篇报道,还会制作出250条视频,而且它也是一名新闻助理,是伊勒全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个性化新闻应用软件“观新闻”(NewsWatch)的一部分。沃伊拓在移动终端设备的锁屏界面上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向他们发布新信息提醒或推送消息。通过机器学习,沃伊拓从用户的阅读记录、锁屏交互、以及直接给与的反馈中不断改善它的新闻推送机制。加尔诺·库坡恩(Jarno Koponen)在伊勒新闻实验室(News Lab)工作,是人工智能和个性化定制两个业务领域的负责人,他解释说:“沃伊拓的外观界面与其风格基调、还有基础算法都是以伊勒全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使命为标准进行设置的。”“我们的目标是,为我们所有人、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打造一个伊勒。”库坡恩将沃伊拓描述为一个快捷便利的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执政者是如何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力的。例如,这个软件系统撰写了200多篇有关芬兰国会议员的时事通讯,并且详细解释了国会和其他民主机构的运行流程。库坡恩解释说,这个系统为用户提供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消息,而且也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例如,该系统会就某一主题向用户提供两篇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撰写的文章。芬兰伊勒全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的新闻助理沃伊拓,© Yle News Lab那么,用户怎么看待这款人工智能软件呢?他们看来是喜欢这项技术的。智能新闻助理沃伊拓所提供的新闻推送是用户最经常访问的内容。而更有说服力的是,在打开新闻助理的用户中,有超过90%的人也同时会点开沃伊拓。“当然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库坡恩承认。“我们既收集定性数据,也收集定量数据,并且系统地跟踪这些数字,从而能够估算出沃伊拓的真正效用,并且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向我们国家的公众提供服务。”人工智能工具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多种多样的用途。许多新闻传播机构也将人工智能用于减弱用户评论的攻击性,促进建设性讨论上面,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在自己网页页面上出现的骚扰和辱骂行为做斗争。为了对评论进行过滤和屏蔽不恰当的发帖,《奥斯纳布吕克日报》社(Neue Osnabrücker Zeitung)使用了一款名为“交谈”(Conversario)的人工智能软件。约阿希姆·德瑞克卢福特(Joachim Dreykluft)是《奥斯纳布吕克日报》社和mh:n传媒公司(mh:n Medien)旗下HHLab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对这款人工智能软件的运行方式感到满意,不过,他也指出,这个应用还需要继续学习。“我的负责管理网络社区的同事要不停地告诉这款人工智能软件,‘这条评论,我不会去屏蔽它。我会隐藏这条评论。’这款应用软件正在不断地学习,因此每天都会有所进步。”然而,这些新科技也被大规模地应用于虚假信息传播活动之中。丽萨·吉布斯呼吁新闻传播行业应该更为主动地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在未来几年里,对于许多编辑部门来说,诸如如何识别“深度造假”之类的业务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目前,一些传媒机构,例如路透社,已经将类似的技术用于由主持人播报的全自动生成的体育新闻上了。由于假消息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每一家希望赢得并留住新用户的传媒机构来说,都必须加强他们自己的可信性。来自伊勒的加尔诺·库坡恩清楚,透明性对于他的组织而言“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与公众能够就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没有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时,我们才能真正服务于公众,并且为他们提供最完善的服务。”这也是芬兰伊勒全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向公众公开有关沃伊拓的目标、行动方式和实践流程的原因之一。所以,每篇由机器人记者生成的文章都被贴上了“出自沃伊拓”(Von Voitto)的标签。
这样的场面看上去像是在进行新闻报道,
但是你正在看的这则视频的确真实可信吗?
© Pixabay / Engin Akyurt
除了新闻传播媒体之外,人工智能也经常对其他领域的信息流传和辩论进程产生影响。毋庸置疑,这类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工具,从而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透明,而且也与人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不过,新闻编辑领域必须迅速地采取行动了,来自美联社的丽萨·吉布斯解释道。“目前,除了大型新闻传播机构和一些面对小众市场的传播组织之外,大部分陷入困境的编辑部门都没有相应的知识——更关键的是,他们也缺乏相应的时间——去搞清楚怎样运用这些新技术。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日常的新闻生产工作中来。”正如查理·贝克特在他有关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业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如果我们将新闻传播视作为由人类为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社会资产,那么对于新闻传播机构而言,他们大概还有两到五年的时间来掌握这项技术。” 原标题:《事实、假新闻、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业》作者:芭芭拉·格鲁伯(Barbara Gruber)陈翠梅、高一天、黄孙权等参与歌德学院AI生成短片竞赛国际评审团
AI时代,人的自由走向何处?| 歌德学院AI生成短片竞赛招募
关于记者和新闻伦理,德国电影都是怎么呈现的?